碳期权的交易原理
碳金融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
碳金融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绿色生态:碳金融创新正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获悉,以碳账户为载体,个人和企业的减排行为正逐步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市场化动力。上海、武汉、合肥等城市近期通过碳普惠与金融
碳金融创新正成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引擎。记者获悉,以碳账户为载体,个人和企业的减排行为正逐步转化为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市场化动力。上海、武汉、合肥等城市近期通过碳普惠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融合,构建了多层次、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为全国碳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有业内人士表示,构建“人人参与-企业获益-社会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应成为碳金融创新的根本逻辑。
各地探索多层次碳金融创新路径
截至目前,我国多地探索出了碳金融创新的不同路径,通过碳普惠与金融工具的创新融合,构建了多层次、可持续的激励机制。
个人碳金融层面,以上海为例,通过建立“计量-兑换-交易”的闭环体系,上海实现了从行为激励到价值实现的转化。市民通过绿色出行积累碳积分,金融机构将积分价值放大,支持兑换数字人民币或参与碳市场交易。
武汉首创“碳抵贷”,个人减排量可直接抵扣贷款利息,有效提升公众参与度。通过“武碳江湖”平台,居民低碳行为产生的碳减排量可按1千克等于2元标准抵扣房贷、消费贷利息。例如某位市民每月通勤减排26千克,叠加省电、回收行为,单月即可抵扣90元利息。该机制上线后用户激增10万,总量超160万,累计碳减排总量超过5万吨。
合肥通过上线“碳惠庐州”小程序暨个人碳本,已覆盖922万市民,累计减排约5.77万吨,聚焦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将外卖无餐具、新能源车驾驶等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形成“低碳生活-积分累积-文化产品兑换”的地方特色链路。
企业层面的碳金融探索也在地方展开,以破解转型融资的瓶颈。
滁州气候投融资平台针对企业碳排放数据分散难题,制定长三角首批碳核算地方标准(覆盖光伏、锂电池等产业),形成碳账户匹配差异化金融政策。例如浦发银行发放1.09亿元“碳中和挂钩贷款”,利率与屋顶光伏项目碳减排绩效浮动挂钩,促成减排与经济效益双赢。
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则通过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向清洁能源、碳捕集等领域发放贷款,由央行按本金的60%提供1.75%利率资金,显著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江苏进一步推出“绿金30条”,建立绿色融资主体数据库,财政近三年投入1.45亿元奖补资金撬动绿色信贷。
技术与市场协同赋能碳金融生态
碳金融生态的建立,需要技术与市场协同赋能。
据业内人士介绍,区块链技术确保减排数据可追溯、防篡改,国际认证机制推动碳资产跨境交易。多层次消纳机制增强可持续性,包括个人端的数字人民币激励、市场端的碳市场履约应用,以及区域协同的碳账户互认标准。
该人士称,区块链与数字认证成为底层支撑。比如,上海运用隐私计算技术确保减排数据可追溯防篡改。
另据报道,2025年4月22日,中国地区的首个生物炭碳信用项目通过国际认证实现跨境交易,在Puro成功挂网并获签碳信用,标志着我国步入国际高质量碳信用市场的新阶段。Puro.earth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碳信用额交易平台,该平台采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旨在提高碳市场的透明度、追溯性和效率。据悉,该项目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预计将带动百亿级投资。
上述人士还认为,应从多层次消纳机制着手,提升碳金融生态的可持续性。在个人层面,通过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等权益激发群众持续参与;在市场层面,金融机构将聚合的减排量用于碳市场履约;政策层面则要推动长三角建立区域协同标准,推动企业碳账户互认。
构建“三位一体”碳金融生态
如何构建碳金融创新发展的可持续路径?据了解,当务之急是构建“三位一体”碳金融生态,即场景拓展、科技赋能与市场联通扩展场景覆盖,打造“人人参与-企业获益-社会共享”的绿色生态体系。
在提升个人碳账户公众参与度的同时,推广企业碳账户,制定统一核算标准,开发“碳绩效挂钩”金融产品。与此同时,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优化减排量核证。推动区域市场联通,探索个人碳资产跨区域流转,构建更高效的碳金融生态。
未来,碳金融创新应进一步推动标准统一、市场联通和产品创新,形成可持续的绿色金融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上述人士认为,碳金融的核心逻辑是“人人可参与、企业得效益、社会获生态”。全国层面碳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理应借鉴各地在“方法学标准化-账户联通化-消纳多元化”方面的经验,通过顶层设计,将微观行为与宏观政策通过金融工具链接,最终形成市场驱动、可持续的减碳长效机制,为将来进一步探索个人碳资产证券化、跨境碳信用流转等深层次改革提供更高层次的实践解决方案。
-
广东:积极推动涉碳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发展绿色直接融资服务2025-06-06
-
武汉个人碳减排账户从3万暴涨至160万2025-06-04
-
首期交易标的为2.67万吨碳减排量 塔里木油田首单国际碳资产交易达成2025-05-29
-
邓文浩:盐碱地里的碳减排行动者2025-05-26
-
技术创新碳减排 助力双碳促发展——记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魏宁研究员2025-05-23
-
碳减排量能抵房贷!让低碳生活成为可量化的经济红利2025-05-20
-
如何激励全民参与碳减排,加快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型?2025-05-15
-
沪港企业携手共建建筑碳金融合作生态2025-05-14
-
微软与斯德哥尔摩Exergi达成全球最大碳减排协议,减排量达5万吨2025-05-08
-
我国各省市应做大做强碳金融生态圈2025-05-07
-
青海:一季度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71.26亿元2025-04-30
-
首创碳减排挂钩贷款 实施区域差异化支持2025-04-13
-
第六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达成二十项重要共识:2025年在中国举办第十八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中日碳减排政策对话2025-03-23
-
深圳创新发展碳金融推动绿色发展 全市碳资产质押融资业务规模累计达2.87亿元2025-03-23
-
创新发展碳金融,持续激发市场活动2025-03-15
-
4.7亿吨!山东碳市场履约量创新高2025-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