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有哪些碳交易市场?碳排放交易规则有哪些?
碳排放交易所为何交易不起来的原因深度解析
碳排放交易所为何交易不起来的原因深度解析: 近两年时髦的低碳理念,“惹火”了碳排放交易所。特别是上个月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为碳交易列出
近两年时髦的低碳理念,“惹火”了碳排放交易所。特别是上个月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为碳交易列出了实施时间表。
就在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传出建立碳排放交易所的消息。据初步统计,我国已成立了多个碳排放交易所,包括成立于2008年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以及2010年10月成立的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此外,国内目前已挂牌成立的环境权益类交易所达9家,而专业性环境交易所已达19家。这些蜂拥设立的交易所几乎都冲着一个目标———碳交易。
然而,开张后的碳交易所又是什么局面呢?
看现象: 昨天热闹开张 今天冷清难继
进入今年,国内碳交易所的建设步伐还在加快。最新消息显示,江西省最近表示,希望中央政府批准江西建立地方碳排放交易平台;今年1月,四川省政协收到一份名为《在成都设立“中国碳交易所”的建议》的提案,当地有关部门称正考虑筹备碳排放交易计划;最近从福建厦门传来消息,厦门已被列入全国首个建设领域碳交易试点城市,今年将争取实现国际碳交易;今年2月,GDP第一大省广东发布低碳发展年度报告,宣布今年将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体制研究,并推动建立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所;重庆市副市长童小平上个月也表示,今年重庆将争取建成碳交易所,并做成首单碳交易。
然而,在国内竞相建立碳交易所的繁荣背后,却是我国早期成立的一些碳交易所无生意的尴尬。
最近,国内不少媒体对号称中国第一家主营二氧化碳交易的碳交易所——山东单县碳交易所的现状进行了报道。该交易所成立于2010年6月。然而,在成立10个月之后,当人们再次拨打该交易所的电话时,听到的却是“你拨打的号码不存在……”的回音。目前该交易所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甚至连当地开发区管委会及相关政府部门亦无从知道其下落。据了解,除了成立仪式上为了应景搞了个签约仪式外,该碳交易所再无一笔碳交易。
单县碳交易所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已有近20家开展碳业务的交易所,但能提供成功运作经验、具备全球资源的交易所却并不多见。
“别看各地碳交易所开得热闹,其实现在都还处在赔本赚吆喝的阶段,真正的交易没有多少。”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说。数据显示,各地碳交易所成立以来,进行的排放权交易屈指可数。2008年长沙建立了环境资源交易所,两年来只做了一次买卖;深圳去年10月成立排放权交易所,几个月来依然静悄悄;北京环境交易所于2009年设立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自愿减排“熊猫标准”,但在近2年后的最近,才刚刚达成第一笔交易……
探原因: 约束制度缺失 买方市场未成
碳交易做不起来,并不是因为我国环保做得好。相反,我国是一个高碳大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占全球总排放量的比例超过10%。国内碳交易所的交易一直冷清,折射出很多原因。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分析。
首先,政策不明朗,导致国内碳交易制度缺失。山东省环保厅国联环保对外合作中心CDM项目负责人程汉超表示,现在国家并没有相关政策对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以强制约束。现有国家政策针对企业的环保指标,只有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这四项,所以企业通过碳交易完成减排目标更多地是一种自觉行为。但目前看来,绝大多数企业并没有这样的自觉。国内的碳买家多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或个人,因而市场规模非常小。目前自愿减排占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份额也非常少,交易值只占0.6%,交易量只占2.6%。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CDM项目管理中心副主任米川对此表示:“大家全都想卖,谁来买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曾少军说:“没有排放上限,就不具备完成的动力。如果限定了上限,就有人完成的多,有人完成的少,还有人完不成,这才会产生交易。”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由于我国尚未推出碳排放强制交易,因此一些交易所都只做碳排放自愿交易,交易量十分有限,且几乎没有收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研究规划部副经理邓羽腾表示,将来除非逐步过渡成为一个半强制甚至是强制市场,否则,国内碳交易所就不能真正交易起来。
其次,地方化交易模式空间有限。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各区域间在开展碳交易活动时会受限于各地经济结构模式、计量办法、交易规则等一系列影响因素。“整个欧洲只有一个碳市场,假设法国或德国要单独成立交易所,这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交易量不够大。”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项目主任杨富强如是说。
此外,伴随碳交易所满地开花,国内各地的碳交易标准也十分混乱。其中,北京环境交易所制订的“熊猫标准”适用于大农业方面,天津方面的碳交易标准适用于建筑领域,而上海方面正在制订适用领域稍微全面一些的标准。“现在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是由于各地差异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个性。”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说。
寻出路:落实排碳指标 建立统一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碳交易的出路在哪里?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分解碳排放指标。中信证券碳交易与投资首席科学家唐人虎表示:“从理论上说,没有强制减排,企业是没有进行碳交易的动力的。其实我国也不是没有强制,比如我们设立了到2020年减排40%~45%的目标,这就是强制,只不过是相对性的,不像欧盟那样设立一个绝对的碳排放配额。”
邓羽腾指出,我国于2009年对外承诺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的指标,这等于国家头上已经有了一把刀,只是因为对内没有把指标分解,所以各省市,也就是真正要去实施节能减排的那些经济主体,还没有感受到紧迫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想办法把碳排放指标分解下去,明确下来。
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今年两会期间,清华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王名就以建立国家级碳交易所为内容提交了一份提案。据了解,王名所在的研究机构先后调研了北京、上海、天津三大交易所并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形成了这份提案。提案指出,目前各地已建立或正在筹建的碳交易所过多,带来诸多不利因素。首先,各省市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筹划建立碳交易所是一种资源浪费,省市级交易所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交易量,难以提高交易效率,不利于统一标准的执行,也不利于碳交易产品的国际对接。其次,从国际经验看,欧盟、英国、美国建立的都是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一个国家或地区一般只有一个碳交易所。因此,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在政策标准、交易制度、具体程序方面都应全国统一。
建立系统的碳排放评价体系。清华大学教授邢新会认为,目前我国连一个系统的碳排放评价体系都没建立,因此根本谈不上合理交易,更别说议价。据他介绍,碳交易指标在国外早已形成。在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的碳足迹标签上,能够清楚地了解产品的碳排放量,如生产一瓶洗发水会产生123克二氧化碳,生产一公斤猪肉会产生3800克二氧化碳……如果没有指标体系,碳交易就是一本糊涂账。有了评价体系,政府才能制定政策,然后建立中介机构,才可以进一步进行碳交易。
建立第三方的核查和认证机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研究员谢飞表示,欧洲排放交易体系和英国排放交易体系采取的方式是先由企业上报数据,然后由经授权的、有资质的独立第三方进行核查,从而获得真实可信的基础数据。我国在进行碳交易过程中亦可采取这种模式,但一定要培养一批独立、公正的碳减排核查机构和从业人员,这是碳交易市场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
碳交易、碳税与排放强度目标制的经济成本有多大?2021-02-18
-
碳税和碳交易制度的经济学对比分析2021-02-18
-
英国财长倾向于脱欧后实施国内碳税而不是碳交易2021-02-18
-
碳交易定价权争夺激烈碳金融市场关乎国家兴衰2021-02-18
-
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000亿美元的交易额2021-02-18
-
碳交易市场为国际基金提供了主要的投资机会2021-02-18
-
中国碳交易市场潜力巨大,企业掘金碳金融2021-02-18
-
二氧化碳排放权与世界主导货币放行权2021-02-17
-
天津碳交易所为“碳金融”推出信托计划服务2021-02-17
-
金融机构介入碳交易市场深掘赚钱商机2021-02-17
-
碳交易市场如何引入金融资本让碳市场活跃起来2021-02-14
-
碳金融助力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2021-02-14
-
“碳交易与碳金融”成私募股权投资的新乐土2021-02-14
-
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对碳市场发展贡献巨大2021-02-14
-
分析碳金融与碳基金对区域碳交易试点的重要性2021-02-14
-
我国碳交易市场缺乏碳金融衍生品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