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联科技奖
新华联科技奖?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
2014年,评选出13位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获得者,其中杨经绥、赵一鸣、杨振宇、董树文4人获得杰出成就奖,奖金每人10万元;王登红、姚建新、张勤、张兆吉、章程、肖克炎、张永双、杨永亮、郝梓国9人获得突出贡献奖,每人奖金5万元。
国土资源部相关司局、新华联集团和院领导为第三届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获奖者颁奖
1.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杰出成就奖
杨经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和大地构造学研究。在青藏高原的地体边界、蛇绿岩、活动陆缘板块体制、地幔岩、周缘造山带隆升和建立青藏高原地体构造格架以及中国超高压变质带等方面取得一些创新性研究成果,并有诸多重要发现:建立和厘定中国西部柴北缘和东秦岭两条超高压变质带,提出沿中央造山带存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和两期超高压变质事件的重要认识;在青藏高原南部拉萨地体中新发现二叠纪高压/超高压榴辉岩带,改变了青藏高原地体格架认识,提出古特提斯洋盆深俯冲的新认识;在西藏、俄罗斯乌拉尔和缅甸等地发现金刚石等深部矿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金刚石产出类型,将其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于2011年当选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杨经绥在俄罗斯极地乌拉尔蛇绿岩和铬铁矿区开展野外调查
赵一鸣: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是我国铁矿床和矽卡岩矿床学科带头人。通过对十余个典型铁矿床解剖研究,并和程裕淇先生等多次合作对中国铁矿床进行全面深入的总结研究,把我国铁矿研究提高到国际水平。对我国数十个矽卡岩矿床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首次在湖北大冶铁矿内接触带发现广泛的钠交代现象,提出钠交代现象是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找矿标志;发现了岩浆期镁矽卡岩;首创锰质矽卡岩和碱质矽卡岩两类新的交代建造;在我国首次发现了铝透辉石、含水枪晶石、镁铁矿、锰热臭石等十余种罕见的交代矿物。主编出版Fe、Cu、Pb-Zn等单矿种资源图八幅。近年来,在内蒙古正蓝旗主持发现、勘查和研究了一个新类型大型锐钛矿矿床。有关成果获5项地矿部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优秀图书奖。曾获“全国地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赵一鸣(右)在内蒙古正蓝旗磨石山锐钛矿矿床勘探现场
杨振宇在俄罗斯Norilsk考察西伯利亚二叠纪大火成岩省
杨振宇: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构造与古地磁学研究,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前期(973预)科研项目等。对亚洲东部和东南亚三大地块(中国华北、华南地块、印度支那地块)的构造迁移、碰撞和拼合过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挤压过程中印支地块早第三纪向东南方向滑移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从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及部分奥陶纪磁性地层学研究,对华北和华南地块的起源及与冈瓦纳大陆的关系进行研究;从下侏罗统磁性地层研究,分析古地磁场倒转频率的周期性变化和地核/下地幔的耦合作用等,获得大量科研成果,产生了重要影响。发表论文140余篇,其中,国外核心期刊论文68篇。曾获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
董树文: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德国艾尔福特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质学会荣誉会士。时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博导,院科技委副主任、学术委副主任;兼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执委、执行局司库;国际IGCP科学执行局委员、中国IGCP全委会秘书长、《地球学报》主编等。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控矿规律,指导了深部找矿并取得重大突破;系统提出晚侏罗纪板块汇聚观点,重新诠释“燕山运动”概念;将构造地质与地球物理密切结合,探测造山带深部结构,揭示深部过程;发起并主持深部探测计划,开启我国入地计划;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荣誉和地位。共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71篇,出版专著4部。先后获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野外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奖、安徽省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等。
董树文在祁连山野外
2.中国地质科学院新华联科技奖——突出贡献奖
王登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第一批人选。主要从事矿产地质工作。较为系统地厘定了中国的矿床成矿系列,与课题组同志一起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并建立了“中国成矿体系”。出版《地幔柱及其成矿作用》等专著10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等。
王登红在云南会泽铅锌矿考察
姚建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层古生物研究,在牙形石生物相及地层对比、青藏与华南高精度定量地层对比、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地质事件与生物大规模更替关系、二叠纪—三叠纪不同相区地层对比、三叠纪地层建阶以及造山带地层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
姚建新在西昆仑考察
张勤研发新型全自动气体发生原子荧光光谱仪
张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分析仪器研发、标准物质研制、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工作。研制了勘查地球化学样品中76种元素的配套分析方案及分析质量监控系统,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成果被全国多家地质实验室推广采用。发表论文90余篇,参加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张兆吉: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对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地下水形成和演化、土地与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演化、地下水污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均取得了新进展,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被评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同,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和河北省科技技术二等奖各1项。
张兆吉在雅安震区现场勘查
章程: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岩溶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岩溶地球化学和岩溶作用对比研究等,提出岩溶作用是一种参与短时间尺度碳循环的特殊地质作用;论证了植被恢复(石漠化治理)可显著改善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条件,为可干预岩溶碳汇潜力估算奠定科学基础;证实岩溶区地表河流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是岩溶碳汇的重要组成。获多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和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奖。
章程考察西班牙南部岩溶
肖克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研究。发展了成矿系列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有效指导西藏甲玛、东天山彩霞山找矿突破;研制了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指南和技术要求,指导完成了全国25种矿产潜力预测评价;开发了国内领先矿产预测评价系统,成为矿产预测科技人员和学生标准软件工具。获多项国家和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部百名跨世纪科技人才及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等奖项和荣誉。
肖克炎考察新疆库姆塔格钼矿
张永双: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结合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重大工程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区域构造尺度的地壳稳定性与工程尺度的工程地质稳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思路;提出的工程判别指标得到推广应用。近年来,探索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成灾机理,对高烈度山区防灾减灾理论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曾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并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张永双在龙门山地区野外考察
杨永亮: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海洋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首次在国内开展中国近海海洋环境中二A英类、多溴联苯醚和多氯萘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以及东亚季风区宇宙射线成因核素7Be和10Be地球化学示踪方法研究,提出末次冰期时黑潮仍流经冲绳海槽的10Be同位素证据以及东亚季风区近地表大气气溶胶中7Be浓度年平均值的纬度分布呈现正态分布模式,且在我国中纬度地区达到极大值的观点。
杨永亮在四川巴郎山高海拔地区采集水样品
郝梓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管理工作,所办刊物《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先后荣获国家期刊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等荣誉称号20余项;开创性地建成了《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站》,带动了我国一批单学科网站的建设,为推动我国地学科技期刊国际化、精品化、网络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闻出版总署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建国60年有影响的期刊人和新闻出版行业第二批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郝梓国在阿斯哈图石林考察
- 贵州省主要含气泥页岩层系地质特征2022-04-20
- 工程项目中,地质勘察单位的第三方审查产生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2022-04-18
- 地质图中岩层倾向怎么确定?2022-04-18
- 高密度电法在地质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2022-04-18
- 工程项目中,地质勘察单位的第三方审查产生的费用,应该由谁来承担?2022-04-18
- 地质灾害的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2022-04-18
- 地质中向斜和背斜的区别什么是向斜什么是背斜2022-04-18
- 地质图中岩层倾向怎么确定?2022-04-18
- 地质资料的开发和利用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重要性2022-04-18
- 地质学中下列哪一项是地质时代的基本单位顺序宇宙语是70b大还是70c大2022-04-18
- MapGis与Section在地质制图中图案填充的应用2022-04-18
- 高密度电法在地质工程与环境地质调查中的应用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