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对比 | 碳看
四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对比 | 碳看:摘要 截至2022年8月31日,已有上海、江西、吉林、海南四地印发地方性碳达峰实施方案。本文围绕这四个省市具体方案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展开对比,着重分析了与国家目标略有不同的一些内容:(1)主要
摘要
截至2022年8月31日,已有上海、江西、吉林、海南四地印发地方性碳达峰实施方案。本文围绕这四个省市具体方案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配套措施展开对比,着重分析了与国家目标略有不同的一些内容:(1)主要目标方面,上海、江西提出的目标与国家目标基本一致;基于新能源优势,海南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4%左右;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滞后,吉林提出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低于国家目标。(2)重点任务方面,各省市的要求因地制宜。(3)配套措施方面,开展绿色经贸合作,建立统一的碳核算体系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以及完善经济、法规等政策是各省市的重点。
正文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后,全国各省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的决策部署,纷纷出台相应指导意见与行动方案。
大部分省市已印发实施意见,且与国家意见基本一致,也有一些省市聚焦某个领域,提出相应的行动方案、计划或规划。比如浙江和宁夏关注科技创新,分别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和《宁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广东聚焦绿色金融,发布《广东省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碳达峰行动的实施方案》;河北强调绿色消费,发布《河北省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黑龙江重视循环经济,发布《黑龙江省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实施方案》。也有部分省市发布推动“双碳”方面的工作计划或规划,如江苏省发布《省生态环境厅2022年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计划》,河南省发布《河南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和碳达峰碳中和规划》。此外,省市间也积极开展了合作,如四川和重庆共同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方案》。
在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方面,截至2022年8月31日,已有上海、江西、吉林和海南四个省市印发地方性碳达峰实施方案,分别为《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江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吉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本文以上述四个省市碳达峰方案的对比作为重点,围绕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及配套措施展开分析。
一、主要目标
四省市主要目标大多与国家目标保持一致,但因各地实际情况,在定量数据上存在差异。江西的主要目标与国家下达的目标一致,上海2025年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2030年的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都略严格于国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海南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4%左右,比国家目标25%高出一倍多;而吉林2030年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为20%,低于国家目标。
海南省制定的目标远高于国家目标,与其新能源发展优势相关。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在发展风能、海洋能和太阳能方面有较大优势。海南岛四面环海,风能与海洋能的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且位于赤道线附近,在光照时长与强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有利于太阳能发电。
吉林省非化石能源目标低于国家目标,可能是该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的。研究指出,目前吉林省新能源利用程度明显偏低,已开发新能源比例仅为7.3%,且资源与用电需求呈现逆向分布。此外,该省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也较为单一,主要由火电、水电提供。
表1 四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主要目标
来源:各省市人民政府官网
二、重点任务
能源低碳转型方面,四省市都强调在严格控制传统能源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其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因地制宜,例如上海和海南作为沿海城市和环海岛屿都提出加快探索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海南特别提出高比例发展非化石能源,而江西作为煤炭大省则强调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节能降碳方面,上海、吉林、江西在节能管理、重点工程、用能设备、新型基础设施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大致相同,海南则聚焦推动一批特色低碳示范工程。江西省强调了“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节能改造,原因是传统高耗能产业在江西省产业结构中比重仍偏大。研究指出,虽然江西省近年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迅速发展,但总体规模较小,产业转型升级仍存在较大压力。江西重点改造“两高一低”项目也是新旧动能转换续接的必由之路。
工业碳达峰方面,上海、吉林、江西都对钢铁、建材、石化等工业领域产业提出了相关碳达峰具体实施方案。江西矿产资源丰富,因此还特别提出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绿色低碳管理。上海、吉林把坚决遏制“两高一低”作为工业碳达峰的重点,上海提出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而吉林主要是放在监管上。海南提出打造自由贸易港特色产业体系。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南还强调创新低碳旅游形式。
城乡建设方面,四省市提出的要求与国家基本一致。海南结合自然生态优势单独提出建设和谐发展生态型城镇。相比之下,上海提出的目标更为具体,例如“‘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800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上海提出的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目标为10%,比国家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方面,国家目标中所要求的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绿色交通运输结构和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均是四省市关注的重点。值得关注的是,海南省提到要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船,并且到2030年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海南是我国首个明确提出全面禁售燃油车的省份,早在2018年博鳌论坛就已埋下伏笔,时任海南省省长沈晓明表示在2030年前实现全岛使用新能源汽车,此后于2019年出台的《海南省清洁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也提出2030年全域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的发展目标。
循环经济方面,江西和吉林聚焦产业园区、大宗固废、资源回收、生活垃圾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海南侧重于贯彻塑料污染治理。与国家目标略有不同的是,上海重点强调了危险废物的协同处置利用,这与上海危废处置的难点和特征有很大关系。上海各区焚烧处置能力存在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宝山、松江、嘉定等区焚烧处置水平较低。此外,上海危废跨省转移量大,近年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9.2%。因此,上海以危废和焚烧炉渣为重点,同时强调推动协同处理和共建共享机制。
科技创新方面,江西强调推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攻关和应用。江西属于工业强省,据统计,2021年江西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6%,首次突破1万亿元。CCUS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之一,能够从空气或工业设施这类大型点源捕获二氧化碳,捕获的二氧化碳可被压缩运输后加以应用或封存,此项技术在工业碳减排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江西省推进CCUS也是为在实现碳达峰的同时继续发挥工业优势。
碳汇方面,四省市的个别目标同样因地制宜。上海人口密集且靠海,提出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并增强海洋系统固碳能力。海南因其地理位置和热带雨林资源提出增加蓝海和林业碳汇。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吉林强调增强黑土地固碳能力。
三、配套措施
区域合作方面,四省市都提及开展绿色经贸合作,其中海南、上海和吉林提出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之处在于,上海关注南南合作,而吉林地处东北,因其区位优势提出发展东北亚经济,特别是中蒙俄经济,海南提出共建自由贸易港绿色发展联盟。上海构建了深化南南合作的基础,南南合作促进会第一个地方办事处于2019年落地上海。此外,上海还强调国际国内间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与交流。
政策保障方面,四省市与国家要求基本相同,都提出了建立统一的碳核算体系并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并完善经济、法规等政策。碳市场能够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实施方案》,我国计划到2023年初步建成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海南、吉林和江西在碳市场方面主要以参与和推动为主,而上海作为全国8个碳交易试点之一,以组织建设为主。此外,上海还单独强调发展绿色金融,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发展等。
表2 各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重点内容
来源:各省市人民政府官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赵刚在延安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 自觉融入国家“双碳”总体战略布局 扎实推动延安高质量发展迈出新2022-09-29
-
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规模持续扩大 信用评级创新迎重要机遇期2022-09-29
-
央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2022-09-27
-
海阳:争取2030年前在山东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2022-09-27
-
马骏:共同绿色分类目录加速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2022-09-27
-
发展“个人碳账户” 需平衡好隐私保护与数据收集 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2022-09-27
-
国资委:各央企要“一企一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2022-09-26
-
国资委:各中央企业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2022-09-26
-
柴达木盆地新能源装备制造零碳产业园开建2022-09-23
-
绿色金融服务四川经济 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超8382亿元2022-09-23
-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新趋势:绿色金融和碳交易成热点 未来五年企业投资将会激增2022-09-23
-
国资委:各中央企业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2022-09-23
-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22-09-23
-
金融机构“碳”路两周年:由试点向深度参与全面转型 规范化绿色金融标准仍有待建立2022-09-22
-
基本每家银行都在做绿色金融!双碳目标两周年:绿色信贷逆势增长 多家银行试水个人碳账户2022-09-22
-
金融机构“碳”路两周年:规范化绿色金融标准仍待建立2022-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