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政策法规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中国碳中和的前提和底线是能源安全能源自主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22-05-02 16:11:33
热度:1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中国碳中和的前提和底线是能源安全能源自主: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也因此被称为“碳中和元年”。自此,我国绿色金融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制

在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和碳中和“双碳”目标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也因此被称为“碳中和元年”。自此,我国绿色金融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制度和政策开始围绕碳中和目标展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1年7月上线交易,央行也从2021年11月正式推出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线上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报告汇总了2020年至2021年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的发展状况,认为“双碳”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呈现出矩阵式发展的特点,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显著。报告还提出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风险。相关专家学者则提出,我国不论是推进碳中和还是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能源自主是底线。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1年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这些绿色信贷资金主要投向碳减排项目。目前,绿色信贷占我国整个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在碳中和绿色金融矩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1年,我国绿色债券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聚焦碳中和,二是国际化趋势显著。绿色债券国际化方面,2020年10月20日,发展改革委、央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进行气候融资,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通过绿色债券引进国际资金和境外机构投资者。2020年,中资企业直接在境外发行了29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102亿元。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年度报告》主编蓝虹在发布会上介绍说,目前我国绿色金融资金缺口非常大,绿色债券和自愿减排碳市场可以成为从国际上聚合资金的主要绿色金融工具。

自愿减排碳市场和强制性减排市场不同,后者具有强烈的国界性、政府的届别性和行政区域性,前者则天生带有国际属性。我国的碳减排项目只要通过国际自愿减排市场的标准,就可以获得国际碳汇购买者的投资,从而实现国际资金、国际碳汇购买者与国内碳中和项目的对接,引导更多国际资金进入中国碳中和项目。绿色债券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引领和吸纳作用。

据报道,我国已计划启动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机制,鼓励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义务的企业主动开发林业碳汇、甲烷回收利用和太阳能、风能利用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核证后,可作为碳减排产品进入市场交易,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清洁能源等新领域、新技术,实现跨区生态补偿。

基于北京市在碳市场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生态环境部将以部市联建的方式,支持北京市承建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长王乃祥今年3月在一场论坛活动中介绍说,交易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碳金融市场在2020年至2021年实现了飞跃发展。蓝虹表示,我国碳交易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走上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路径,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机制也在逐步完善。

但是,相比于欧盟碳市场400%以上的交易率,截至2021年6月,我国碳市场成交额约114亿元,交易率仅4%。报告指出,这说明我国碳交易市场活跃度严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行业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引入更多金融工具和手段活跃供需。同时,这也显示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据报告测算,如果我国碳市场交易率能达到和欧盟碳市场一样的400%,交易额将超过万亿元,不仅为碳中和行业带来丰富收益,也将成为金融主体业务之一,并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日前正式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也提到了碳市场。意见指出,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打造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实行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交易监管机制。有分析认为,这也需要让更多企业主体参与到碳市场之中,增强碳市场的稳定性。
 

我国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风险,是报告的另一关注重点。报告指出,2020年至2021年,我国金融机构第一次感受到环境风险的压力。国内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和欧盟碳排放调节机制等,都影响和改变着银行已贷客户的市场扩张能力和项目净收益,从而转化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全球对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关注,给银行贷款中涉及生物多样性风险的项目带来风险,从而影响其还款能力。气候转型危机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互相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形成复杂复合的环境风险,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而影响金融稳定。

因此,在2020年之前,我国绿色金融集中于环境机遇管理,聚焦如何运用金融工具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但从2020年开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向了围绕碳中和开展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机遇的双向管理,从而加深了与国际绿色金融一致性和融合性。

发展中的绿色保险也呈现出与其他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互相配合的特征。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产品要突破已有的环责险、巨灾险的要求,服务于碳中和的气候保险产品创新日益多样化需求,体现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相配合的特征,推动为支持碳汇贷、碳中和债券发行的各种碳保险产品应运而生。

国家开发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刘勇在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离不开本国实际情况,即总体排放量大、人均排放量低、人均GDP尚未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等等。同时,不论是推进碳中和还是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能源自主是底线,“要把能源安全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刘勇进一步指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要坚持市场化和法制化,充分发挥碳交易所的金融属性,慢慢减少行政手段对碳配额的干预。综合考虑2021年下半年欧洲能源危机、中国少数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情况和俄乌冲突等国内外背景,刘勇强调要重视“开发性金融”理念——绿色发展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主要的是要从金融产品设计中探索出实现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这也是报告中所强调的——碳中和的实质,是从根本上颠覆性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正在引导我国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和绿色发展,并由此逐渐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依赖。

这份报告是在“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上发布的。该论坛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