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
《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马骏 图/松山湖供图 昨天,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坚持以“科技创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幸端、马骏
图/松山湖供图
昨天,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东莞将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
回顾:
“十三五”期间,东莞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范围,东莞科技创新跃升“国家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科技指标稳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22%大幅提升至3.54%,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4.2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
同时,全链条创新体系完成构建。构建了以“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为核心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例达94%,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级及以上重大科技项目占全市80%。多层次区域创新格局形成。松山湖高新区创新核心地位更加凸显,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与高校院所,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松山湖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滨海湾新区成功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步入发展快车道。创新强镇建设纵深推进,不断夯实基层科技创新基础。
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2020年,东莞全市实现地均GDP达到3.92亿元/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密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位居第三,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展望:
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东莞要更加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线,推动科技创新绘就新蓝图。其中,东莞将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智能化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为特征的新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带来产业链分工和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大调整,推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注入新动力。“十四五”期间,松山湖科学城亟须全力夯实科技创新尤其是源头创新根基,产出一批高水平原始成果,孵化一批有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为松山湖高新区乃至东莞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增长动力。
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初步建成,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成熟,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其中包括,一是创新资源集聚力大幅增强。高端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高地和全球科技创新新兴城市。
二是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在高起点基础上稳步提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持续提升,取得一批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突破一批产业核心技术,科技创新的显示度与知名度显著提升。
三是科技创新引领力稳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持续优化,涌现一批高水平的企业研发机构,有力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与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是创新环境吸引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创新创业成为全社会普遍价值取向,创新创业生态跻身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水平。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在城市安全、人民生命健康、社会高效管理与绿色运行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展望2035年,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全面建成,东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新材料、信息等若干领域科研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出一批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成为全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科技创新引领与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根本性改变,培育出一批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创新型企业,新兴产业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名片。
划重点:
“五大聚焦” 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东莞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五大聚焦”。
一是聚焦松山湖科学城,举全市之力推动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基础研究应用生态构建工程,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从以建为主向建用并举转变,联动发展高水平大学与科研院所,构建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二是聚焦产业技术需求,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提升高水平研发机构体系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企业有需求、技术有基础、发展有前景的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支撑产业做大做强。实施工业核心软件与基础软件攻关工程,为数字经济发展打造坚实技术底座。
三是聚焦新动能培育,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实施新动能培育工程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工程,构建新兴产业全链条服务体系,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提供战略支撑。
四是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创新型企业孵化育成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构建百强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
五是聚焦高品质都市建设,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坚持把人民生命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重点推进公共卫生技术、智慧城市技术、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为改善社会与民生福祉提供科技创新保障,让全社会享受更多科技成果。
“四大构建” 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规划》还提出了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
一、东莞将构建体系化引才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东莞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凝聚顶尖科研团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开创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集聚的全新局面。
二、构建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合作创新工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面向大湾区、全国、全世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提高汇聚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实现科技创新国内协同、国际合作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创科技创新融资新局面。实施科技金融支撑工程,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四、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制,营造最优创新环境。以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制为抓手,充分遵循科研发展规律,重点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和协同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推动创新治理能力大幅提升。
同时,《规划》还提出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强化党对科技创新的全面领导,夯实科技事业的政治保障。发挥党全面领导科技工作的政治优势,统筹谋划,加强管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晋能控股集团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绿色发展2022-03-29
-
电力行业碳达峰落实情况及建议2022-03-29
-
金达莱坚持“科技兴企”战略深耕技术 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2-03-28
-
韩正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强调科学把握节奏 聚焦重点关键扎扎实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2022-03-28
-
凯诺汇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怎么样?2022-03-28
-
厦门创艺汇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2022-03-28
-
萧山汽车站到汇林科技园哪路公交到的-百度2022-03-27
-
中国科技馆举办“地球一小时”线上主题活动 倡导低碳环保2022-03-26
-
长三角创业汇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介绍?2022-03-26
-
一周债市看点 | 中石化发行雄安首单“碳中和”债券 大公国际下调正邦科技评级2022-03-26
-
海南金秋汇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介绍?2022-03-26
-
北京康悦汇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2022-03-26
-
湖南省汇教启明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介绍?2022-03-25
-
福建农特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介绍?2022-03-25
-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助力天津碳达峰2022-03-25
-
发力碳减排 上海电气建立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2022-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