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金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久久为功
《零碳金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久久为功: 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以来,双碳问题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一大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重大挑战,为此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
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我国的碳中和目标以来,双碳问题便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一大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长期重大挑战,为此全球已有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一场波澜壮阔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潮正在形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当前社会年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约占全世界年碳排放总量的30%。最近的10年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5%,约为全球年均增长率的2倍。因此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相比,欧盟约在20世纪80年代便实现达峰,其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从碳达峰至碳中和预计有60-70年的时间;美国和日本大约在2007-2008年实现碳达峰,同样宣布将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预计有40多年的过渡时间;我国计划达峰后仅用30年时间,也就是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各行各业通力合作,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当前,各行各业均开始着力制定碳中和实施方案,探索各自领域的碳中和路径。各行各业也开展实际行动,为碳达峰及碳中和作出贡献。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来说,我们组织多位学者深入研究能源与环境经济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通过经济学建模分析全国碳市场对我国宏观经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通过碳税政策的综合评估模型分析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研究,进行碳金融市场分析,等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需要以技术可行性及经济可行性为前提,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技术可行的前提需要有良好的技术创新动力及应用环境;能够给科研人员足够的激励、给企业足够的动力去研发新的技术,并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去推广这些技术。同样,技术的创新会降低减碳的成本,降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难度。毫无疑问,金融行业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核心及关键作用。金融和投资机构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去对待“双碳”目标,直接或间接发挥作用,涉及理念问题、制度问题、市场机制问题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零碳金融》一书深入探讨了这些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观点。全书的内容非常全面,不只讨论了绿色金融、碳金融,对转型金融这一新兴概念也做了重点论述,同时对转型金融、权益金融和绿色投资的理念、作用、意义以及运行机理都做了详细阐述。
经济要转型,人是关键。过去我讲过中国经济是很有韧性的,这种韧性来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的企业家和普通老百姓通过自身的努力,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无穷的动力。面对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要企业保住了,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就会较快恢复。同样,实现碳中和这样一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共同努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做出改变。因此,我很赞同书中提到“实现碳中和,企业是主力军”的论点,也非常认可书中对企业家精神的肯定。碳中和目标提出后,一批国企、民企包括能源、制造、科技和互联网等企业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碳达峰及减碳综合方案,这给我们实现“双碳”目标以非常大的信心。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认识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在此与大家共勉。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
纳入考核 央企碳达峰碳中和“五路并进”2021-12-31
-
双管齐下 韩国加速迈向碳中和2021-12-31
-
“儒商”如何看待“共同富裕”“碳中和”“元宇宙”?2021-12-30
-
国资委印发指导意见 扎实推进央企碳达峰碳中和2021-12-30
-
国资委: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全面融入中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12-30
-
九部门:鼓励试点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开展碳金融服务2021-12-30
-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进展报告(2021)》发布:明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2021-12-30
-
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21-12-30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1-12-30
-
碳中和专栏 : 工业互联网加速工业低碳发展2021-12-30
-
碳达峰碳中和如何更有效地成为高质量发展引擎2021-12-30
-
谱尼测试碳中和、碳足迹认证规则获CNCA备案2021-12-30
-
南大环境:公司目前已组织专门人员在碳中和等业务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2021-12-30
-
港股碳中和概念股走高 洛阳玻璃股份涨超10%2021-12-30
-
碳金融创新助推全国碳市场业务发展2021-12-30
-
“碳中和元年” 下绿色金融回顾与展望202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