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阿里云周文闻博士:未来要布局更智能专业的碳足迹计算技术平台

来源:财联社
时间:2023-10-19 13:02:11
热度:1

阿里云周文闻博士:未来要布局更智能专业的碳足迹计算技术平台: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亟需采取行动的当务之急。“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

  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各国亟需采取行动的当务之急。“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革。一方面,中国需要大力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将对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冲击。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实现也将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例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绿色金融、绿色建筑等领域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财联社政经研究院打造“碳访录”栏目,邀请来自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专家,深入分析双碳目标下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技术创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分享各行各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最新动态、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

  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主体,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等措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刚刚结束的杭州第 19 届亚运会是首届碳中和亚运会,阿里巴巴所参与的云上亚运村低碳账户是杭州亚运会在绿色低碳方面的一个创新实践。低碳账户是如何运行的?未来如何推广?数字技术在碳中和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如何?财联社带着上述问题专访了阿里云能耗云总经理周文闻先生。

  财联社:据你观察,本届亚运会在践行低碳方面有哪些亮点? 此次亚运会探索的绿色低碳方法,是否适用于城市未来的建设推广?

  周文闻:从整体规划上来讲,我们将包括杭州亚运会在内的大型赛事的碳中和分为“办赛”、“观赛”和“参赛”三个部分。其中办赛层面是指场馆的碳中和,从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的角度让活动更加绿色;观赛层面的主体是观众,需要号召观众尽量自带水瓶,减少塑料水瓶等一次性产品使用,以及尽量使用电子票等;参赛层面的目标群体主要是运动员、技术官员以及媒体等,这方面的碳中和是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常来讲,运动员要在亚运村生活1-2周时间,在这过程中一定有机会去培养低碳意识、践行低碳行为、传递低碳理念、普及低碳生活。

  杭州亚组委、杭州亚运村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推出“云上亚运村”项目,其中包含了“低碳账户”板块,集成多种低碳行为奖励:在园区内选择绿色出行、参与光盘行动和无塑购物,随手拍了解碳足迹等,在此过程中获得的低碳积分可以用来兑换采用可循环材料制作的周边产品,例如双肩包、防晒服等。用绿色的产品奖励绿色的行为是一种很好的鼓励,我们希望参与者可以将行动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自9月12日预上线以来,云上亚运村低碳账户注册新用户累计1.5万余人,累计活动参与超过64万人次,累积减碳量超过15吨。通过阿里云能耗宝AI识别物品碳足迹次数超过7.6万次,平均每天活跃的用户数超过4000人,平均每天低碳活动参与人次2.6万人次。其中,光盘行动、无塑购物、绿色骑行、空瓶回收等减碳行为累计超过16万次,书写了绿色亚运参赛侧的故事。在奖品兑换点,参与低碳活动兑换奖品的运动员会排很长的队伍。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运动员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如每天早上都会把垃圾带出来分类投放,每次就餐都会勤拿少取以完成光盘行动等。我们鼓励大家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并且希望运动员把绿色低碳概念和生活方式带回自己的国家/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参与,来应对气候挑战的影响,共建绿色地球。

  下一步我们还会在此基础上把参赛这部分的经验进行拓展,进而形成一套标准,在未来的亚运会、奥运会以及其他国际体育赛事上做同样的推广。低碳社区未来可能不仅是一个账户,例如在工业园区或是商业园区中建立低碳理念,从个人低碳行为到企业碳盘查,形成整体的项目方案,将亚运成功的经验推广出去。

  数字技术将作为基础设施来承担能源消费终端高频的能源交换以及交易结算

  财联社:数字技术对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今年以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迅速,你认为数字技术在碳中和领域有哪些作用?

  周文闻:未来涉及出口业务的企业将面临碳关税问题,他们将产生很多测算碳排放的需求,因此需要将数字技术平台改造得更加普适、易用。当未来碳足迹的计算需求快速扩大,传统的人工收资核算方式无法满足业务快速扩展及人力弹性需求,且成本较高 ,这既不科学也不人性化。未来碳足迹计算业务将会面临指数级增长,在此之前一定要做好技术储备,通过在线收资、在线建模、在线计算和在线认证等数字技术将弹性工作能力发挥出来,能够适应并满足业务量骤增骤降的场景。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行业目前仍没有接触到,例如机械装备、清洁能源领域的碳足迹计算方法,需要行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我国高铁及清洁能源产业都涉及出口业务,因此未来一定也会有大量的碳足迹计算需求。因此要把产品和平台做得更加轻量化,增强专业性,进一步提高性价比,才能应对碳关税所带来的挑战,因此未来要布局更加专业的碳足迹计算技术平台。

  财联社: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未来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周文闻:站在整个能源产业链的角度,从能源的供给到输变配电,最后到能源的消费,都有发展数字技术的机会。例如在能源的供给侧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其中在对设备的管理运维等环节都需要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在中间的输、变、配电侧,电网公司都在积极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在能源消费侧发展虚拟电厂系统,通过需求侧响应和负荷调节使供给侧无法调节的部分,通过消费侧来实现,例如电动汽车反向充电技术等,这些都需要数字技术作为支撑。

  我个人更加看好能源消费侧发展,因为目前供给侧发展较为成熟,中间的输变配电侧主要是电网公司牵头建设,但能源消费侧的需求则是种类繁多。随着电动汽车和分布式光伏的普及,能源交换的需求逐渐增多,并且随着电力市场逐渐放开,后续可能会新增更多的交易需求。未来需求侧可能在能源消费终端不停的实现能源的交换以及交易的结算,过去能源的流动是单向的,未来能源的流动会逐渐发展成为多向流动,因此一定会采用数字技术作为基础设施来承担能源的交换和交易的结算。

  在CCER市场中,互联网企业的定位是通过自己的平台和技术帮助具有减排资源的企业更加容易和透明的开发CCER,是平台方的角色

  财联社:近期生态环境部表态,力争今年年内尽早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关表述已从此前的“尽快重启”,明确为“争取年内重启”,倒计时再度提速。据你观察,如何看待互联网企业 CCER 价值和市场空间? 阿里巴巴在 CCER 方面有哪些尝试?

  周文闻:在CCER市场中,互联网企业的定位是通过自己的平台和技术帮助具有减排资源的企业更加容易和透明的开发CCER。因此,互联网企业不会成为资产的所有者,而是要成为帮助其他企业开发资产的平台方。

  作为平台方我们具有一些优势,例如新科迪是我们在广东的客户,公司从事填埋气发电业务,通过垃圾回收、填埋并产生沼气,进而通过沼气发电。在此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将生产过程中的原始数据沉淀给客户,当企业在申报材料时,不需要让专家线下逐步审核,因为已经自动形成了数据档案。此外,林业碳汇开发的痛点是要对林业的质量进行评估,采用人工评估法成本高并且过程繁琐。因此通常需要遥感技术和AI结合来识别林业碳汇的质量,在开发之前就可以计算其真实的价值。

  财联社:对于未来高碳行业的绿色转型,你有哪些建议?

  周文闻:我国过去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火电为主,能源转型的本质是工业生产要与化石能源脱钩。如果短期内工业用电难以达到绿色转型,就需要借助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制造业工厂为例,制造业工厂主要的排放来自于范围二:电力的使用。通常节能方法可以分为设备节能、工艺节能和管理节能。通过AI算法做到精细化管理来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只能达到管理节能的目标,设备节能和工艺节能并不能通过平台技术来实现。工艺技能需要行业本身的龙头企业通过调节工艺参数和技术指标来实现自身的技术升级,因此工艺节能是高碳行业自身转型的重点。

  另外,设备节能需要依靠电子元器件的发展,以及功率器件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提升。因此设备节能需要随着设备供应商的技术发展逐步完成。但如果未来高排放行业采用的能源可以由清洁能源替代,绿色转型的重点就不需要完全放在节能减碳的方向上。

  财联社:对于未来碳中和领域的发展趋势,你有哪些预测和期待? 阿里云将如何布局未来的产品和技术研发,以适应这些趋势?

  周文闻:首要任务是基于现在的能耗宝平台,将服务对象和产品质量等进行规模化,近期我们会参与国际同行的比较工作,找出自身的差距,逐步体现出产品的能力和价值。

  第二,我们会更加重视C端低碳意识的普及,碳中和的真正落地只靠国家政策是难以达到的,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如果没有办法市场化只靠政策一定是无法持续的。在这其中,C端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绿色溢价买单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一款产品的碳足迹比同类产品低,但价格也会有所提高,这就需要消费者愿意为绿色低碳所产生的溢价买单,进而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为低碳转型提供动力。因此,一方面要保证B端产品的领先型,另一方面希望能够通过C端的平台产品通过亚运会这样的项目影响C端消费者,也要为绿色低碳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

  1.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碳中和并非低碳转型终点
    2023-10-17
  2.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3-10-17
  3. 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碳中和”,身为消费者你买账吗?
    2023-10-17
  4. 以民族永续发展视角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六谈如何领会与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
    2023-10-17
  5. 年轻人办“碳中和”婚礼,不只为了省钱
    2023-10-12
  6. 组织申报低碳近零碳试点项目,是贯彻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
    2023-10-12
  7. 能源基金会邹骥:在全球范围内厘清产业链碳足迹是大势所趋
    2023-10-12
  8. 碳中和成共识但缺行动 全球碳中和长跑需要成长者
    2023-10-12
  9.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四部门印发《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2023-10-12
  10. 【藏学观点 | 生态】杨涛:以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建设提升国家涉藏国际话语权
    2023-10-10
  11. 供应链碳排放披露不足,环保组织质疑苹果碳中和产品“漂绿”
    2023-10-10
  12. 学者谈2023中国碳中和发展力指数:各地碳中和发展优势突出、亮点纷呈
    2023-09-23
  13. 专家:全球气候投融资快速增长 “五大赛道”迈向碳中和
    2023-09-22
  14. 香港海上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开幕 助力香港实现碳中和
    2023-09-22
  15. 河北邢台市财政局印发《邢台市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措施》
    2023-09-21
  16. 汽车产业如何达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大考”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