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至56%。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本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密不可分。新时代十年,我国持续加大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的整治力度,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约4亿吨,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连续多年产销量居于世界首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发达国家在过去的20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逐步解决污染治理、生态破坏修复等问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以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上近20%的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现实国情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为载体,以绿色生产消费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不断强化源头防控,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时间上的接续努力,也需要空间上的科学统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这就需要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科学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搞好头脑中的建设非常关键。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理念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这些做法,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呵护生态环境汇聚强劲动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
-
《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3年版)》通知:进一步扩大工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范围2023-07-20
-
福建稳经济观察:节能降碳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2023-07-10
-
福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与利用2023-07-09
-
工信部:推动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碳足迹核算体系国际互认2023-06-21
-
广东:探索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推进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2023-06-16
-
赣江新区创新破解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 全国首笔“碳减排挂钩”绿色交通贷款投放2023-06-11
-
【桂工信能源〔2023〕325号】关于征集广西工业节能降碳工艺、技术、装备和工程解决方案服务商的通知2023-05-31
-
关于《青海省重点领域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总体实施方案》等“1+4”方案的公示2023-05-11
-
沈阳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一季度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2.8万辆2023-04-26
-
促进节能降碳从“测算”走向“计量” 湖北出台碳计量中心建设管理办法2023-03-27
-
山东构建碳普惠体系延伸补充全国碳市场 节能降碳进一步向消费端发力2023-03-23
-
重庆实施绿色智能家电消费补贴 购买新能源汽车最高补贴3000元2023-03-01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童明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2023-02-28
-
【亳政办〔2022〕13号】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亳州市建筑节能降碳行动实施计划的通知2023-02-18
-
贵州:截至2022年末对碳减排、煤炭清洁利用等重点领域发放贷款近300亿元2023-02-15
-
【京双碳办〔2022〕9号】关于印发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暨“十四五”时期民用建筑绿色发展规划的通知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