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中国零碳产业需要争夺话语权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中国零碳产业需要争夺话语权:9月22日,在《财经》杂志举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中国对碳中和目标无需过度焦虑。但中国要注重提高原创能力,多参与零碳产业国际事务,拥
9月22日,在《财经》杂志举办的“碳中和高峰论坛”上,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潘家华表示,中国对碳中和目标无需过度焦虑。但中国要注重提高原创能力,多参与零碳产业国际事务,拥有话语权,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当天《财经》杂志还与中创碳投联合发布《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下称:《百家碳排榜》)《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下称:《双碳领导榜》)。
争取国际话语权
潘家华认为,中国需要的是发展而不是碳,认定选择碳中和,就只能也必须零碳指向。
潘家华表示,中国碳达峰时间短,比发达国家难,这是事实,但没有必要焦虑。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承诺在2060年前碳中和,发达国家则承诺在2050年,甚至有些发达国家,例如德国、丹麦承诺在2045年。相对来讲,中国有10到15年的时间差,没有必要焦虑。
对于中国与发达国家未来的碳中和局面,潘家华表示无非就是三种可能:
第一种,发达国家2050年如期碳中和,中国滞后10年,但中国具有后发优势,相对发达国家,有10年的时间差,以中国学习、复制、放大、规模化的能力,中国之后10年实现碳中和必然无疑。
第二种,发达国家被国际不稳定因素掣肘,无法如期实现碳中和,这样中国更无需焦虑。
第三种,发达国家实现不了碳中和,而中国不仅能够如期实现,而且还能提前。
不过,潘家华也强调,没有原创技术,可以跑得快,但不能跑得远。中国不光要有硬的实力,还必须要有软实力的匹配。
针对目前中国的零碳产业大而不强、受制于人,潘家华表示,这也是因为缺乏原创能力。而中国也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同时在国际市场多参与,多了解规则,多贡献,拥有话语权,才能真正实现引领世界。
此外,潘家华还指出,中国要实现碳中和,需要步步为营,绝不是要一步到位。能够实现零碳的,就去零碳;难以实现零碳的,可以减缓;不能实现零碳的,就加大研发力度。
“我是一个乐观派,感觉中国绝对会领先于世界提前碳中和。”潘家华以此结束演讲。
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总量同增15.38%,发电、水泥减碳任务重
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中国更是成为达成《巴黎协定》和推动协定落地的核心力量。而在全社会中,作为碳排放的主体,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无疑是实现潘家华所期待的“中国领先世界提前碳中和”的关键。
此次发布的《百家碳排榜》和《双碳领导榜》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提供了了解上市企业碳中和现状的渠道。
《百家碳排榜》覆盖100家高碳排放上市公司,涉及全国碳市场将纳入的八大行业。依据碳排榜,百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合计约51亿吨,比上年度的44.2亿吨增长15.38%,剔除重复计算后,超过当年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
与此同时,百家上市公司的排放量门槛,也从去年的619万吨上升至933万吨,增幅50.73%。
发电、水泥、钢铁是“碳排大户”,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相较而言,发电、水泥不仅碳排放总量大,而且营收碳强度高,成为了减碳“困难户”。
碳排榜数据显示,发电和水泥行业每万元营收的碳排量分别为16.5吨、11.65吨,远高于榜单平均值2.74吨。
汽车产业“双碳领导力”表现引关注
此次发布的另外一个榜单——《双碳领导榜》衡量的是上市公司在双碳议题上的行动力、领导力,以及落实双碳目标的进程。
伴随汽车保有量增长,既面临较大减碳压力,又具备储能优势的汽车产业成为《双碳领导榜》一大重要关注点。
目前,上榜的吉利汽车、广汽汽车、长城汽车、上汽汽车、一汽解放、长安汽车已经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在碳排放占比最高的使用环节,车企着力明显。传统燃油车正在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百公里油耗;新能源车方面,有6家企业已经制订了新能源车发展目标,例如上汽提出“到2025年,全球实现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上汽整车销量比重不低于32%”。
除了调整产品结构,新能源车企也正在通过电池技术升级、参与充电基础建设、布局租换电、研发氢燃料等替代燃料技术多措并举致力减碳。
在供应链减碳方面,车企不光注重原材料减量和可回收性、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实现绿色物流,甚至还直接“喊话”供应商,提出减碳要求,例如吉利就要求供应商到2025年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减少以上25%。
上一篇:绿色制造释放新动能
-
意大利电信加入欧洲绿色数字联盟:2030年碳中和,2040年净零排放2022-09-24
-
2020水泥行业碳排放约13.7亿,占全国排放总量13.5%左右。因此,水泥行业的绿色减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2022-09-24
-
《中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和《中国上市公司双碳领导力排行榜(2022)》:碳排放强度榜:前30名全部来2022-09-24
-
国资委:各中央企业有力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2022-09-23
-
广东省政协专题议政为落实“双碳”战略建言——构建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2022-09-23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常纪文:平台可对产品标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助力构建参与者生态2022-09-23
-
国家发展改革委: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2022-09-23
-
潘家华:深刻认清碳中和核心路径及本质规律2022-09-23
-
甘肃:促进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向常态化监督转变!2022-09-22
-
嘉善一块约400亩的农田示范方证明——智慧稻田,碳排放可减少20%2022-09-22
-
泰国计划出台碳排放税2022-09-22
-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勒:全球汽车行业携手合作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2022-09-21
-
2022年9月20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清结算信息日报2022-09-21
-
从文化生态视角看碳中和社区建设2022-09-20
-
碳中和的交易配置逻辑和投资机遇2022-09-20
-
坚持绿色发展 努力降低碳排放 奇姆肯特炼厂完成哈萨克斯坦首例碳交易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