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科技部部署低碳技术研发“清单”,我国离“碳中和”目标还有多远?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2-08-30 11:12:06
热度:1

科技部部署低碳技术研发“清单”,我国离“碳中和”目标还有多远?:刚刚过去的三天里,逾230位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知名高校、科研及智库机构、产业界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2022浦江创新论坛。这个已举办15届的科技

刚刚过去的三天里,逾230位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知名高校、科研及智库机构、产业界专家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2022浦江创新论坛。这个已举办15届的科技创新盛会,今年聚焦“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主题。发展并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关乎人类命运——如果全球未来几十年里将碳排放控制在较低水平,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望在本世纪末得到遏制,不再持续升温。

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才能完成这一全球创新新使命。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发表了真知灼见,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贡献新智慧。

中科院专家:技术清单有6个分区

“我国现有技术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科技支撑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魏伟说。按照科技部部署,他带领团队梳理出一份“看得清”的低碳技术清单,并综合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确定了全面推广、重点攻关、有序使用、统筹研发、局部选用、自由探索等6个分区,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研发指南。

在氢能领域,低碳技术清单列出5个重点技术方向,提出了到2030年、2040年、2060年的分阶段应用目标。青年科研人员在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上,海南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田新龙说,氢能利用的关键材料——催化剂和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当前主要依赖进口,这些关键材料的国产化非常迫切。论坛上发布的《双碳科技及应用场景前瞻》也提出:要加强技术攻关,攻克制约氢能产业链的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等关键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在钢铁行业,低碳技术清单列出了“高炉、转炉+ccus”等6个重点技术方向。论坛全体大会上,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望明表示,“绿色”是宝武的发展本色,科技创新是可持续的推动力。在他看来,钢铁行业在碳中和的道路上,离不开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和平台创新。科技创新绝不是靠一两项技术就能完成,而是要推进全流程技术创新;同时,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进行攻关,优化技术创新体系,在全球范围吸引人才。

正在与钢铁、水泥、化工等“碳排大户”行业融合的ccus,也是我国大力推动的一种技术。它的中文名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新的生产过程,实现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魏伟预测,到2030年,低成本碳捕集将显著提升ccus的经济性,形成多个大规模碳封存案例;到2060年,ccus技术体系全面推广,空气碳捕集与生物质能耦合技术的“负碳效应”需求显著增长。

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保障。低碳创新政策论坛上,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表示,实现低碳的机制创新关键在于降低“绿色溢价”。

清洁能源成本减去化石能源成本,其差额就是“绿色溢价”。这个溢价通常是正值,意味着要减少碳排放,必须额外支出较高成本。而降低这个溢价,就能减少推广绿色低碳技术的重重阻力,更顺利地实现碳中和目标。

要降低“绿色溢价”,应降低清洁能源成本,同时提高化石能源成本。从技术经济学角度来看,这需要科技创新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两个方面同等重要。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主要靠科技创新,比如加强碳捕集、新能源、先进储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汤富强说,“而增加化石能源成本,主要靠机制创新和政策驱动,比如收取碳排放税、实行和完善碳市场定价措施等。”他进一步指出,技术进步和碳定价均为供给侧改革措施,在消费侧减少碳排放,则需要社会治理,包括宣传绿色出行和绿色家居,推行限塑令等强制命令。

“我们要打造一个有利于培育全新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世界经济论坛总裁博尔格·布伦德在论坛全体大会上说。国际能源署的调查显示,在有助于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技术中,有一半仍处于原型阶段。为此,他建议各国政府加倍激励创新者,让有前景的低碳技术更快进入市场。

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一带一路”为各国创新主体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再生资源潜力。风能资源方面,全球适宜集中开发的风电规模为131.2pw,“一带一路”国家占比达到72%。太阳能资源方面,全球适宜集中开发的光伏电规模约2647tw,“一带一路”资源量占比76%。“中国越来越注重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特别在水电、光伏这两个领域,项目非常多。老挝和泰国分别是水电、光伏获得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孙福全说。

未来,如何更好携手“一带一路”国家增加清洁能源供给?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针对“一带一路”国家不同的清洁能源禀赋和建设需求,我国要制定差异化的合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开展技术研发和投资建设;二是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力度和应用深度,实现多能源类型、多应用场景、多用能模式下低碳技术的互融互通;三是积极参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建设,这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互联互用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