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中国科协主席:中德两国共同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科协主席:中德两国共同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26日表示,2022年上半年,中德两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超过290万辆,全球市场
中新网北京8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26日表示,2022年上半年,中德两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超过290万辆,全球市场占比近70%,共同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推进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进程。
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专题论坛之一的“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万钢出席并致辞时作上述表示。他说,中德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发展论坛从2020年起已连续举办三届,是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重要的活动之一,对推动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入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万钢指出,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50年间中德合作成效显著,基础不断拓实,亮点不断涌现。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是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深化合作的优先领域。2011年中德联合发布《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开启了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新篇章。10多年来,双方相继推动成立“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中德电动汽车创新支撑中心”等合作平台,积极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企业间合资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中德汽车产业交融互动、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万钢表示,站在中德合作50年的新的历史起点,面向碳中和共同愿景和后疫情时代经济增长的共同需求,面对车路协同、车网互联的发展态势,两国应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层次交流与合作,探索携手共进的新模式、新路径。为此,他提出四点倡议:
第一,增进战略共识。加快推动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是中德两国推动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各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均是彼此的重大机遇,符合两国实现经济绿色增长的根本诉求,要充分发挥双边对话合作机制作用,加强沟通协调,为中德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发展定向领航。
第二,加强政策协同。在加快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推进新能源汽车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加速高级别自动驾驶落地应用、促进车路协同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智能共享出行新模式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共同研究,推动政策标准法规协同,共同探索基于碳排放的新型汽车产业管理及政策体系。
第三,深化科技合作。依托中德新能源汽车双边合作机制,围绕新一代电动底盘平台、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新体系动力电池、新结构燃料电池等前沿领域,联合组织实施政府间科技研发计划,推动两国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与研发合作,共同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第四,拓展产业合作。进一步加强在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智能网联关键零部件、充电设施、汽车材料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合作互动,开辟新能源、绿色和数字经济等新的合作领域,释放产业融合发展的增长潜力,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万钢强调,未来5到10年,是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转型、加速跨产业融合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德两国应紧抓机遇、携手同行,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不断推动产业合作提质升级,共同促进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完)
-
哥本哈根放弃2025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2022-08-26
-
生态系统管理:实现碳中和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022-08-22
-
“着墨”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浙江长兴奏响低碳旋“绿”2022-08-17
-
京东物流成全国首家规模使用换电新能源车的物流企业 综合碳减排提升率超35%2022-08-17
-
“着墨”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浙江长兴奏响低碳旋“绿”2022-08-16
-
宁夏银川打造“绿电+动力电池+绿色交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2022-08-07
-
优傲 - 工业机器人公司助力制造业实现碳中和2022-08-04
-
比亚迪入选《财富》世界500强 上半年新能源车销售63万余辆2022-08-03
-
力高集团进军全域低碳产业 布局新能源业务2022-07-31
-
【江北嘴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 可通过“五碳并举”实现碳中和目标2022-07-28
-
新能源汽车真的环保吗?2022-07-25
-
新能源的发展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有什么影响?有哪些制约因素?2022-07-22
-
《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报告: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绿色融资总额约140万亿元2022-07-22
-
报告: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所需绿色融资总额约140万亿元2022-07-21
-
高能耗的建筑行业如何实现碳中和?2022-07-20
-
诺奖得主新书译者李志青: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应学习新能源汽车领域202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