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西宁:高原古城低碳发展后劲足
西宁:高原古城低碳发展后劲足:青海省会西宁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2017年1月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西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政策措
青海省会西宁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2017年1月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以来,西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碳汇等政策措施,推进各项试点。专家表示,青海低碳城市发展后劲足,建议优化政策释放“生态红利”。
生态系统治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森林、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具有显著的碳汇功能。“一城山水、百园千姿”,西宁生态系统治理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上作用显著。
西宁城区坐落于南北两山间。从高空俯瞰西宁,湟水河滨水绿道宛如一道彩带,沿河串联公园、居住区、商业区;北川河、南川河河畔绿树成荫、碧水连天、鱼鸟嬉戏。
过去,这里曾经植被稀疏,“山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是真实写照。10年来,西宁深度推进半干旱缺水型海绵城市建设,完成21.6平方公里海绵城市试点区打造。初步打造由海湖、宁湖、北川湿地公园组成的508.7公顷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全市湿地面积增长87.5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重现“水清、岸绿、景美”的自然风光。
如今,西宁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城市。10年来,完成国土绿化501.7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5%,区域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风卷黄沙满天飞”的旧日景象一去不返。
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中心主任宋秀华说:“如今,一园辐射一城的格局初步形成。湿地公园成为集湿地保育、科普宣教、合理利用、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湿地生态展示示范基地。”
优化产业结构树立低碳理念
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和支撑低碳转型的重要平台。近年来,西宁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能源等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全市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得到有效控制,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渐在全社会树立低碳理念。
——创新开展“碳积分”示范项目。“碳积分”是遵循“谁减排谁受益”的基本理念,利用大数据技术,量化个人低碳行为产生的低碳效益。西宁市以“碳积分”制度为纽带,开发了基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的碳积分制运营服务平台,为广大市民自愿践行节能减碳进行量化赋值,并向公众发放可以兑换商品或服务的“碳积分”。
平台运行以来,搭建了低碳公益、出行、教育三个场景,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5万人,公众累计认购低碳公益碳汇树木1353棵,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63.5吨,全场景总计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85.4吨。
——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迈出新步伐。青海省西宁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加强碳交易能力建设,组织全市电力、建材、化工、钢铁、有色5个行业25家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报告编制与排放监测计划上报工作,对全市6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数据质量开展核查,督促发电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配额履约清缴工作。西宁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从2017年的2.20吨/万元下降至2020年的1.58吨/万元,下降率28%。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能源低碳变革。记者了解到,西宁对标节能减排要求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西宁国家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和甘河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绿色能源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态旅游、高原康养等新兴服务业。此外,加快推动能源低碳变革,全面推行绿色制造,以园区和企业为主体,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
优化政策释放“生态红利”
记者了解到,青海西宁低碳城市发展后劲足,专家建议优化政策释放“生态红利”。
首先,应优化“碳积分”制度和运营手段。基层干部表示,“碳积分”制度其实施效果取决于地方财政的保证能力。此外,数据基础薄弱成为影响该制度创新和拓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建议在运营推广时,精准把握用户需求,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强化产品差异性。此外,应充分考虑商业机构对参与“碳积分”的利益需求,加快培育可持续、商业化的运营模式,逐渐实现在政府财政资金退坡的同时,保持市民参与碳积分制的获得感。
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强化碳汇能力建设。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碳汇中心副主任仪律北说,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省级温室气体的核算由地方完成。但由于欠发达省份大多国土面积大、生态系统千差万别,生态系统碳汇吸收核算投入的资金大,地方财力难以支持,碳汇资源被低估。他建议加大对西部地区碳汇监测支持力度,此外坚持优质的林业碳汇与国际市场价格持平,才能确保碳中和阶段我国竞争优势。
最后,业内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不应单纯将低碳城市建设的投入看作城市建设成本,应把低碳城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全过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更好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联合梅蘭書院在京成立碳中和专业委员会2022-08-23
-
个人碳账户纷纷亮相 专家:个人碳减排机制尚需体系化建设2022-08-23
-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2022-08-23
-
科技支撑“双碳”实施方案: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2022-08-23
-
中国银行披露第二季度碳减排贷款信息2022-08-23
-
生态系统管理:实现碳中和需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022-08-22
-
北京园林绿化科技活动周启动 将在百家公园科普“碳中和”2022-08-21
-
白重恩:改变碳排放配额初始发放方式 推动碳中和事业更加高效的前进2022-08-20
-
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的统一领导2022-08-20
-
(经济观察)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路线图出炉 一批颠覆性技术有待突破2022-08-19
-
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重要文件之一,《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编制的总体考虑是什么?2022-08-19
-
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交通运输部印发《绿色交通标准体系(2022年)》2022-08-19
-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路线图发布2022-08-19
-
科技部解读为何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08-18
-
如何以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中国九部门联合推出十大行动2022-08-18
-
科技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的通知(全文)202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