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打通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通道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2-04-20 14:31:22
热度:1

打通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通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为此,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也指出,有序推进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设立碳减排货币政策工具,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长期限、低成本资金。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长期稳定融资支持等。打通绿色金融助推实现“双碳”目标、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通道。重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改进措施。

  强化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把系统观念贯穿‘双碳’工作全过程”。金融机构要把绿色发展标准融入办贷各环节,引导和推动分支机构树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紧跟国家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制度,深入开展学习研究,准确掌握绿色发展和绿色金融政策内涵,切实提升绿色金融发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增强大局意识,遵循银行规律,高度警惕“一哄而上”“一哄而散”,把握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和压降“高碳”项目融资的力度与节奏,避免“一窝蜂”式的盲目大干快上和“一刀切”式的抽贷、断贷,量力而行,平稳有序推进绿色金融发展。

  明确支持重点。聚焦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生态环境、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增量扩面。针对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的实际,金融机构应坚持“有保有压、分类管理”原则,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运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两高一剩”及环境敏感行业金融授信额度,引导资源投向电力、钢铁等传统“高碳”行业节能减排、减碳改造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金融支持,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开发转化利用,推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建设。支持有机肥料、绿色农机、生态林业等农业农村减排固碳项目,促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构建有效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领域科技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大对二氧化碳低成本捕集、生物转化等零碳负碳技术金融支持,积极为大容量储能技术研发推广提供金融支持,促进绿色低碳技术进步及应用。

  坚持创新驱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不断深化金融产品服务等“绿色创新”,切实增强绿色金融发展的内驱力和推动力。立足破解融资难题,进一步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模式,积极探索使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绿色权益担保方式,切实解决绿色项目还款来源或抵押资源不足的问题。加大现代数字化、金融科技运用,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升绿色金融决策水平。加强银行与地方政府、保险机构之间的协作,通过银团贷款、银政合作、银保合作等方式加大绿色金融供给,提高绿色金融覆盖面。推广融资担保“银政保”模式,设立绿色产业担保基金,为绿色项目提供增信服务。立足国家创新试点政策要求,先行先试,全力支持国家级绿色改革发展试验区(试点区)绿色信贷发展。依托各级高新区、产业园等平台,积极开展“绿色+创新+高端制造”等绿色金融创新试点。探索以绿色金融和相关经济指标为基础,编制绿色金融指数,全面客观评估区域绿色金融发展质量和水平。

  健全激励约束。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激励,进一步发挥监管政策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强化环境风险管理,提升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能力。运用好碳减排、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长期限、低成本资金渠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信贷支持,提升货币政策在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正向激励作用和定向调控功能。综合运用财政奖励、贴息、费用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集聚,促进绿色金融体系、产品和服务快速发展。进一步健全绿色金融监管办法,加强绿色金融评价结果运用,完善监管指标体系,探索适合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计量方法,实施有别于传统形式的差异化监管。适度提高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不良率的容忍度,将绿色信贷尽职免责要求落地落实。

  实施精细管理。增强风险合规意识,不断提高绿色金融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业务内部考核引导,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安排专项激励费用、绩效考核倾斜、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利润损失补偿等方式对绿色金融予以奖励。完善绿色项目评价体系,在客户授信政策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管理。按照国家和地方绿色标准,严格投贷前风控管理,防范项目“洗绿”“漂绿”“染绿”风险。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绿色金融专业素养,加强绿色金融知识信息交流共享。健全环境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体系,有效覆盖极端天气引发的“实体风险”和传统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转型风险”。立足金融机构体量庞大、营业网点众多实际,发挥好自身低碳运营对实现“双碳”目标、助力全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示范作用,制定完善自身运营全面碳中和时间表,明确节能降耗具体措施,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日常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