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碳足迹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产品低碳与否吗?

来源:老汪聊碳中和
时间:2022-04-06 11:52:46
热度:1

碳足迹能够真实反映一个产品低碳与否吗?:最近出了一趟差,回来以后行程卡让我光荣地成为了“二星上将”,并荣获“居家隔离三天”的最高奖赏。心想正合我意,我正好可以安心在家把小说给完结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找灵感,我看看小说,刷刷视频

最近出了一趟差,回来以后行程卡让我光荣地成为了“二星上将”,并荣获“居家隔离三天”的最高奖赏。心想正合我意,我正好可以安心在家把小说给完结了。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了找灵感,我看看小说,刷刷视频,一晃三天过去了,回头一看,小说半个字儿都没憋出来,哎,真是世事无常,大常包小常。

虽然隔离了,但饭得吃啊,出去吃是不可能的,只能点外卖,所以我连续点了三天的外卖,这三天我一共点了十多份外卖。因为垃圾也不能出门扔所以几天下来这些个外卖餐盒加外包装在家里都堆成了山。这让我又想起了当年的脑洞创意消灭外卖餐盒商业计划,感觉这项目在疫情时代还真有可能成。可惜我不认识王多鱼,不然就让他投这个项目了。

在这三天被外卖支配的日子里,我望着成堆的一次性餐具,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同类型的产品,是不是碳足迹低的一定就比碳足迹高的低碳。我望着手上的一次性筷子,我想它的碳足迹一定比那些做工精良的筷子低。因为做工精良的筷子不但用量足,而且还要打磨上色上漆什么的。更不提薄得如纸的一次性餐盒与陶瓷的碗或者不锈钢的饭盒比了。

有人会说你这不对,一次性用品咋能和可重复使用的用品比较呢。这话其实站不住脚,假如平均一双可重复使用的筷子可以吃100顿饭,而它比100双一次性筷子的碳足迹还高的话,那我们应该去怎么衡量哪个高碳哪个低碳呢?

即使我们把一次性用品和可重复使用物品分开考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我的著作《碳中和时代》中,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苹果手机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普遍比安卓机高,但苹果手机的平均换机周期为3.7年,而安卓手机只有1.6年。也就是说,同一时间段,安卓手机用户换了俩手机了苹果手机用户都不一定换一次。如果只比较手机的碳足迹,你觉得它真实反映了产品的碳排放的高低吗?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汽车领域,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80%以上都来自于使用阶段产生的碳排放,现在的算法都按照预估的平均行驶里程来计算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在中国这个取值一般是15万公里,而这个值在欧美基本是20万公里,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所以你会发现国产车碳足迹普遍比欧美汽车碳足迹低一大截。但还是那句话,难道这就能证明国产车比欧美车低碳吗?

答案显而易见,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并不能完全反映该产品低碳与否,原因是每个产品的生命周期长短不一。它没有把减排很重要的一个属性考虑上,那就是耐用性。

那么是不是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就没用呢?也不是,只是我认为光靠这一个指标来判定产品是否低碳会有失偏颇。就像判断一个投资项目的好坏不能只看它能带来多少的回报,而是会同时考虑内部收益、财务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

所以我觉得判断一个产品是否低碳,除了看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外还得加一个类似于碳足迹强度的东西。注意我没有用碳强度这个词,是为了区别组织层面的碳排核算里已经用了碳强度这个用语了,所以为了区分我用的碳足迹强度。

因为碳足迹强度这个词是我生造出来的,所以我得自己给它做个定义,产品碳足迹强度就是指基于单位产品功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不是产品碳足迹里的功能单位)。这个产品功能根据产品的特性可能有不同的单位,比如前面举的几个例子。筷子用来吃饭的,我们可以按单位每顿饭的碳足迹来定义筷子的碳足迹强度。手机是用来打电话和娱乐的,我们可以单位使用小时的碳足迹来定义手机的碳足迹强度。汽车是用来出行的,我可以用单位公里的碳足迹来定义汽车的碳足迹强度。

经过以上分析,我觉得在今后分析一个产品是否低碳时,至少要考虑碳足迹和碳足迹强度两个因素,碳足迹是看碳总量,碳足迹强度是看碳效率。这样才不会得出一次性筷子反而比重复使用筷子更低碳的结论。科研党和学生党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写一篇论文,妥妥的SCI。

话说回来,目前产品碳足迹和碳标签还只是停留在噱头阶段,离进入广大群众还有一段距离,希望这一天能够早点到来。这样广大群众才有可能过上真正的“低碳生活”。

最后,你觉得上面三个例子的碳足迹强度对比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