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北京绿色出行服务平台用户破百万 扩大碳普惠激励范围
北京绿色出行服务平台用户破百万 扩大碳普惠激励范围:中新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今天表示,作为全国首个落地实施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用户已超3000万人,其中参与绿色出行碳
中新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 杜燕)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今天表示,作为全国首个落地实施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用户已超3000万人,其中参与绿色出行碳普惠活动的用户突破100万人,累计碳减排量近10万吨。数据显示,每1吨碳相当于一辆燃油车车辆停驶半年的减排量,同时活动有效转移21%的绿色出行观望者开始参与绿色出行,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显着提升。
精准控时让绿色出行更美好
2019年11月,北京交通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北京MaaS”)正式上线。作为全国首个落地实施的一体化出行服务平台应用试点,两年来北京MaaS围绕“绿色”“一体化”两大核心理念,不断推动服务升级,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北京MaaS平台用户已超3000万人,其中参与绿色出行碳普惠活动的用户突破百万,累计碳减排量近10万吨。
自2019年,北京MaaS依托社会化出行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出行一体化规划、实时公交查询、公交/地铁拥挤度查询、未来用时查询等丰富的出行服务,特别是实时公交功能有效改善了“公交+步行”组合方式出行体验。以市民王先生为例,以前,他每天上班需要提前20分钟出门,步行到公交站等待公交。但如今,只需出门前在MaaS平台上查询公交实时到站信息,提前5分钟出门就可以正好赶上公交到站。使用MaaS服务一次出行可节约15分钟左右时间,一天就能节约半小时,一个月下来能节约10小时,相当于多出半天的空余时间。
冬奥期间,北京MaaS平台还上线了冬奥专用道导航、场馆周边停车引导、出行信息发布、无障碍出行服务等特色功能,累计为上亿人次的出行提供服务。
碳普惠用户超百万吸引市民绿色出行
2020年9月,北京市推出了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市民在MaaS平台上注册参与“MaaS出行绿动全城”活动后,采用公交、轨道、步行、骑行方式出行,自动转换为相应的碳减排量,并可通过MaaS平台兑换公交卡、代金券,或捐赠环保公益活动。
截至2022年3月23日,“MaaS出行绿动全城”活动正式注册用户超百万人,月活跃用户42万人,累计碳减排量近10万吨。每1吨碳相当于一辆燃油车车辆停驶半年的减排量。同时活动有效转移21%的绿色出行观望者(日常出行主要使用小汽车的群体)开始参与绿色出行,同时转移13%的绿色出行参与者(日常出行中交替使用小汽车和绿色出行的群体)为绿色出行践行者(日常出行主要采用绿色出行的群体),市民绿色出行意愿显着提升。
据了解,《北京MaaS行动路线图》正在编制中,北京MaaS在今年即将迈入2.0阶段。未来,北京MaaS将重点提升以轨道为核心的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水平,届时公众在使用多方式出行时将享受“门到门”的出行体验。此外,北京MaaS还将进一步丰富碳普惠内涵,持续扩大碳普惠激励范围,使绿色出行更加美好。(完)
-
进出口银行四川省分行通过购买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CDCER),实现自身营运碳中和2022-03-24
-
兴业银行广州分行首笔“碳减排挂钩”光伏贷落地 融资利率与碳减排挂钩 绿色金融为碳减排助力2022-03-24
-
详解15家全国性银行碳减排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98%,6家国有行放款占比超七成2022-03-24
-
为了减少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多乘公交车,多骑自行车,多植树种草,用英语怎么写,翻译2022-03-23
-
备战碳减排 钢铁工业2030年前碳达峰可期2022-03-22
-
怎样更科学地确定农业固碳减排的目标,并做好长远规划?2022-03-20
-
上海虹桥站到上海徐汇区蒲汇塘路51号的具体路线是什么?不搭的士,其他途径(地铁啊公交啊)都OK。2022-03-19
-
现在长沙市坐几路公交车从湖南日报社到黄兴广场(步行街)2022-03-18
-
我国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分析2022-03-17
-
金融助力碳减排佛山落地家电行业首笔“绿色碳链通”2022-03-16
-
小强同学想在社区宣传栏出一期“低碳减排?绿色生活”专刊,内容之一是汽车耗油量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间关系2022-03-09
-
广州花都公交车往炭步镇路线2022-03-08
-
全国政协委员白重恩:建议将碳排放配额免费发放给终端用户2022-03-07
-
北京发布第4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将碳减排与信用卡提额等权益结合2022-03-07
-
花都汽车站到碳步市场坐几路公交2022-03-07
-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殷兴山:金融支持浙江碳减排力度明显加强 建言加强单用途预付资金监管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