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追逐碳中和 VC/PE在朋友圈找项目 几大赛道下的投资路径曝光

来源:财联社
时间:2022-03-17 18:22:08
热度:1

追逐碳中和 VC/PE在朋友圈找项目 几大赛道下的投资路径曝光:《科创板日报》(记者陈美)讯,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之后,发改委也对“碳中和”做出具体工作计划,大力发展非石化

《科创板日报》(记者陈美)讯,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之后,发改委也对“碳中和”做出具体工作计划,大力发展非石化能源,包括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等。

围绕“碳中和”,《科创板日报》记者在朋友圈也看到,有投资人发文求“碳中和”项目。要求是从天使到B轮都可以,且金额在2亿元以内。

从2021年起,VC/PE开始围猎这一领域,从锂电池到光伏、储能等可再生能源,再到生物合成学,甚至是生物基材料,资本都纷纷抢投。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规划和方向,以光伏、风能、氢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资,都有巨大投资机会。

“但能源转换效率、储能技术、电力输送与高质量配电等,需要技术与工艺层面的突破。”

光伏:零碳园区带火分布式发电系统

一直以来,工业领域被认为是能源消费和碳排的大户,互联网大厂也有“低碳”甚至是“零碳”的诉求。

“双碳”目标下,BAT大厂都公布了自身目标:到2030年,实现运营的“碳中和”。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科创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很多人以为“碳达峰”“碳中和”和互联网公司没太大关系,但实际情况是:电力能源作为互联网公司运行的基础,庞大的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处理能力等,都需要电力能源的支持。

“如果电力能源的清洁化问题,没有解决掉。互联网企业的用电负荷,将持续增加,在不能保证绿电供应和消纳的前提下,碳排放指标压力会增大。”祁海珅说道。

在此背景下,京东建立了中国首个“零碳”物流园区。具体方式为:在园区内实现仓储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应用。

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厉永兴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较于其他投资机会,目前比较看好光伏领域。因为它的天花板足够高,市场空间十分庞大。”

“相较于风能,光伏有技术迭代。”厉永兴向记者谈道,一方面,风电是机械发电,整体结构较大,需要在空旷等特定地区发电;另一方面,风电的成本下降曲线,不如光伏有台阶式的下降。

更重要的是,厉永兴认为,光伏式发电具有普适性,园区、工厂,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家里都可以广泛使用。

然而,光伏市场已有隆基股份等龙头出现,VC/PE们是否还有可投目标?

在厉永兴看来,光伏行业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当总效用达到一定程度时,边际效应就没有了。在技术趋同、规模经济恰好处于合适的点上时,规模非头部的一些企业,有时反而会有更大爆发空间。”

“同时,受区域、人文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会率先扶持辖区内自己的光伏企业。”

记者注意到,头部资本已有所行动。2021年12月,高瓴强势参与保利协鑫近50亿港元的配股,后者为颗粒硅龙头。今年1月,IDG也募集了一只百亿零碳基金,重点投向太阳能、风能、动力电池、储能等领域。

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空间还有3倍

从投资路径来看,“碳中和”既有供给端机会,也有需求端机会。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即低碳、零碳技术可在降低排放的同时,提供更好的体验和更低的成本。

3月11日,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倍,市场占有率达到17.9%。此前,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也预计,到今年年底,新能源车渗透率超过35%。

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厉永兴也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绝对是一个趋势。智能化驾驶,也带来了不一样的消费体验。”厉永兴说,尽管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占率达到17%,但这一比例依然较低。

“未来,市占率有可能达到50%,对应的市场增长空间就有3倍。对整个行业来说,现在还只是山脚下,汽车品牌上或还有一定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则认为,碳中和,并不是要实现“绝对的零排放”,而是要通过绿色生态建设和负碳技术,把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掉。

“在1+N的顶层设计之下,新能源汽车是首要投资机会。因为,在需求侧,实现碳中和主要依靠能源替代、低碳工艺的使用、以及购买碳排放额度。”杨海平对记者说。

其次,杨海平认为,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绿色低碳制造等领域,以及碳市场的发育,将催生一些产业化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1月,国家交通运输部印发了《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一项目标,是到2025年,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储能、氢能:降低成本,产业化落地是关键

在采访中,《科创板日报》记者发现,诸多VC/PE看好储能和氢能。有投资人对记者表示,储能是新能源发展——尤其是锂电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核心需求。

天鹰资本碳中和方向投资负责人刘松涛认为,“碳中和”本质是我国能源结构中一二次能源过于依赖化石燃料,但目前来看,化石能源无法被完全替代。

“在渐进式替代过程中,我们通盘考虑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及节奏,节能、氢能、储能是目前实现碳中和的重点方式,且短期内产业化进程相对成熟,可投技术较多。”

在产业化布局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德赛电池等已纷纷入场,加码储能。

有产业人士告诉记者,储能电池从规模量级上,是从0-1发展的阶段。“目前量小,所以其毛利率相对较高,宁德时代就是一个例子。但中长期看,规模化后降低成本,才是重要竞争要素。”

在氢能方面,逐鹿资本合伙人刘子健则相对看好。

“虽然氢能在技术上还需要突破,但在可再生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场景技术示范上,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能增强可再生能源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电网调峰压力。”刘子健谈道。

对这一点,毅达资本高级合伙人厉永兴表示赞同。他认为,储能和氢能的发展,绝不是为了提供、储存能源。“做再大的装置,带来的电力也与电厂比不了。其作用应该是削峰填谷,平滑电网的供求曲线。”

刘子健认为,此外,在公交、重卡等商用车场景应用上,氢燃料电池已落地。“相比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在大载重、严寒与长途场景具备优势,2025年前后,商用车渗透率可能会突破1%的关键节点。”

2021年,“碳中和”发生过最大一笔交易,春华资本豪掷6亿美元战投远景科技,后者在风电、动力电池、储能领域颇具实力。

今年,“碳中和”作为第一赛道,仍被VC/PE追逐。有投资人朋友对记者表示,“碳中和”已囊括了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污染治理技术、资源回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身为投资人的我们,会始终围绕有创新力的项目。目前,物联网、AI等技术,已经开启了第一轮‘绿色工业革命’,但在ESG背景下,如何让社会价值最大化,则是投资人最大的挑战。 ”

文章来源:财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