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中金 | 碳化硅材料:乘碳中和之东风 国内厂商奋起直追
中金 | 碳化硅材料:乘碳中和之东风 国内厂商奋起直追: 碳化硅(SiC)材料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在下游需求快速成长的新能源相关应用中,我们认为SiC相比Si基材料优势明显:1)在新能源车领域,SiC器件有望解决续航里程短
碳化硅(SiC)材料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在下游需求快速成长的新能源相关应用中,我们认为SiC相比Si基材料优势明显:1)在新能源车领域,SiC器件有望解决续航里程短、补能时间长等痛点;2)在光伏发电方面,SiC器件有望提升逆变器转换效率及使用寿命。根据Wolfspeed预测,2026年SiC相关器件市场有望达到89亿美元,衬底市场有望达到17亿美元,合计市场超百亿。我们认为SiC材料(衬底、外延)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有望充分受益,相关A股标的市场关注度有望迎来快速提升。
摘要
SiC衬底及外延生长技术壁垒高,海外企业技术领先:我们认为,SiC材料制备水平对器件最终性能起决定性作用,技术壁垒较高:SiC晶锭通常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气相环境中生长;目前领先企业的单晶生长速度在每小时400微米左右,与Si存在数百倍的差距,目前PVT法依然是较主流的技术路线,市场规模较大的导电型产品主流尺寸为6英寸。外延方面,目前行业内平均生长速度为数微米/小时,随着耐压要求提高,外延层制造时间相应加长。目前美国Wolfspeed在SiC材料市场处于主导地位,2020年在衬底市占率超60%。
海外及中国大陆厂商加速扩产,但国内有效产能仍稀缺:根据Wolfspeed测算,2026年全球SiC衬底市场有望达到17亿美元,在400-500美元的衬底均价假设下,届时需求有望达到400万片/年上下。根据我们统计,海外厂商产能正处于加速扩张之中,2024-2025年海外企业规划年产能有望达到约204万片(6英寸等效),是2020年的6倍之多,2022年起部分厂商还有望供应8英寸导电衬底。国内方面,我们看到目前衬底主流产品仍以4英寸为主,大规模量产6英寸企业较少,与海外存在差距;而产能方面大步推进,远期规划年产能超400万片(对应超200亿投资,目前产能仅20-30万片/年)。我们认为并非所有产能都能形成有效转化,未来随着国内项目的陆续投产,部分良率偏低的项目可能会被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淘汰。我们认为行业应避免产能无序扩张。
碳化硅材料企业盈利能力及估值展望:我们认为SiC衬底供应商的整体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是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长期来看本土SiC衬底龙头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有望达到25%-30%。目前二级市场常用P/S法对SiC材料企业估值,而在未来中长期3-5年维度来看,我们认为P/E估值法是行业较为通用的估值方法,受益于新能源应用的持续增长,行业有望持续享受较高的估值水平。
风险
国产厂商良率及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碳化硅器件下游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正文
受益于新能源应用快速上量,碳化硅需求前景广阔
碳化硅较硅基具有耐高温、高压等优势,广泛用于电力电子及射频领域
碳化硅是第三代化合物半导体的典型代表,具有耐高温、耐高压、高频率、大功率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电力电子与射频等下游。碳化硅材料相比硅基材料具有宽禁带、电子饱和漂移速率高、热导系数高和熔点高等优势,可有效突破传统硅基半导体器件及其材料的物理极限,作为衬底开发出更适应高温、高压、高频率和大功率等条件的半导体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车、光伏及射频领域。
图表1:碳化硅材料的特点与优势
资料来源: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金公司研究部
半导体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衬底上,需要先在衬底上生长氮化镓或碳化硅外延层,得到外延片,再在外延片上制作适用于射频或电子电力领域的器件。按照电学性能不同,碳化硅单晶材料可分为半绝缘型衬底和导通型衬底两种,分别对应不同的制作工艺、用于制作不同的器件、适用于不同的场景:
半绝缘型衬底(目标应用是GaN-on-SiC):电阻率不低于10^5Ω·cm,注重纯度和晶体质量,对原材料碳化硅粉末纯净度要求高,同时需要在生长过程中加入钒杂质,掺杂工艺难度大。通过在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氮化镓外延层制得碳化硅基氮化镓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HEMT等微波射频器件。适用于高频、高温工作环境,主要应用于射频领域,例如5G通讯中的功率放大器和国防中的无线电探测器。
导电型衬底(目标应用是SiC-on-SiC):电阻率为15-30mΩ·cm,注重微管密度和低电阻,相对容易获得,但需要对掺杂有较好的控制。通过在导电型碳化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制得碳化硅同质外延片,可进一步制成SBD、MOSFET等功率器件。适用于高温、高压工作环境,且损耗低,主要应用于电子电力领域,例如新能源汽车中的逆变器、转换器、电机驱动器和车载充电机,光伏发电中的二极管、逆变器和变换器,轨道交通中的牵引变流器、辅助变流器、主辅一体变流器、电力电子变压器和电源充电机,智能电网中的高压直流输电换流阀、柔性直流输电换流阀、灵活交流输电装置、高压直流断路器和电力电子变压器等。
图表2:碳化硅衬底比较及其应用场景(半绝缘型vs导电型)
资料来源:Yole,舒尔, 鲁缅采夫, 莱文施泰因。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与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中金公司研究部
下游射频领域率先落地,功率领域紧随其后。以碳化硅为衬底的射频及功率器件应用场景广泛,且相较硅基器件具有诸多优势,在射频领域及电力电子领域尤其显著。
射频领域:在5G基站建设加速的背景下,碳化硅在射频领域率先落地。根据Yole数据,2019-2025年,全球射频领域碳化硅市场空间预计从7.4亿美元增长至20亿美元,6年CAGR为12%。
电子电力领域:未来5年,我们认为随着碳化硅模块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应用的增加,电子电力领域的需求爆发有望成为驱动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Yole数据,2019-2025年,全球电子电力领域碳化硅市场空间预计从5.41亿美元增长至25.62亿美元,6年CAGR为30%。
图表3:2019-2025E射频及电子电力领域全球碳化硅市场空间及增速
资料来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受益于新能源景气度持续提升,碳化硅衬底需求有望迎来拐点
新能源汽车及光伏应用渗透加速,碳化硅衬底需求迎来拐点。随着SiC SBD,SiC MOSFET和碳化硅基功率模组在新能源汽车及配套充电桩、光伏等领域的渗透加速,我们认为2022年碳化硅衬底需求有望迎来拐点。
图表4:中国新能源车及光伏行业市场快速增长
资料来源:乘联会,中汽协,光伏行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新能源车+快充充电桩:为了延长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缩短充电时间,我们看到整个车内高压系统逐渐由400V到800V演进,充电桩端电压也逐渐升级。因此,我们认为,在技术层面上急需耐高压、低损耗的新型功率器件。相较硅基器件,碳化硅器件损耗低,可以提高整体功率电子的效率和降低体积,更满足800V高压下新能源车对电能转换效率的要求。近年来,新能源车厂商响应下游需求,纷纷推出应用碳化硅器件的新车型,为碳化硅带来增长机遇。2016年,比亚迪便在车载充电器和转换器上使用碳化硅;2018年,特斯拉在Model 3上率先使用意法半导体和英飞凌的碳化硅逆变器。我们根据各公司公开发布信息整理,未来几年,蔚来、小鹏、JLR和Lotus等国内外厂商的碳化硅新车型有望陆续出货。
图表5:相同电压和开关频率下SiC器件在车用逆变器中相较于Si基器件损耗低
资料来源:德尔福,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SiC应用于新能源车的情况及出货规模梳理
资料来源:IDTechEx,CASA Research,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光伏发电:光伏逆变器通过切换直流输入电流的极性来工作,使其接近交流输出。为了提高效率、工作电压和功率容量,逆变器需要平衡开关频率。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光伏发电中,基于硅基器件的传统逆变器成本约占整体的10%,却产生了大量系统能量损耗。根据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数据,搭载SiC MOSFET或相关功率模块的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可由96%提高到超过99%,能量损耗将降低50%以上,设备使用寿命延长50倍,有利于缩小系统体积、提高功率密度和降低生产成本。由于功率转换效率与开关频率直接相关,碳化硅既可以处理比硅更高的电压,又可以确保转换效率所需的超高转换频率,更适用于光伏发电。根据我们整理,英飞凌在2012年便推出第一款CoolSiC系列器件,随后富士电机、三菱电机、西门子等厂商也纷纷推出各自的碳化硅功率器件/逆变器,提升能量转换能效(如图8)。2021年,世界三大再生能源研究机构之一的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Fraunhofer ISE)研发出一款“高阻SiC逆变器”,为公用事业规模的光伏项目提供中压系统连接解决方案。
图表7:碳化硅器件对光伏逆变器性能的改善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光伏逆变器中SiC应用方案梳理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龙头企业技术快速迭代,全球产能处于扩张期
物理气相传输法为主流技术,海外企业基本已实现6英寸衬底及外延规模量产
衬底部分
碳化硅衬底经多道加工工序制成,技术壁垒较高。相比半导体级硅片,碳化硅衬底的制造工艺更为复杂,壁垒较高,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不同于硅及砷化镓的拉晶工艺,碳化硅衬底制备通常需要先将高纯硅粉与碳粉化合以制成高纯碳化硅微粉原料,然后在单晶炉中生长,成为晶锭,随后经过一系列切片、研磨、抛光等步骤制成衬底。
图表9:碳化硅衬底生产流程
资料来源:天科合达招股说明书,天岳先进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研究部
原料合成:按一定配比混合高纯硅粉与碳粉,在2000℃的高温环境下经化学反应合成碳化硅颗粒,通过后续破碎、清洗等工艺制成满足长晶要求的高纯碳化硅微粉原料。
晶体生长:将高纯碳化硅微粉原料导入晶体生长炉内,生长为碳化硅晶锭。
晶锭加工:将制得的碳化硅晶锭进行定向,之后磨平、滚磨,加工成标准直径尺寸的碳化硅晶体。
晶棒切割:使用切割设备将碳化硅晶体切割成厚度不超过1mm的薄片。
晶片研磨:通过配比好的研磨液将晶片研磨到所需的平整度和粗糙度。
晶片抛光:通过配比好的抛光液对研磨片进行机械抛光和化学抛光,用来消除表面划痕、 降低表面粗糙度及消除加工应力等。
晶片检测:检测碳化硅晶片的微管密度、结晶质量、表面粗糙度、电阻率、翘曲度、弯曲度、厚度变化、表面划痕等各项参数指标,据此判定晶片的质量等级。
晶片清洗:通过特定配比的化学试剂及去离子水对清洗机内的抛光片进行清洗,去除抛光片表面的微尘颗粒、金属离子、有机沾污物等,再将晶片吹干、甩干、封装。
晶体生长是核心难点,物理气相传输为主流工艺。根据Cree和露笑科技公开信息整理,碳化硅熔点高,晶锭通常需要在高温(>2000℃)高压(>350MPa)的环境中生长;传统硅材生长速度是每小时300毫米,但碳化硅单晶每小时只能长400微米,两者相差了近800倍,产出非常受限;碳化硅存在200多种同质异构体,而生长通常在密闭的高温石墨坩埚中进行,无法即时观察晶体的生长状况,难以控制硅碳比、生长温度梯度、晶体生长速率以及气流气压等参数,容易产生异质晶型,影响良率。因此,长晶是碳化硅衬底制备中的关键瓶颈。根据《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与器件》[1],碳化硅晶体生长工艺主要有四种:
物理气相传输:PVT法的原理是使原料处于高温区,籽晶处于相对低温区,进而处于温度较高处的原料发生分解,不经液相态直接产生气相物质,这些气相物质在轴向温度梯度的驱动下输运到籽晶处,在籽晶处形核、长大,结晶形成碳化硅单晶。PVT法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有二,一是碳化硅晶体内杂质浓度的控制问题,包括对石墨材料进行再提纯处理、高纯碳化硅微粉原料的获取;二是坩埚内部温度分布不合理,可能引致微管和位错等缺陷问题。由于PVT法生长碳化硅晶体所用关键石墨部件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碳化硅晶体生长成本,我们认为其是目前主流的SiC长晶方法。目前国外的Cree、II-VI、SiCrystal、Dow和国内的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公司均采用此方法。
高温化学气相淀积:原理是在1500-2500℃的高温下,导入高纯度的硅烷、乙烷、丙烷或氢气等气体,在生长腔内进行反应,先在高温区形成碳化硅前驱物,再经由气体带动进入低温区的籽晶端前沉积形成单晶。HTCVD法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沉积温度的控制。研究表面,过高的沉积温度会伴随过快的沉积速率,从而引致晶体结构松散,过低的沉积温度会伴随过慢的沉积速度,从而引致多孔结构。使用HTCVD法生长晶体纯度较高、可实现近匀速晶体生长,但气相物质可同坩埚反应造成气相成分波动,影响生长晶体的质量,且晶体生长成本较高,目前国外的Norstel和日本电装公司采用此方法。
液相外延:原理是使碳从坩埚下方的高温部溶解到石墨坩埚内的硅熔体中,使碳化硅籽晶与该碳硅熔体接触,在碳化硅籽晶上进行外延生长从而得到碳化硅单晶。LPE法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是过渡金属的选择。碳在硅溶液里的溶解度过低,因此必须添加过渡金属元素于硅熔体中,提高碳的浓度,提升晶体生长速率。使用LPE法生长出晶体质量高、缺陷密度低,适应高品质碳化硅单晶制备需要,但其生长速度缓慢,生长长度也受限。目前国外的住友金属公司采用LPE方法。
图表10:碳化硅晶体生长主流工艺比较
资料来源:舒尔, 鲁缅采夫, 莱文施泰因。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与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半导体行业观察,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企业技术参数领先,国内厂商逐步赶上。根据天岳先进招股说明书,碳化硅衬底产品的核心技术参数包括直径、微管密度、多型面积、电阻率范围、总厚度变化、弯曲度、翘曲度、表面粗糙度等,而这些参数需要长期的不断尝试以积累经验。综合对比科锐公司、贰陆公司、天科合达等企业公开披露的相同等级4英寸和6英寸产品技术参数,我们认为,经过数十年自主研发与追赶,目前国内外厂商提供的4英寸和6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在质量上正实现加速追赶。
直径:直径是横穿圆片表面,通过晶片中心点且不与参考面或圆周上其他基准区相交的直线长度,指标数值偏差范围越窄越优。
微管密度:微管是一种晶体内缺陷,指沿c轴方向延伸且径向尺寸在一至几十微米范围的中空管道。微管密度是衡量碳化硅晶片质量的主要技术参数之一,指标数值越小,衬底质量越好。
多型面积:多型是由同种化学成分所构成的晶体,指当晶体结构中的结构单位层相同,但结构单位层之间的堆垛顺序或重复方式不同时,形成的结构上不同的变体,指标数值越小,质量和性能越优。
电阻率:电阻率是材料中平行于电流的电场强度与电流密度之比,指标数值分布区间范围越窄,电阻率均匀性越高。
总厚度变化:总厚度变化是半导体衬底材料在厚度测量值中,最大厚度与最小厚度的差值,指标数值越小,表明衬底厚度越均匀。
弯曲度:弯曲度是自由无夹持晶片中位面的中心点与中位面基准平面间的偏离,指标数值越小,表示整体弯曲程度越小,对芯片制造工艺精度的不利影响也越小。
翘曲度:翘曲度指晶片中心面与基准平面之间的最大和最小距离的差值,指标数值越低,晶片平面越平整。
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指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标数值越小,表面越光滑。
图表11:国内外厂商碳化硅衬底质量比较
资料来源:天科合达招股说明书,天岳先进招股说明书,中金公司研究部
21世纪以来海外厂商技术持续进步,碳化硅衬底技术加速发展。1991年,Wolfspeed (Cree) 发布第一个商业化的碳化硅晶圆,开启了碳化硅衬底及器件市场的浪潮,并于1999年和2009年率先突破4英寸和6英寸衬底制备技术。进入21世纪,海内外龙头厂商纷纷布局,主要企业集中生产4英寸、6英寸SiC半绝缘及导电型衬底及器件,部分企业开始布局8英寸导电型衬底。随着碳化硅下游需求日渐升温,近年来,一些碳化硅衬底厂商开始直接面向掌握切片、研磨和抛光技术的企业出售碳化硅晶棒,例如GTAT与英飞凌于2020年签署了五年期的碳化硅晶棒供货协议。
图表12:海内外碳化硅厂商衬底及器件产品迭代历程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龙头Wolfspeed加快专利研发,在碳化硅衬底及外延片制备领域保持领先地位。碳化硅衬底及外延片制备工艺难度大,掌握核心技术、通过客户验证的厂商能够充分受益于下游市场需求增长。Wolfspeed是碳化硅衬底及外延片制备领域的龙头厂商,目前合计拥有2939项专利,其中412项与碳化硅核心技术相关,构建了强大的技术壁垒。通过与英飞凌、安森美和意法半导体等下游半导体器件龙头厂商合作,Wolfspeed成为全球碳化硅材料供给的领跑者。根据Yole数据,1996-2018年,全球96.5%的碳化硅晶圆材料来自于Wolfspeed。
图表13:Wolfspeed的专利情况(截至2021/12/31)
资料来源:Wolfspeed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尺寸的增大,碳化硅单晶扩径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关键的就是籽晶生长。籽晶是具有和所需晶体相同晶体结构的小晶体,是生长单晶的种子。由于碳化硅的硬脆性,在籽晶加工、与石墨托粘结和后续烧结过程中,籽晶表面都易引入深划伤,附着的粘接剂在烧结后也难以彻底去除,在后续晶体生长过程中会诱发位错缺陷产生;此外,由于籽晶面型与石墨托不完全匹配,粘接剂会将籽晶强制粘结到石墨托上而造成籽晶形变,这种形变产生的应力会在后续晶体生长中加剧位错形成。因此,从4英寸到6英寸衬底的跨越过程中,第一个高质量6英寸籽晶的长成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籽晶是碳化硅衬底厂商的核心资产。衬底尺寸越大,单位衬底可制造的芯片数量越多,边缘浪费越小,单位芯片成本越低。根据Wolfspeed数据,对于同一规格的芯片,随着晶圆尺寸由6英寸进入8英寸,单位衬底可制造的芯片总数提升了近一倍,边缘芯片数量的占比则缩小了50%,晶圆利用率大幅增加。受益于晶圆尺寸扩张,芯片产出扩大会带来规模效益,同时随着自动化产线建设推进,人工成本将减少、生产效率将提升。因此,相较于6英寸衬底,使用8英寸衬底生产单位芯片所需成本更低,我们认为从6英寸衬底过渡到8英寸或更大尺寸有望是碳化硅产业链发展的趋势。
图表14:Wolfspeed认为8英寸衬底将提高晶圆利用率
资料来源: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Wolfspeed认为8英寸衬底成本将显著降低
资料来源: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海外厂商垄断碳化硅衬底市场,受益于电子电力需求爆发,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受限于产能及价格,根据Yole及Wolfspeed数据,2018-2020年,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场规模从1.79亿美元增长至2.8亿美元,前五大厂商均为海外企业,合计市占率近98%。其中,Wolfspeed市占率最高,近3年均维持在60%左右,其次是II-VI和Rohm,2020年市占率分别为14%和13%。未来几年,我们认为随着国内外新能源车和光伏发电等下游需求不断增长,对功率器件和衬底材料的功率及频率适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碳化硅衬底的市场规模有望快速增长,带来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Wolfspeed预测,2026年SiC衬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亿美元,2022-2026年复合增速达到25%。
图表16: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场竞争格局(按收入)
资料来源:Yole,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外延部分
与传统硅基器件不同,碳化硅器件不能直接制作在碳化硅单晶材料上,需要对碳化硅衬底进行外延。外延是指在碳化硅衬底的基础上,经过外延工艺生长出特定单晶薄膜,衬底晶圆和外延薄膜合称外延片,碳化硅器件只能在碳化硅外延片的基础上进行制作,因此对外延层质量要求非常高。随着耐压能力的增加,外延厚度随之增加,高质量外延片的制备难度也随之增加。电压在600V左右时,所需要的外延层厚度约6微米;电压在1200-1700V之间时,所需要的外延层厚度达到10-15微米;若电压达到一万伏以上时,需要100微米以上的外延层厚度。目前,在低、中压领域,碳化硅外延技术相对成熟;但在高压领域,我们认为SiC材料需要攻克的难关还很多,主要参数指标包括厚度、掺杂浓度的均匀性、三角缺陷等。
图表17:SiC外延工艺示意图
资料来源: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衬底和外延是碳化硅器件生产过程中附加值最高的两大工序。根据CASA Research数据,碳化硅器件的成本构成中,衬底占比47%,外延占比23%,二者合计约70%,是碳化硅器件制造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认为,随着衬底及外延技术不断成熟,未来碳化硅器件前端工艺的价值量占比有望提升,但由于其材料生长工艺壁垒高,所包含必要劳动时间长,长期来看衬底及外延层的价值量有望明显高于硅材料(12英寸硅晶圆衬底+外延的价值量占比约为11%)。
图表18: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成本结构(2020)
资料来源:CASA Research,英飞凌,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9:硅功率半导体器件成本结构(2020,65nm)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目前,碳化硅外延设备市场呈寡头竞争状态,主要供应商包括德国的Aixtron、意大利的LPE、日本的TEL和Nuflare,国外的Dow Corning、Wolfspeed、ETC以及国内的瀚天天成、天域半导体和中国电科等碳化硅外延片制造商使用的设备均来源于这四家公司。
图表20:SiC外延厂商技术对比
资料来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产能扩张情况梳理:龙头Wolfspeed推出五年30倍扩产计划,海外整体产能扩张加速
目前海外企业均有较大规模扩产的布局,2022-2024年碳化硅衬底产能将逐步释放。其中Cree预计在2024年前产能扩充30倍;Rohm预计在2024年前产能扩充5倍;II-VI计划产能扩充5-10倍;住友电工4英寸GaN-on-SiC产线2020年产能较2017年扩大10倍。根据我们统计,目前海外企业2024-2025年合计产能达到204万片(6英寸等效),是2020年的6倍之多。
Cree (Wolfspeed) : Cree为全球SiC衬底龙头企业,占据了超60%的市场份额。2019年5月,科锐宣布未来5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扩大SiC产能,其SiC、GaN器件、SiC衬底产能将分别最大扩大至2017财年第一季度的30倍。这10亿美元投资中的4.5亿美元将用于在纽约州新建“North Fab”新工厂,2020财年第四季度开始建造,2022财年建成开始生产,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家8英寸功率与射频器件量产的厂商;4.5亿美元用于对达勒姆的现有工厂扩产为一座采用先进技术的自动化200mm SiC生产工厂和一座材料超级工厂,剩下一亿美元用于其他领域相关业务投资。
II-VI: II-VI于2001年底收购了Litton-Airtron的SiC研发部门,在SiC领域有接近20年的研究经验,目前也已经研发成功8英寸SiC晶圆,根据Yole数据,2020年约占14%的市场份额。从2014-2020年,其SiC衬底产能每18-24个月翻倍,到2018年SiC外延产能扩充为原来4倍,2020年计划5年内产能扩大5-10倍,预计2024年量产8英寸SiC衬底。2020年4月公司在福州亚洲区域总部正式建立了用于SiC导电衬底的后段加工线,并在上海举行了技术研发中心的落成典礼。
Rohm (SiCrystal): 2009年收购SiCrystal,上游延伸至SiC衬底,子公司SiCrystal约占13%的市场份额,计划从2019到2025年扩产6倍,从5万片左右年产能扩产到30~40万片。2018年Rohm投资200亿日元在筑后工厂新建6英寸SiC 晶圆产线,2020 年投产,产能约 15 万片/年;并计划于2024财年前在宫崎县进行约600亿日元投资,将SiC电源控制芯片扩充至2016年度16倍。
SK Siltron: 全球五大硅片生产商之一,2019年以4.5亿美元收购杜邦碳化硅晶圆事业部,2021年7月,SK宣布计划投资3亿美元在美国扩大碳化硅产能。公司计划到2025年,产能有望从当前的3万片年产能扩产至7.5万片年产能。
昭和电工:昭和电工从2012年至2019年,先后6次扩大碳化硅外延片产能。2012年9月,昭和电工将4英寸碳化硅外延片的产能提高了2.5倍,达到每月1500片,并宣布将加快6英寸碳化硅外延片的开发。2016年6月,昭和电工继续扩大碳化硅外延片产能,并开始批量生产HGE(High Grade Epitaxy),月产3000片。2017年9月和2018年1月,昭和电工又进行了两次扩产。2018年7月,昭和电工进一步扩大其产能,将HGE产能从每月5000片增加到每月7000片。2019年2月,昭和电工又将碳化硅外延片产能增加到每月9000片。
X-Fab: X-Fab是全球第一家提供150mmSiC工艺的代工企业。2019年一季度其位于拉伯克工厂SiC芯片制造产能翻了一番,达到26000片/月并向上游延伸,增加外延服务能力。X-Fab于2020年启动了SiC内部外延生产线,客户增至23个,tape outs数量从106增至216个,有8个客户在进行生产,4个客户采用X-Fab提供的外延片。
图表21:全球碳化硅衬底产能分布
资料来源:CASA Research, Yole, 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2:海外SiC企业产能梳理 (等效千片6英寸月产能)
资料来源:Wolfspee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2022-2025年间各公司产能爬坡利用了线性扩产的假设
此外,随着市场需求的确定性增加,为了提前锁定上游材料货源,海外功率器件厂商采取了收购、合作等方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以加速布局。如英飞凌于2018年11月收购了拥有碳化硅晶圆冷切割技术的初创公司Siltectra,并预计2023年左右开始量产8英寸衬底;2019年12月,意法半导体完成收购瑞典碳化硅晶圆厂商Norstel AB,并已于2021年8月成功制备8英寸碳化硅衬底;2020年8月II-VI也宣布收购碳化硅外延晶片和器件企业Ascatron AB的所有已发行股份,建立 SiC 垂直集成平台;2021年8月安森美达成以4.15亿美元收购GTAT的协议,预计2022年上半年完成交易。安森美还计划投资扩大GTAT的研发工作,以推进150mm和200mm SiC晶体生长技术,同时还投资更广泛的SiC供应链,包括Fab产能和封装。同时,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安森美等功率器件厂商还与上游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证碳化硅衬底供给。
图表23:海外SiC资源整合情况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内厂商大步追赶,看好SiC材料投资机会
国内厂商的现状:供应链逐步国产化,技术仍与海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
大尺寸产品迭代上,国内厂商明显落后于海外龙头厂商。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国内外厂商均具备量产4英寸和6英寸碳化硅衬底的能力,长晶技术路线差异也不大(以PVT法为主),但国内厂商产线建设较晚,实际量产时间明显落后:4英寸方面,海外厂商Cree、II-VI和SiCrystal在十多年前便实现了量产,国内厂商天岳先进和天科合达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完全实现导电型量产。6英寸导电型衬底方面,海外厂商已经实现规模量产,国内厂商天科合达于2020年实现量产。根据天岳先进招股书显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已实现6英寸导电型衬底小批量销售。
8英寸导电型衬底方面,Wolfspeed和II-VI已经研制成功并开始建设产线,根据Wolfspeed预计,其8英寸工厂有望于2022年投产并爬坡,2024年达产,国内厂商天科合达与天岳先进于2020年启动研发。目前,海内外厂商都在加速布局全产业链碳化硅衬底制造产线,大尺寸碳化硅衬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图表24:国内碳化硅厂商衬底产品迭代历程
资料来源:各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目前,国内衬底企业在逐步向6英寸生长技术的过渡过程中,商业化衬底已实现微管密度小于1个/cm2, 95%的衬底可用面积,位错约在1×103/cm2。研发水平上,实现了高质量6英寸SiC衬底材料的制备,微管密度为0.5个/ cm2,螺位错密度为1200个/ cm2。但国内SiC衬底单晶质量与国外差距明显,存在单晶性能一致性差、成品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在良率与长晶速率方面,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衬底企业,根据天岳先进招股书显示,其2020年平均长晶周期为7天,2021年上半年晶棒良率50%,衬底良率75%,与国外先进厂商Cree, II-VI等在良率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我们的产业链调研,部分厂商由于技术仍在积累期,导致良率相对更低,在10%-20%左右,也间接导致了碳化硅衬底的成本较高。
国内产能情况梳理:海量项目布局,但有效产能严重不足
国内企业积极研发与布局碳化硅材料。随着下游应用的放量,我国本土企业也积极投入碳化硅衬底国产化的进程中。根据我们统计,目前,市场上公开信息可获得的中国大陆碳化硅衬底规划投资超200亿元,未来远期规划年产能超400万片,而2020年全国碳化硅衬底产量仅为11万片左右;衬底方面,国内企业目前仅天科合达、天岳先进、三安光电、露笑科技、世纪金光、同光晶体、中电科烁科等厂商具备小部分量产能力,并均以4英寸衬底生产为主,其中导电型衬底居多,约合20-30万片/年产能,其中天岳先进2020年产能约4.8万片,并募资于上海临港建设30万片年产能碳化硅生产线;天科合达2014年建成年产7万片2-4英寸碳化硅生产线,并于2021年9月在江苏徐州建成7万片碳化硅衬底生产线,目前于北京在建年产12万片碳化硅生产线并规划1.5年内于深圳建设碳化硅单晶和外延片生产线;同光晶体于2021年9月年产10万片4-6英寸碳化硅衬底项目投产预计2022年4月达到满产,于2025年规划60万片碳化硅年产能,中电科烁科2020年于山西投产10万片4-6英寸N型碳化硅衬底、5万片4-6英寸高纯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项目,目前处于产能爬坡中,此外,露笑科技于2021年投产2.5万片年产能6英寸碳化硅导电型衬底、三安光电投产3.6万片6英寸碳化硅衬底,均处于产能爬坡中;外延方面,国内东莞天域及瀚天天成等具备部分量产能力,且产能规模均较小,约合20万片/年产能。
图表25:国内主要公司SiC衬底及外延片产能规划
资料来源:CASA Research, 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国内企业大幅扩产后恐引起产能过剩,但实际有效产能不足。根据Wolfspeed和Yole的预估,2026年全球SiC衬底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亿美元(导电+高纯半绝缘),如果我们假设单片平均成本降至400美元-500美元(2021-2026年复合降幅为12%),对应的衬底年出货量约为377万片/年,考虑到80%以上良率,对应衬底的年设计产能在470万片/年左右。而根据目前各碳化硅厂商产能统计,海外规划产能合计为200万片/年左右,国内厂商未来规划等效6英寸衬底供给量将达到400万片/年,远大于需求。但是,尽管国内规划产能及投资额较高,我们认为其中有效产能严重不足,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企业实际较少,因此目前还不能简单得出全球碳化硅行业衬底片供给已经过剩的结论。若仅着眼到中国本土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中国目前大部分高质量碳化硅衬底片依然需要进口,国内自给缺口依然较大。未来随着国内项目的陆续投产,我们认为部分良率偏低的项目可能会被以兼并重组的方式淘汰,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各企业应避免低端产能无序扩张。
图表26:全球市场SiC衬底需求匡算(按销售额)
资料来源:Yole,中金公司研究部
量化思考#1:不同因素对碳化硅衬底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影响SiC衬底生产企业营业利润率的核心因素在于生产衬底的整体良品率(整体良品率=晶棒良品率x衬底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的年产量(片)(合格+不合格),供应商的盈利能力对上述两个因素敏感度较高。SiC衬底的营业成本包括直接材料(高纯碳粉、高纯硅粉、石墨件、石墨毡等)、直接人工、制造费用(各环节机器设备的折旧、能源消耗等),其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能源消耗成本是可变成本,设备成本为固定成本。我们认为,单晶炉作为SiC衬底生产企业的主要设备,目前已经实现国产替代,国内主要供应商北方华创与晶盛机电都具备了制造SiC单晶炉的能力。SiC衬底生产企业已经开始通过购买国产炉管来长晶,因此我们认为单晶炉价格逐渐不成为SiC衬底生产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制约关键因素。可变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与能源消耗成本与公司生产的晶片(合格与不合格)数量呈正相关,虽然提高公司良品率可能会提高直接材料等成本(公司提高晶棒良品率需要加强石墨件提纯等控制,单个坩埚材料的使用寿命缩短),但公司之间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能源消耗等原材料的技术与成本差异较小。此外,根据我们的测算,公司营业利润率对单晶炉数量的敏感性小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片)(合格+不合格),我们认为这是由于仅增加单晶炉数量虽然对收入贡献较大,但无法改善公司边际盈利能力。因此我们认为整体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或是说长晶速度)是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高整体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可以提高公司单位成本下生产合格晶片的数量,是提高公司营业利润率的核心影响因素。
我们对2021年市场环境下,典型衬底供应商营业利润率做了敏感性分析,结果如下图27所示。如果假设企业在2021年拥有100台单晶炉,则其实现30%的整体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900片(合格+不合格)预计可以达到收支平衡点。我们认为仅提高单晶炉数量,而整体良品率低于30%,仍然难以盈利。我们测算如果企业每个单晶炉年产量达到1200,整体良品率达到70%,将有望实现42%的营业利润率。因此我们认为中国的SiC衬底生产企业需要快速提升整体良品率与每个单晶炉年产量才能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图表27:2021年营业利润率敏感性分析与收支平衡点分析
资料来源:Wolfspeed公司公告,天科合达公告,天岳先进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整体良品率=晶棒良品率x衬底良品率
量化思考#2:碳化硅衬底企业的盈利能力展望与估值方法
我们认为,尽管因部分碳化硅衬底供应商已经公开A股招股材料(如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等),目前6英寸导电/半绝缘型衬底单片成本详细拆分容易获得,但计算碳化硅衬底企业未来稳态的盈利能力仍较为复杂,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1)市场空间与衬底单片售价相关,目前对于我们碳化硅衬底价格的走势判断(如图28)具有一定不确定性;2)未来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情况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定性来看,根据我们上文分析的结论,碳化硅衬底的整体良品率及单炉的晶体生长速度依然是衬底供应商利润率的决定因素。为简化计算,我们直接参考Wolfspeed公司指引的数据来对碳化硅衬底供应商盈利能力做展望。根据Wolfspeed测算,其假设自身在40%市占率的情况下,未来盈利稳定期Non-GAAP毛利率在50%-54%,营业费用率在23%-25%水平。我们认为,考虑到海外整体人均薪酬、日常运营开支水平均高于中国本土厂商,我国企业的营业利润率水平有望优于海外龙头公司的20%-25%。
图表28:单片N型6英寸SiC衬底价格预测
资料来源:Wolfspeed公司公告,天科合达公告,天岳先进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29:Wolfspeed的盈利能力展望
资料来源:Wolfspeed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从估值方法来看,由于短期内碳化硅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大,部分后进入者经营规模尚小,参考二级市场对行业龙头Wolfspeed估值方法,我们认为采用P/S法较为合理。而考虑到行业投资回报率较高,我们认为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碳化硅材料(衬底或外延)供应商有望获得稳定的盈利能力,因此,在未来中长期3-5年维度来看,我们认为P/E估值法是行业较为通用的估值方法。从下游需求增速来看,我们认为届时碳化硅行业主要驱动力之一新能源车的出货增速可能会放缓至20%-25%(根据中金汽车组预测)但依然可观;光伏全球新增装机增速有望落在10%-20%区间(根据中金电新组预测),但考虑到储能应用的快速增长、及逆变器替换周期等因素的情况下,碳化硅器件市场需求有望继续快速成长,带动衬底市场规模继续扩张。因此,我们看好碳化硅材料行业的长期成长性,并认为中长期行业依然有望享有较高估值水平。
[1] 资料来源:舒尔, 鲁缅采夫, 莱文施泰因。 碳化硅半导体材料与器件[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1年1月13日已经发布的《碳化硅材料:乘碳中和之东风,国内厂商奋起直追》
成乔升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60004
江磊 SAC 执证编号:S0080121100009
李学来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30004 SFC CE Ref:BRH417
彭虎 SAC 执证编号:S0080521020001 SFC CE Ref:BRE806
文章来源:中金点睛上一篇:河南安阳建立孕产妇救治绿色通道
-
拟跨界切入光伏发电行业 新筑股份打开绿色低碳想象空间2021-12-25
-
云南省科学谋划推进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开发建设 绘就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新图景2021-11-24
-
采用光伏发电 国家会展中心二期可年减排二氧化碳7600吨2021-09-03
-
开发屋顶光伏发电 助力绿色转型发展2021-09-02
-
创金合信曹春林:碳中和长期确定性高 短期新能源车优于光伏2021-08-31
-
掘金新能源车光伏风口 创金合信碳中和主题基金8月23日重磅首发2021-08-23
-
碳中和追踪周报(2021年第8期):IPCC发布最新气候变化报告 拜登政府设新能源车产业目标2021-08-10
-
中国老挝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项目新能源车在长沙发运2021-07-23
-
中老合作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新能源车发运2021-07-23
-
国资委:加快发展风电、光伏发电,央企要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2021-07-21
-
电气设备行业周报: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欧洲再传新能源车利好政策2021-07-19
-
种树养鸡光伏发电 看浙江能源主力军如何减碳2021-06-29
-
重庆可用光伏发电不?使用率高不高2021-06-19
-
碳化硅前景2021-06-16
-
江西光伏发电补贴政策2021-06-08
-
希望工程《大眼睛》照片的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2021-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