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碳中和目标如何起步
中国山地绿色指数等4指标已接近或达到联合国2030目标
中国山地绿色指数等4指标已接近或达到联合国2030目标: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最新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显示,2010-2020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评估结果总体而言,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
中新网北京9月2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最新发布的《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显示,2010-2020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进程评估结果总体而言,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正向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其中,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山地绿色指数4个具体指标,中国已整体接近或达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依托中国科学院建设的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28日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进行全面介绍与解读。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针对零饥饿、气候行动等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18个具体目标汇集26个典型案例,展示典型地区、国家、区域和全球4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20套数据产品、13种方法模型和16个决策支持。
该报告首次开展基于地球大数据的中国尺度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评估,结果显示,中国在这6个方面正向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较大。
资料图: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在该中心成立大会上致辞。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其中,中国有4个具体指标整体已经接近或达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分别是:零饥饿方面,五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比例2017年降低到4.8%;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2020年达到90.15%;陆地生物方面的土地退化比例,2015年至2018年,中国土地恢复净面积约占全球的1/5,位居世界首位;陆地生物方面的山地绿色指数,2020年达到82.05%,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地区间的差异。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还显示,零饥饿方面,中国耕地复种指数2001年至2020年间略微降低6%,2000年至2015年间14种主要作物分布重心主要向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转移。
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2000-2020年间,中国湖泊水体透明度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已达到全球中上水平、自然和人工水体面积均呈增加趋势、沼泽湿地损失明显减缓,中国实施水质、水量和水生态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2020年中国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人口比例为90.15%,与2018年相比上升9.59%;2000年以来城市建成用地的绿地空间显著上升,城市生态绿化成效显著;2020年各市级行政区可持续性表现较好。
气候行动方面,近10年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频次波动下降;2015年以来中国CO2浓度仍在增加,但增幅逐步缩小。新冠疫情影响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经历较大波动,年初经济活动减少达到谷底,经济快速恢复年末达到近年来的峰值。中国以及全球生态系统自然碳汇能力近10年来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森林植被是陆地生物固碳的主体,森林面积增加对中国碳汇的增加具有重要贡献。海洋的暖化需要格外警惕,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暖化显著,且不断加剧;海洋暖化将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加速海平面上升,并最终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
水下生物方面,2015-2020年间,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长16%;在退塘还湿等政策驱动下,中国滨海养殖池面积总体呈持续下降的趋势;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等目标引领下,中国在科学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合理发展海洋养殖经济等方面成果显著。
陆地生物方面,中国2000-2015年生态系统质量显著提升,中国草地生态系统总体保护效果较好,但仍有5类分布面积较小的草地保护比例低,鄱阳湖栖息地退化亟须进一步保护等科学发现;首次在全国尺度综合评估生态系统及其质量的变化状况发现,2000-2015年全国共有51668平方公里的人工生态系统恢复为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显著,生态系统质量综合指数同比上升约21%。
中国科学院院士、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表示,2021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作为系列纪念活动之一,《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报告的发布,凸显中国在科技领域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和积极借鉴。他希望该系列报告的推出,能够为中国落实2030年议程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郭华东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大程度上影响前期取得的成绩,出现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面临的数据挑战需要开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掘利用和创新地球大数据技术,是解决当前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数据鸿沟、信息和工具缺失问题的有效途径。
据了解,《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由中国科学院组织撰写,是继2019年和2020年后,第三次由中方正式对外发布。(完)
-
人行研究局王信:绿色科技仍存数据口径不统一、环境信息不充分等障碍2021-09-28
-
“碳中和”数字棉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2021-09-28
-
刘振亚:依托特高压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 实现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1-09-27
-
深交所:引导市场投资绿色产业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化投资标的2021-09-26
-
《2021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在长春发布2021-09-24
-
锚定碳中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助力可持续发展2021-09-23
-
津电“大数据”赋能津城绿色发展2021-09-23
-
秦淮数据宣布2040全球园区碳中和计划2021-09-23
-
秦淮数据升级碳中和目标 2040年将实现全球园区净零碳2021-09-23
-
长飞“纤”动数据中心绿色未来2021-09-22
-
广东多方合作推进大湾区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2021-09-08
-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利用大数据、大网络助力碳达峰碳中和2021-09-07
-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数据中心要实施绿色低碳运行方式2021-09-07
-
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盛银消金荣获“消费金融之星”奖2021-09-07
-
顺应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全球大势下的大国担当2021-09-07
-
以绿色金融推进碳中和 宝钢股份成功发行沪上首单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