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中和新闻资讯

探秘全国首个“碳中和”小屋:8个月减碳20吨 让卖废品小行动发挥大价值

来源:华夏时报
时间:2021-09-02 21:21:11
热度:1

探秘全国首个“碳中和”小屋:8个月减碳20吨 让卖废品小行动发挥大价值:9月1日,北京居民朱女士和往常一样,将家中自己收集的废品进行分类整理,用小拖车辗转运送到一里路之外的废品回收站,进行称重、人工结算;而此时,远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王女士,则

9月1日,北京居民朱女士和往常一样,将家中自己收集的废品进行分类整理,用小拖车辗转运送到一里路之外的废品回收站,进行称重、人工结算;而此时,远在四川省成都市的王女士,则只需将家中各类可回收垃圾分类后送到社区的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通过在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器上进行简单的自助操作,就能将这些东西换成钱,还可以领取碳积分和额外现金奖励。并且,现场的“碳中和”指导员还会帮助居民进行垃圾的搬运、分类指导、称重以及后续兑换操作。

“这个小屋最神奇的是他们那个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科技感十足,使用起来十分便捷,只要选好类型放上去一称就出来(碳排放量)数了,手机直接一扫二维码钱就到账啦,使用起来十分方便。”王女士欢喜地说。

这个神奇的“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下称“碳小屋”)位于成都,2021年1月14日,全国首个碳小屋在成都武侯区簇锦街道正式投入使用,至今已近8个月。

“8个月左右的时间,累计参与人数有3500人次,产生的碳中和数据(碳减排量)近20吨。”9月2日,碳小屋运营公司四川绿豆芽Lvdoya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绿豆芽”)的创始人兼CEO连希蕊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通过碳小屋+绿豆芽APP带动日常碳中和行动已达到上万人次。

探索创新垃圾分类碳中和的新模式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簇锦街道万虹路752号永兴社区永乐苑小区的碳小屋,远远望去,其绿色的框架结构、透明的玻璃外墙,和青翠的草坪屋顶,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小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纺织、玻璃、塑料、金属、废纸”5个存放区域。小屋内还设有碳中和黑科技计量仪器,居民可以通过这台设备简单几步即可实现垃圾分类“碳中和”。居民将家中的垃圾初步分类后运到碳小屋,交由现场的“碳中和”指导员手中,他们会帮助居民通过现场的绿豆芽Lvdoya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器进行分类称重,只需要简单3步即可完成整个流程:在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上进垃圾类别选择;选择分类后将垃圾放到一台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上进行称重;碳足迹碳中和计量仪屏幕会出现一个二维码,用户使用微信扫码即可获得现金奖励和绿豆,使用绿豆在绿豆芽APP可以继续参与更多碳中和行动。

碳小屋运营的近8个月以来,包括王女士在内的社区居民,已经习惯了把家里的垃圾带到碳小屋进行处理,不仅可以获得现金的收益,还能累积碳积分和碳中和量。当碳中和量达到1吨时,还能额外获得100元现金。据绿豆芽方面介绍,1吨碳中和量等于100碳币,1个碳币等于1元钱。大家通过垃圾分类让更多可回收物被再次利用,积累到100碳币时,就能兑换提现100元钱。

永兴社区刘女士感慨道:“以前,小区居民缺乏环保和碳中和的意识,不舍得扔的废弃物总爱乱堆,尤其是楼道、楼梯间这些公共区域,影响环境,现在,有了碳小屋,小区里越来越多的居民学会可回收物品的分类,而且积极性更高了。”

碳小屋不仅给居民们带来了现金收益、促进社区环境改善,还产生了降碳减排的大作用。

据连希蕊介绍,目前,全国首个碳小屋从2021年1月14日运行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累计参与3500人次,产生碳中和近20吨碳排放量,其中废纸类垃圾处理了16吨,塑料类垃圾处理了2吨,金属类、玻璃类以及废纺类合计2吨。通过“碳小屋”+绿豆芽APP带动日常碳中和行动已达到上万人次。

谈及打造碳小屋的初衷,连希蕊告诉记者,希望通过绿豆芽APP的线上参与方式,探索创新垃圾分类碳中和的新模式,能够让更多人参与碳中和行动中并能从中受益,从而达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从垃圾分类行动上去动员公众参与碳中和行动,能进一步提升人们对碳中和的认知。”连希蕊说,小屋是具象的垃圾分类碳中和行动入口,也是传播“双碳”目标的生态文明教育点,持续运营垃圾分类小屋能够持续增强居民低碳行动认知,并参与其中,建立更强的生态文明意识。

将在北京、江苏等多地推行

首家碳小屋的社会效益及社区经济效应逐渐凸显,受到了当地居民欢迎与政府的认可。

“自从碳中和小屋建好以后,主要解决了居民在公共区(域)堆放(可回收)垃圾,影响消防安全和环境卫生(的情况)。下一步,街道将在每个社区建设碳中和小屋,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碳中和的行动中。” 永兴社区街道办事处方面反馈道。

“我们深切感受到碳小屋的存在有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和历史责任,希望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越发积极地参与碳小屋的碳中和行动中。绿豆芽Lvdoya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从小事实事做起,通过人们日常的垃圾分类碳中和这件小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响应‘双碳’目标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大家一同用实际行动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连希蕊说,日常生活里面像垃圾分类碳中和这样的小事,从小朋友到大人,都能够转变高排放生活方式到低碳行动。

目前,除了成都,碳小屋在云南也已落地。位于云南省开远市落云南路153号的碳小屋,则利用了云贵高原光照充足的天气特性,碳小屋上设置了光伏屋顶,在实现碳中和垃圾分类的基础功能外,本身也能将光能转化为电能,降低碳排放,为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连希蕊向记者透露,不久的将来,碳小屋将会在北京、江苏、湖南、云南等多地生根发芽,并在全国范围推广落地。更多的城市布局绿豆芽Lvdoya碳中和垃圾分类小屋,积极探索碳中和在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中的应用,以便未来能够将碳小屋的模式推广到更多的城市中去。

目前,绿豆芽方面正在协同政府,打通全民参与碳中和的通道,期望能够成为各方的纽带和桥梁,让更多的人群和社区参与进来,利用“碳中和”小屋项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动“无废城市”的实现,进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以便更好地进入“零碳时代”。未来,希望持续和政府相关单位推动全民碳中和的行动,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以便达到“碳中和惠及每一个人”的目标。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