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市场新闻资讯

碳市场启动一年:基础建设稳步推进

来源:中国经营网
时间:2022-07-16 15:21:02
热度:1

碳市场启动一年:基础建设稳步推进: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一周年。 惠誉评级亚太区银行评级董事徐雯超总结道,碳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有效推动碳金融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可作为交易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一周年。

惠誉评级亚太区银行评级董事徐雯超总结道,碳市场的建立有助于有效推动碳金融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可作为交易主体之一参与到碳市场交易,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创新多样化的金融工具。

同时,随着政策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市场建设,银行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包括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个人碳账户等碳金融产品创新。

碳市场基础建设正逐步完善

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落户武汉至今,全国碳市场启动满一周年。上海能源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

“碳市场的建立,为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业务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分析称,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还不能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但基于对未来碳市场发展的预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布局碳金融相关领域,并将其作为迈上“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抓手。

徐雯超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目前参与较多的案例主要涉及以碳资产为抵质押,为碳市场参与企业提供抵押、质押融资,以及绿色或碳主题债券承销、投资等,另外银行参与的还涉及一些试点性的开户、交易结算等的基础性碳金融服务以及少量的碳资产管理业务。

“碳市场的建立及近一年来的成功运营,不仅凸显了市场化减排手段在减排经济性方面的巨大优势,也开始形成更加清晰的碳价格信号,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进行投融资活动时提供了碳价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投融资项目的风险评估水平。”汪惠青表示。

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为了助力碳市场的发展,监管层多次发声鼓励银行参与碳市场基础建设。

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鼓励银行保险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市场建设;6月末,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建设全国碳金融中心行动方案》,其中提出,鼓励开设企业和个人碳账户。

关于银行机构参与碳市场基础建设,汪惠青总结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开展了支持碳市场运营的基础服务,包括为控排企业开立碳交易银行账户、提供交易资金监管、协议转让和第三方存管等服务,与此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个人碳账户等碳金融产品创新;在长期能力建设方面,众多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始制定碳金融业务发展战略,提前开展市场调研,积极建立碳金融相关人才队伍,动态优化碳金融项目审批、授信和风控流程,在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的同时,稳步培养参与碳金融市场的软实力。

碳账户是助力碳市场发展的创新举措之一,国内多家商业银行纷纷试水了个人或企业碳账户。今年4月,中信银行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展合作交流,联合国内专业机构中汇信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研发首个由国内银行主导推出的个人碳账户。按照中信银行的设想,碳账户通过用户授权自动采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低碳行为数据,使用户低碳行为可计量、可追溯,实现个人碳减排数据的资产化、价值化,从而构建低碳生态联盟,让碳资产得到归集。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在个人碳账户设计中植入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践行低碳生活。”汪惠青表示,未来随着个人碳账户体系、激励回馈方式、应用场景的不断完善,个人碳账户对消费者的正向激励会逐步增强,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转变的积极性,也将进一步激发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

碳配额将有望被列为金融工具

“近期,监管机构明确表示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参与碳市场建设,但相关的配套政策还有待逐步完善与落实。” 徐雯超认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如何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有效积极地参与碳市场建设、碳金融体系的发展,有待逐步探索。

“目前,全国碳市场局限于现货交易,但政策指明接下来会发展碳排放权期货交易,探索建设期限联动的国际化碳市场。随着政策的驱动和碳市场价格机制日益完善,金融机构会在碳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惠誉评级可持续金融ESG研究组联席董事贾菁薇说。

徐雯超指出,如今银行业围绕“双碳”目标的绿色金融业务仍然以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为主,未来围绕碳市场交易,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拓展多元化、深层次的绿色金融业务,例如开户、交易结算等基础金融服务,也包括碳资产管理等提升中间业务收入,与现有绿色信贷业务相结合为客户提供融资、咨询、交易等一系列的涉碳金融服务。

贾菁薇展望道:“参考国际市场的经验,在市场体制相对成熟后,银行日后或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如进行碳配额交易,或推出更加多元的碳期货、碳远期等衍生工具以增强市场交易量和交易流动性。另外,自愿减排市场,国家核证资源减排量(CCER)或将重启,届时银行在参与CCER交易与活跃市场流动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达到市场调节和稳定碳价的目的。”

“随着市场化建设机制不断完善,如果碳市场金融属性得到进一步明确,未来碳配额将有望被列为金融工具;碳配额现货、衍生品及其他碳金融产品可能被纳入金融监管;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的渠道有望被打通,可以深度参与市场中介、碳期货、碳远期、气候指数挂钩理财产品、能源转型基金、市场研究、配额交换和咨询服务等相关业务。”汪惠青向记者分析道,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还可未雨绸缪,利用金融科技等手段做提高碳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能力,为碳市场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