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财经分析】碳排放数据造假频出 专家呼吁尽快堵上漏洞

来源:新华财经
时间:2022-09-28 17:41:01
热度:1

【财经分析】碳排放数据造假频出 专家呼吁尽快堵上漏洞: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1.95亿吨,成交额85.59亿元,成交均价为43.89元/吨。作为新兴市场,我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碳排

截至今年8月31日,全国碳市场总成交量1.95亿吨,成交额85.59亿元,成交均价为43.89元/吨。作为新兴市场,我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重点排放单位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碳排放配额未按期足额履约等问题时有发生。一家年碳排放量1000万吨的企业,按照目前60元/吨的碳价计算,若通过操纵数据将排放量降低10%,一年可以少花6000万元。

今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多次通报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等典型问题案例,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近日,多位专家呼吁出台碳排放专项法律,健全监测体系,规范第三方公司行为,尽快堵上碳排放数据造假漏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郑家喜对记者表示,导致碳排放数据造假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上位法暂未出台,而现行法规规定的惩罚力度较轻,欠缺震慑力。

“作为强制性、政策性市场,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稳妥运行高度依赖法律法规的政策保障,目前碳市场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一方面,碳市场相关立法效力位阶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双碳“的顶层设计亟待明确。”郑家喜说。

据了解,目前全国碳市场已经出台的制度中效力位阶最高的是《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受限于法律层级,《管理办法》并未对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和经济属性予以明确,易引起碳排放权担保适用性、碳交易纳税适用性、司法冻结执行等诸多具体实践争议。同时,宏观政策层面,碳市场与碳减排技术应用的联动、碳市场与社会(企业和个人)自愿减排的协同、碳市场与绿色电力市场的衔接均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

“碳排放数据造假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造假驱动力在于节约经济成本。现有相关规范的罚则设计,处罚力度过小,且把责令限期改正作为最常用的处罚方式,本质上并未设置负担,更多是纠正型行为,且限期的”期限“没有明确规定。”郑家喜介绍说,目前的行政处罚采取“罚款与核减下年配额”并处的方式。核减下年配额的手段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可能难以达到实时矫正违法行为的效果。

参考全国碳市场50至60元/吨的配额现货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的罚款低于600吨碳排放配额的价格,碳缺口较大的企业极有可能以较小成本的罚款为代价逃避清缴履约,滋生道德风险。倘若处罚额小于超额排放所获收益,就会出现“名罚实奖”的悖论,企业宁可选择超额排放接受“纸老虎”般的惩罚,如此碳排放交易难免沦为虚设

湖北文理学院讲师王诚最近刚结束了关于碳排放数据造假的联合课题研究,他认为,导致造假频出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碳排放核查(MRV)体系不完善,检测核算难度大,第三方中介机构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参与造假。

我国初步建立了企业碳排放核查(MRV)体系和“配额清缴(CEA)+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体系。碳排放数据质量主要依赖MRV,严格的MRV机制才能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完善的MRV体系是全国碳市场运营的基本要素。

“由于目前国内碳核算工作多数借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核算方法与准则,而各地的实际条件不同造成其针对性和精确性较差,且全国尺度的行业碳核算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存在弹性空间,加上元素碳含量检测及核算无法像水、电、燃气表一样直接显示数据,现有的检测及核算难度使得造假存在空间。”王诚对记者表示,在MRV机制中,监测和核查环节比较容易出现造假。一些数据造假案件中出现的受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于检测报告的报告编号、样品识别号等内容进行了篡改,并删除了防伪二维码,触碰法律红线。同时,在核查环节,对于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的收集和报告核查过程中,第三方中介机构如果缺乏客观性和独立性,也可能会出现数据失实的情况。

多位专家建议,尽快出台碳排放专项法律,提升立法层级,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完善行政强制措施和强制执行手段。同时,健全监测体系,加强监管核查,规范第三方公司行为。

郑家喜认为,完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架构,应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法律体系建设,制定一部目标导向、切实可行、监督有力、惩处得当的碳中和专项法律,对碳排放配额的法律属性予以定性,明确碳排放权的担保适用性,并对履约清缴等涉及市场主体权利、义务事项和相关方权责划分等内容加以明确。碳排放数据报送质量和碳排放配额清缴未来应成为检查的重点。他建议在碳中和专项法律和《条例》立法过程中考虑加大行政处罚力度,丰富行政处罚种类,将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相结合,避免产生“企业从违法行为中获利”的导向。

“碳排放数据监管难度大,后期全国碳市场加入其他行业后,能源品种、核算环节都将增多,将面临更大的核算精准挑战。”王诚呼吁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尽快完善MRV体系,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清单编制方法以及中国目前的碳核算体系基础上,尽快完善碳核查行业标准,提升碳核查数据精度,解决碳排放数据监测和报告有较多模糊边界的问题。同时,要完善第三方核查机构资格标准,建立可持续性第三方核查制度,推进核查市场化,保障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