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金融新闻资讯

到2050年我国土壤固碳潜力超400亿吨,土壤碳汇试水黑土地

来源:新京报零碳研究院
时间:2023-07-28 10:02:27
热度:1

到2050年我国土壤固碳潜力超400亿吨,土壤碳汇试水黑土地:5月以来,在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黄莺贡米稻田中进行的一场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产生碳汇的试验项目,再次把土壤碳汇从学术探讨拉回实操探索阶段。土壤碳汇,简单而言就是获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5月以来,在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黄莺贡米稻田中进行的一场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产生碳汇的试验项目,再次把土壤碳汇从学术探讨拉回实操探索阶段。

土壤碳汇,简单而言就是获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通过直接转化或植物光合作用间接吸收的方式将其固定在土壤中的过程。

据研究,当前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有大约30%被陆地所吸收,而吸收的主要方式为森林、湿地和土壤。

虽然当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有机碳封存潜力每年为3.8亿~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加土壤的有机度,发展绿色农业可以极大发挥土壤碳库能力,但是截至目前除了在农田测土配方施肥领域的小范围探索外,土壤碳汇并没有找到一条进入国际注册或核证,并进行碳交易的有效路径。

7月下旬,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这一新的碳汇模式进行了探究、采访。发现来自碳逃逸的担忧,让土壤碳汇进入主流碳交易市场困难重重。同时,全国各地无论是对方法学的开发,还是对碳交易的尝试都让这个事关农业的碳减排项目愈加真实。

5月以来,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生态振兴专项基金牵头的全国首个以《农田土壤固碳评价技术规范第1部分 当季》团体标准为依据,计算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产生碳汇和研究土壤固碳方法学为目的项目在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启动。

中国绿发会表示,这个项目是执行中央双碳战略的实践样本,作为该标准发布后的首个落地实施项目,标志着标准从理论到落地实施走出了关键一步,也标志着中国绿发会生态振兴专项基金“负碳型生态循环农业”公益方案完成闭环。

据了解,该项目对100亩稻田进行试验,采取原有土样和收获后的土样以及农作物的产量相对比,通过计算土壤有机质提升及每亩产出增加计算综合固碳量,初步估算100亩试验田一个种植季将增加固碳300吨。

如果一切顺利,实验结果将令人兴奋,土壤经由有机质提升和作物产出的形式,在实现农产品绿色化的同时,增加二氧化碳的固化。

就在中国绿发会在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固碳的方法学进行试验的同时,来自厦门和哈尔滨产权交易部门则正在探索跨区域的“黑土地”农业碳汇开展方式。

2022年7月,在我国《黑土地保护法》新出台之际,厦门产权交易中心与哈尔滨产权交易所签订农业碳汇跨区域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黑土地”农业碳汇开展全方位合作,创新探索在哈尔滨设立“农业碳汇云服务驿站”,聚焦碳中和、碳交易、碳金融三大板块,助力哈尔滨乃至黑龙江地区的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

2023年7月26日,厦门产权交易中心有关工作人员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这项工作正在推进当中。据了解,自从去年5月,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之后,该中心成功推出当地的茶园碳汇项目,为茶农打开了另一条增收门路。

随着绿色低碳的纵深发展,长期以林业为主体的农业碳汇正面临向大农业扩容的局面,多个类型的碳汇在多地开始试水。

作为一直潜力巨大的碳汇形式,土壤碳汇的巨大潜力正在被唤醒。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主席Lal粗略估算,2000年—2050年我国土壤固碳总潜力为400亿~4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土壤有机碳封存潜力为每年3.8亿~7.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无机碳封存潜力为0.26亿~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双碳目标下,全社会、全产业链减碳已成大势所趋,而碳减排市场则是推动减碳的有效工具。当前,我国的碳汇主要来源于林业项目和新能源项目。碳市场扩容需要开发出更多碳汇渠道,这也给农业带来了机遇。农业减碳和农业碳汇同时受到重视。农业减碳,通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从而减少农业生成过程中对能源、原材料的消耗,达到减碳的目的;农业碳汇,则设法发挥农业在吸附二氧化碳的碳库功效,使其成为减碳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农业经济管理系副主任田云在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就狭义农业碳汇而言,是指种植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光合作用的存在而引发的碳吸收。

田云表示:“相比于林业碳汇已得到了广泛认同,目前社会各界对农业碳汇的认识仍存在较大争议。不少人认为,绝大多数农作物并非多年生植物,其固碳能力不能持续,农产品的消费、秸秆的不合理处置均会导致已吸纳储存的碳再度挥发到大气中,即发生碳转移现象,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二者数值基本等同。”

与此同时,人们发现另一条碳汇之路潜力巨大,这就是土壤碳汇。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周璞、侯华丽等2021年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碳中和背景下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前景与实施建议》,指出,土壤有机碳循环包含植被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碳输入”和微生物分解土壤中有机碳的“碳输出”两大环节。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碳循环的过程,且人为因素对土壤碳循环和碳储量的影响程度远超自然因素。不同土地覆被和利用方式,导致土壤碳汇能力差异很大。一般土壤碳汇能力从大到小表现为:森林>草地>湿地>农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研究报告进一步指出,众多学者对全球土壤有机碳封存的技术潜力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全球土壤有机碳封存潜力为每年23亿~5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且主要来自耕地和牧场的土壤固碳潜力。

因此,如何通过土壤中碳输入和碳输出的过程,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中,在形成碳汇的同时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这就成为土壤碳汇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土壤碳汇的巨大潜力,从人为干预因素最大的农田入手,通过有机化提升等措施,已经成为当下挖掘土壤碳汇潜力的有效方法。

2022年6月底,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明确了土壤碳汇的价值。该方案指出,“以耕地土壤有机质提升为重点,增强农田土壤固碳能力。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科学还田、绿肥种植、粮豆轮作、有机无机肥配施等技术,构建用地养地结合的培肥固碳模式,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方案要求实施保护性耕作,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免少耕播种技术,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推进退化耕地治理,重点加强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消除土壤障碍因素,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固碳潜力。

周璞等的论文表明,目前土壤碳汇项目投资仍然主要依靠自愿碳交易市场来推动。国际上与土壤碳交易密切相关的碳交易机制主要有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标准(CCE)、生存计划方案(PVS)和气候储备方案(CAR)。我国已付诸实践的土壤碳汇项目主要是农田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草原碳汇项目还停留在初期开发研究阶段。

周璞等也通过研究表示,虽然目前土壤碳汇在国际气候行动策略中仅占一小部分,但已有土壤有机碳封存项目的成功经验,为制定更完善的土壤碳封存计划和促进土壤碳市场发展提供了信心和支撑。在全球气候治理要求愈发紧迫的背景下,土壤碳汇将可能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应对方案。

同时,《碳中和背景下提升土壤碳汇能力的前景与实施建议》指出,当前我国土壤碳汇存在土壤碳汇的研究与技术支撑不足、土壤碳汇的成本竞争优势不确定、土壤碳汇高度依赖持续的保护性管理等问题,并建议将其作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点关注问题:一是研究制定我国土壤碳汇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二是推进土壤碳汇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三是加强土地利用的调控和经营管理;四是构建具有激励效应的政策体系。

周璞建议:“鉴于土壤碳汇已具备国际认可的碳信用资格,应不断优化项目融资机制和保险机制(如建立碳信用缓冲储备账户以应对土壤有机碳封存非永久性问题),推动土壤固碳尽快融入主流碳交易市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