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来源:碳中和网
时间:2021-05-18 20:02:42
热度:1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朝大运河
(1)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为 永济渠 、 通济渠 、邗沟和 江南河 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 唐太宗于贞观之治
1.618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 李世民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时期,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 中书省 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门下省 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尚书省 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
(1)原因:
政治上①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
经济上②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法律上③修订法律,宽省刑罚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的统治
(1) 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
(4)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盛世
(1)措施: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在农业生产方面, 曲辕犁 和 筒车 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度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
(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4)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明经 和 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5)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饮茶习俗在 唐代 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代, 骑马 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 “合同为一家”
(1)政策:民族平等
(2)天可汗: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朝都城 长安 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 唐朝 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 印纸 ”。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 金刚经 》。
4.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孙思邈 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5.唐朝末年, 火药 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6. 赵州桥(又名济安桥 )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 李春 。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黄金 时代。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 李白 和 杜甫 。
(1)李白诗歌特点:诗雄起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2)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李白、杜甫的诗歌,在唐代享有盛誉。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
3.唐代时期的乐舞也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 秦王破阵乐 》和唐玄宗创作的《 霓裳羽衣舞 》就很有名。
4.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 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 佛经故事 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
第9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1.我国许多古姓都从女字旁。如, 妊 、 姒 、 妫 等,这反映了母系社会里,以母亲为姓的历史现象。
2.从赵、鲁、魏、宋等姓中,能够了解到这些姓氏的来源是 。
3.中国古代的姓氏是区分族属的特定符号,具有 明世系 、 别婚姻 、 区分等级贵贱 等社会功能。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宋汉960赵匡胤汴京
辽契丹916阿保机上京
西夏党项1038元昊兴庆
金女真1115阿骨打会宁
南宋汉1127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
(1)时间:1005年;(2)双方:辽与北宋;(3)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4)影响: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 宋夏和约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作用: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 阿骨打 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 辽 。
2.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批珍宝器物,标着着 北宋 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靖康之变 ”。
3.1127年,北宋皇族 赵构 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4. 岳飞 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 岳家军 ”。
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 郾城 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作用: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5.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割让部分土地;③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6.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①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 魏晋南北朝 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太湖流域 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南移方向: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长江流域 流域。
3.原因: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两宋鼓励对外贸易。
4.表现:
农业①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手工业①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②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③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商业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5.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原因: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城镇大量涌现,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开国后实行 重文轻武的 国策, 士人 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宋代的三大节日是 元旦 、 寒食 、 冬至 。
3.宋代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 佃户 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4.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 坊郭户 ,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
5. 瓦舍 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 铁木真 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 忽必烈 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忽必烈改革
(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①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②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③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衡量管理政绩好坏的标准; ④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3)文化上: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作用: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元朝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 回族 。
5.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 蒙古人 、 色目人 、 汉人 和 南人 四等,目的是 分而治之 。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北宋的 活字印刷术 发明的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 宋代(北宋) 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期, 阿拉伯人 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代 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 黄道婆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编著的 体例:编年体通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 通史。
具体内容:记述了战国时期至五代末的历史。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又称 乐章、长短句、曲子词 。出现于宋代。代表人物: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元杂剧 著名作家有 关汉卿 ,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朝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建立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清朝 建立者:皇太极 建立时间:1636年 都城: 北京
皇权高度膨胀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制度;设立廷杖制度;雍正时期,设立 军机处 。
文字狱 在 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是著名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被 荷兰 殖民者给侵占,1662年 郑成功 把台湾收回。
雅克萨反击战 背景: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过程: 康熙皇帝 决定反击,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 》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平定准噶儿部、回部贵族叛乱 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对西藏的管理措施:
①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五世达赖受到 皇帝接见,五世班禅受到 接见。
②1727年,设 ,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
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
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目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 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 作为都城。
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的长城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 目的: 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进攻。东西起止点 :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 ,西到 。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著的《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明清小说 著名小说有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曹雪芹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郑和下西洋 条件: ①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时间: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 和 一带。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南洋地区经济开发。
闭关政策 实行的原因:①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②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表现:①限定通商口岸;②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③提高关税,抑制进口;④实行行商制度,监视外国商人。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①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好的影响);②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闭关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明清经济发展 最后一个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中间有康熙、雍正、乾隆,史称“ ”。
19世纪初,世界上有十个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是从明中期开始的,商人在这一时期,地位上升到 ,仅次于当官。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英国在1640年,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一些欧美国家也先后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而康乾盛世的帝王毫无认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在思想领域大兴 。
影响: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迅速逆转,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 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长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仅用四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3.隋朝大运河
(1)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大运河以 洛阳 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为 永济渠 、 通济渠 、邗沟和 江南河 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3)作用: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的工商业发展;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第2课 唐太宗于贞观之治
1.618年, 李渊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626年, 李世民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时期,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经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灭亡的教训,居安思危,慎始慎终,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3.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 中书省 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门下省 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 尚书省 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贞观之治
(1)原因:
政治上①虚心纳谏,选贤用能,完善制度
经济上②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
法律上③修订法律,宽省刑罚
(2)表现: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认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3课 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1.武则天的统治
(1) 武则天 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②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 》,将武氏列为一等,并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列入其中;③大力发展科举制度,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④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
(3)表现: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有“贞观遗风”。
(4)影响: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2.开元盛世
(1)措施: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2)表现: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3.在农业生产方面, 曲辕犁 和 筒车 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提高了劳动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科举制度
(1)含义: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2)创立:隋朝(隋炀帝)。
(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改考诗赋)。
(4)主要科目: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 明经 和 进士 。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5)作用:①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②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③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④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2.饮茶习俗在 唐代 风靡全国,茶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唐代, 骑马 出行变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博大宏放的精神风貌
(1)原因:国运鼎盛,政局安定,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2)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第5课 “合同为一家”
(1)政策:民族平等
(2)天可汗: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含义:拥戴唐太宗为他们共同的君主。
(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等。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的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作用: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研习佛法。
作用: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4.唐朝都城 长安 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 唐朝 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2.唐末,雕版印刷业已比较发达。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交易凭据的印刷品——“ 印纸 ”。成都、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 金刚经 》。
4.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 孙思邈 在他的《丹经》一书中,第一次把火药的配方记录下来。
5.唐朝末年, 火药 开始运用于军事。最初用火药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飞火”。
6. 赵州桥(又名济安桥 )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在一千三百多年间,它历经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验,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著名工匠 李春 。他采用了单孔石拱的设计方案。
作用:赵州桥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 黄金 时代。唐诗无论题材、数量和艺术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时期的诗歌所无法相比的。
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 李白 和 杜甫 。
(1)李白诗歌特点:诗雄起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人们称他为“诗仙”。
(2)杜甫诗歌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真挚动人,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李白、杜甫的诗歌,在唐代享有盛誉。文学家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称颂他们“吟咏流千古,声明动四夷。”
3.唐代时期的乐舞也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的《 秦王破阵乐 》和唐玄宗创作的《 霓裳羽衣舞 》就很有名。
4.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敦煌莫高窟 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 佛经故事 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许多现实生活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敦煌艺术的奇特神韵和无穷魅力。
第9课 “贵姓何来”:中华诸姓的来历
1.我国许多古姓都从女字旁。如, 妊 、 姒 、 妫 等,这反映了母系社会里,以母亲为姓的历史现象。
2.从赵、鲁、魏、宋等姓中,能够了解到这些姓氏的来源是 。
3.中国古代的姓氏是区分族属的特定符号,具有 明世系 、 别婚姻 、 区分等级贵贱 等社会功能。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1.辽、宋、西夏、金政权的并立
政权民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宋汉960赵匡胤汴京
辽契丹916阿保机上京
西夏党项1038元昊兴庆
金女真1115阿骨打会宁
南宋汉1127赵构临安
2.澶渊之盟
(1)时间:1005年;(2)双方:辽与北宋;(3)内容:①双方撤军,各守疆界;②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历史上称这次和议为“澶渊之盟”。(4)影响: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3. 宋夏和约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①夏对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③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作用: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1115年, 阿骨打 称帝,建立金政权,后定都会宁。1125年,金灭 辽 。
2.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批珍宝器物,标着着 北宋 灭亡。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为“ 靖康之变 ”。
3.1127年,北宋皇族 赵构 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历史上称为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4. 岳飞 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 岳家军 ”。
1140年,岳飞带领的宋军在 郾城 大败金朝骑兵主力,取得大捷。
作用:岳飞等人领导的抗金斗争,有效的遏制了金统治者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5.1141年,宋金订立和议:①南宋对金称臣;②割让部分土地;③向金送交岁币。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6.金朝变革女真习俗
①改革官制,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②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③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生活习俗。
第12课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1. 魏晋南北朝 以来,全国经济中心出现南移的趋势。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太湖流域 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南移方向: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 长江流域 流域。
3.原因: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两宋鼓励对外贸易。
4.表现:
农业①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手工业①煤开采量居世界第一;②铁、铜等金属冶炼达到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③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中国也因此被誉为“瓷之国”。
商业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②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5.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了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
第13课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原因:多数农民能够维持温饱生活;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城镇大量涌现,南宋都城临安等大都市人口超过百万。
2.宋朝开国后实行 重文轻武的 国策, 士人 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相当部分官员来自科举考试,各级官员俸禄丰厚,生活十分优裕。宋代的三大节日是 元旦 、 寒食 、 冬至 。
3.宋代地主占有大量田地,靠剥削 佃户 为生。大部分农民是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另一部分是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
4.宋朝政府将居住在城镇的非农业人户编定为 坊郭户 ,依据拥有房屋等财产的多少分为十等,单独管理。
5. 瓦舍 的出现,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
1.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 铁木真 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2.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 忽必烈 继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忽必烈改革
(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将西藏、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①把许多牧场恢复为农田;②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③以“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衡量管理政绩好坏的标准; ④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
(3)文化上:提倡儒学,在中央设立专门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子学。
作用:忽必烈的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民族融合,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4.元朝各族人民长期杂居,互通婚姻,民族差异逐渐缩小。当时有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等族互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 回族 。
5.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把各族人分为 蒙古人 、 色目人 、 汉人 和 南人 四等,目的是 分而治之 。
第15课 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
活字印刷 北宋的 活字印刷术 发明的 意义: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指南针: 最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叫司南; 宋代(北宋) 时期,加以改进变成指南针;意义:一经发明很快应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期, 阿拉伯人 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 唐代 就已经发明;宋代时期,得到改进后,广泛应用于军事战争。
绵纺织技术革新 革新者: 黄道婆 革新时间:元朝 重要发明:意义: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绵纺织业中心;棉布取代丝麻成为广大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第16课 繁荣的宋元文化
《资治通鉴》北宋 司马光 编著的 体例:编年体通史 地位: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 通史。
具体内容:记述了战国时期至五代末的历史。意义: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词,又称 乐章、长短句、曲子词 。出现于宋代。代表人物: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元杂剧 著名作家有 关汉卿 ,代表作是悲剧 《窦娥冤》 。
第18课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明朝 建立者: 朱元璋 (明太祖) 建立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后明成祖迁都北京)
清朝 建立者:皇太极 建立时间:1636年 都城: 北京
皇权高度膨胀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 制度;设立廷杖制度;雍正时期,设立 军机处 。
文字狱 在 时期达到鼎盛,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是著名抗倭将领,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被 荷兰 殖民者给侵占,1662年 郑成功 把台湾收回。
雅克萨反击战 背景:沙俄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过程: 康熙皇帝 决定反击,最终双方谈判。《 尼布楚条约 》中国和俄国签定的一个边界条约,也是清政府历史上唯一的平等条约。
第20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平定准噶儿部、回部贵族叛乱 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击溃噶尔丹。 乾隆皇帝统治时期,清朝又平定了回部(维吾尔族)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对西藏的管理措施:
①历代达赖和班禅都要经过中央册封。五世达赖受到 皇帝接见,五世班禅受到 接见。
②1727年,设 ,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乾隆皇帝还制定“金瓶挚签”制度。
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
清朝的民族政策:恩威并重。目的:“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
第21课 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
明清皇宫 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清都把 作为都城。
故宫的地位: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雄伟的长城 秦长城和明长城的比较 目的: 秦修长城是抵御匈奴的进攻,明修长城是抵御蒙古族的进攻。东西起止点 : 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明长城东起 ,西到 。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著的《 》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宋应星是明末著名科学家,代表作是《 》,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明清小说 著名小说有罗贯中的〈 〉、施耐庵的〈 〉、吴承恩的〈 〉、曹雪芹的〈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围绕官逼民反的主题。〈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第23课 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
郑和下西洋 条件: ①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时间: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 和 一带。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南洋地区经济开发。
闭关政策 实行的原因:①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②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表现:①限定通商口岸;②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③提高关税,抑制进口;④实行行商制度,监视外国商人。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①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好的影响);②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闭关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明清经济发展 最后一个盛世是从康熙到乾隆年间,中间有康熙、雍正、乾隆,史称“ ”。
19世纪初,世界上有十个五十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有六个。
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趋向是从明中期开始的,商人在这一时期,地位上升到 ,仅次于当官。
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 英国在1640年,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随后一些欧美国家也先后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而康乾盛世的帝王毫无认识,对外实行闭关政策,对内坚持“重农主义”政策,在思想领域大兴 。
影响:愚昧自大、故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的力量迅速逆转,罪恶的鸦片贸易后,陷入更加深重的危机。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七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下册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重点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人教版 新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上一篇:人民币汇率制度,未来改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