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的经济意义
来源:碳中和网
时间:2021-03-24 21:01:28
热度:1
春节文化的经济意义?
产生背景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过年是人们一 春节经济新亮点年消费的集中体现。尽管现在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社会学者指出,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产生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红火过年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根本内因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内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始终突出了欢乐祥和、团圆和谐的主题。春节顺应了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迎合了炎黄子孙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内涵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记忆,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持续打造春节产业链的不竭动力,并推动春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关键因素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 商业春节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产生文化网络创意
网络春节新意多多
早在虎年春节前,互联网就已经为老百姓过年“忙上忙下”,“出谋划策”。春节期间,更有大量网民在网络上流连忘返,发动大家的智慧,共同创新贺岁过节的新方式。
过年前夕,由于大批网民蜂拥上网购置年货,“春节经济”在互联网上已经提前“井喷”。据悉,国内最大网上购物网站淘宝网,一月份的年货交易额从上年的2.8亿元人民币跃升到10亿元。
“节前网购年货,省下不少真金白银;大年三十给亲戚朋友发网络贺卡,送网上礼品,有趣又经济”。网友孙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网上过年“省钱”又好玩。
春节期间,孙先生除了跟家人吃饭,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跟朋友在网上晒春节记忆,交流过年新玩法,装饰自己的春节版网络博客等上面,所有的春节乐趣都被“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网络春晚、山寨春晚也在虎年新春给了人们以新鲜方式过年的更多选择。
“往年除夕夜,我都是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今年回不去,就打算和拼年夜饭的网友们在网上看看山寨春晚,感觉更Fasion些。”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认为,网络给了我们过年新“口味”的新选择。
有人也在虎年新春向网友们发起了“不回家,就一起网络过大年”的号召,迅速引来了众多网友响应,他们纷纷“跟帖”,把和过年有关的资讯、美食、图片、视频统统放到网上,将这个帖子变成了一个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视觉盛宴,网友们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浓浓滋味。
“消费文化的改变,总是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唐朱昌指出,网络过年体现了网络经济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网络消费是一种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的体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低碳环保
过一个“低碳”的虎年春节
2009年底的一场哥本哈根会议,让“低碳经济”的概念飞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庭。虎年春节里,过一个清新、舒适、环保的“低碳”春节也随之成为新风尚。
“准备好过一个低碳的春节,从拒绝使用过度包装、节约每一度电做起,过一个时尚低碳的中国年,其实也很简单。”积极宣传“低碳”理念的上海籍大学生李嘉懿这样说。 低碳虎年其实,春节中的传统习俗,如燃烟花、逛庙会、亲人团聚等恰恰是“高碳”的发源地。而虎年春节“低碳”和“春节”,两个来自不同时代的高频词,却以最流行的方式邂逅,取得生活和生态的平衡之道,为传统春节经济下了个“新定义”。
网友vim在博客上给自己立下了“低碳”过节的规矩,比如:尽量使用节能灯、不放鞭炮、暂时不用电脑时,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用完电器记得拔下插头、多乘公交车出行等等。
不少“换客一族”还开始用家里的闲置物品在网上换成自己需要的年货:台灯换花生油、充电器换蜂蜜、调味品换饭店巧克力……这种不浪费,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做法被网友们推举为“低碳春节”的新范本。
记者发现,随着“低碳”概念的出现,人们送礼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玻璃制品、太阳能电器,或者一盆绿色植物,都成为商家主推的“低碳”年货,既环保又实用。
“今年的春节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还会计算自己的碳足迹。”南京大学的小解说,“有时候算下来自己也很惊讶,原来个人碳耗量这么大,就会有意识地去改,去减少!”倡导低碳旅游的他还告诉记者,他在出行时还会选择就住绿色和碳中和的酒店,尽量做到少排碳甚至不排碳。
理财文化
春节理财:楼市、股市、金市,市市关心
春节理财已经成为了春节经济中“亮丽”的一环。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专门设置的理财产品来争夺这一新兴的市场需求,而市场反响也非常踊跃。
在百度上搜索“虎年春节”和“理财”这两个关键词,相关的网页竟然达到超过200万个。虎年新春,“人闲钱不闲”成为最响亮的过年口号之一。
众多财经网站纷纷为人们的“春节理财”支招,教育人们把年终奖、压岁钱、红包等年末的大项收入投入投资理财。
虽然时值新春佳节,但是楼市、股市、期市、汇市、金市……仍然成为亲友欢聚的餐桌上最热门的话题,怎样投资理财,仍然是刚刚到来的虎年,人们最关心的重要经济事项。
开拓市场
春节经济:在浓浓“年味”中跨产业链延伸
“30年前的我们,过年就是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的人过年啊,天天都有新花样。”年过70的上海市民曾奶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关于春节的“新发现”。
的确,现在的春节大变样,不仅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跨越产业链实现延伸;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并开始向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衍生”,展现了“春节经济”的升级“新定律”。
专家指出,虎年“春节经济”之变很有意义。唐朱昌认为,低碳春节最受关注,也是值得倡导的新风尚。
他认为,“中国人按传统方式过年,吃荤菜,放鞭炮等,这些都是有悖于低碳消费理念的。而现在经济盘子的不断做大,各行各业的环保理念日益增强,现代人更加有条件采用低碳生活的新方式,可以渗透在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民俗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田兆元也对虎年的低碳春节深感认同。只不过,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田兆苑指出,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因此,“也是与崇尚节俭朴素的民俗传统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教授认为,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文化内涵和最有生命力的节日,同时又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虎年春节的新鲜趋势很多。各种不同的过年新方式,都体现大家在自发地创造各种不同形式去寻找春节的年味儿,春节在一年四季当中凸显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被体悟出来。而新的春节经济也正在萌发”。
春节文化消费
春节文化消费春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人群、资金、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以2010年春节为例,假日期间,全中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春节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国务院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组织的多次春节文化专题调研还发现,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山东省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都增长20%。
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商场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4045亿元,同比增长19%,创近年新高。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新引擎”。要延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将其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产品。眼下,春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各行各业都自觉主动地围绕春节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鞭炮、春联、年画、贺卡、年糕等标志性的“年货”,还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从城市扩大到广大乡村,而且延伸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产业化运作的有效支撑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当地农民继承传统编结技艺,面向春节等节庆市场不断创新,目前已形成1000多个花色品种,带动全乡2万农民就业,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9800多元。“通过文化资源合理转化与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舒乙说。
在安徽,“皖北风”等系列活动,将民间艺术和旅游相结合,体现了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的特点。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介绍,据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安徽省共接待游客75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53%;旅游总收入达到22.61亿元,同比增长27.2%。
利用春节旅游黄金周,各景区推出的旅游新品丰富多样,同时举办大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已成为春节旅游收入创新高的两个重要原因。构建‘春节经济’,并用‘春节经济’反推‘春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特色经济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古老、最有文化内涵和最有生命力的,同时又是最能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的节日。每逢春节,不仅出现人群、金融、信息、文化在全国的大规模流动,也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讯、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节经济”。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内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始终突出了欢乐祥和、团圆和谐的主题。春节顺应了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迎合了炎黄子孙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内涵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记忆,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持续打造春节产业链的不竭动力,并推动春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运作方式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节后经济
在传统文化中,过完元宵才算真正过完年,元宵被看作是过年的“压轴戏”。在以往,对很多商家而言,抢占元宵节消费市场就是抢占了春节经济的最后一块蛋糕。不过今非昔比,春节文化带给人们的兴奋点远不止短暂的几天假期,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开始重视“后春节经济”的市场。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春节经济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以七天假期来计算的时间段,我们对‘后春节’经济寄予厚望,并充满信心。
春节期间,人群、金融、物资、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特的“春节经济”。过年是人们一 春节经济新亮点年消费的集中体现。尽管现在大家不可能等到新年才有新衣穿、才有美食享用,但置办年货、孝敬长辈、关爱晚辈,依然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节日传统。
社会学者指出,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富有文化内涵、极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当传统习俗日益转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这春节的“旧瓶”便不断续上了时尚的“新酒”。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快门”,人们开始从传统的节日忙碌转向新的庆贺潮流;从“过年就是年夜饭”转向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从“过年买件新衣服”转向整个市场“春节经济”的诞生与拉动。“春节经济”为老百姓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产生原因
中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红火过年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根本内因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内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始终突出了欢乐祥和、团圆和谐的主题。春节顺应了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迎合了炎黄子孙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内涵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记忆,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持续打造春节产业链的不竭动力,并推动春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关键因素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 商业春节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产生文化网络创意
网络春节新意多多
早在虎年春节前,互联网就已经为老百姓过年“忙上忙下”,“出谋划策”。春节期间,更有大量网民在网络上流连忘返,发动大家的智慧,共同创新贺岁过节的新方式。
过年前夕,由于大批网民蜂拥上网购置年货,“春节经济”在互联网上已经提前“井喷”。据悉,国内最大网上购物网站淘宝网,一月份的年货交易额从上年的2.8亿元人民币跃升到10亿元。
“节前网购年货,省下不少真金白银;大年三十给亲戚朋友发网络贺卡,送网上礼品,有趣又经济”。网友孙先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网上过年“省钱”又好玩。
春节期间,孙先生除了跟家人吃饭,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跟朋友在网上晒春节记忆,交流过年新玩法,装饰自己的春节版网络博客等上面,所有的春节乐趣都被“一网打尽”。
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网络春晚、山寨春晚也在虎年新春给了人们以新鲜方式过年的更多选择。
“往年除夕夜,我都是和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今年回不去,就打算和拼年夜饭的网友们在网上看看山寨春晚,感觉更Fasion些。”在上海一家IT公司工作的刘先生认为,网络给了我们过年新“口味”的新选择。
有人也在虎年新春向网友们发起了“不回家,就一起网络过大年”的号召,迅速引来了众多网友响应,他们纷纷“跟帖”,把和过年有关的资讯、美食、图片、视频统统放到网上,将这个帖子变成了一个以“中国春节”为主题的视觉盛宴,网友们也在分享中感受到了春节的浓浓滋味。
“消费文化的改变,总是能折射出时代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唐朱昌指出,网络过年体现了网络经济已经越来越被认可,尤其是网络消费是一种节约时间、节约成本的体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理念。
低碳环保
过一个“低碳”的虎年春节
2009年底的一场哥本哈根会议,让“低碳经济”的概念飞入中国的寻常百姓家庭。虎年春节里,过一个清新、舒适、环保的“低碳”春节也随之成为新风尚。
“准备好过一个低碳的春节,从拒绝使用过度包装、节约每一度电做起,过一个时尚低碳的中国年,其实也很简单。”积极宣传“低碳”理念的上海籍大学生李嘉懿这样说。 低碳虎年其实,春节中的传统习俗,如燃烟花、逛庙会、亲人团聚等恰恰是“高碳”的发源地。而虎年春节“低碳”和“春节”,两个来自不同时代的高频词,却以最流行的方式邂逅,取得生活和生态的平衡之道,为传统春节经济下了个“新定义”。
网友vim在博客上给自己立下了“低碳”过节的规矩,比如:尽量使用节能灯、不放鞭炮、暂时不用电脑时,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用完电器记得拔下插头、多乘公交车出行等等。
不少“换客一族”还开始用家里的闲置物品在网上换成自己需要的年货:台灯换花生油、充电器换蜂蜜、调味品换饭店巧克力……这种不浪费,资源配置最大化的做法被网友们推举为“低碳春节”的新范本。
记者发现,随着“低碳”概念的出现,人们送礼的方式也在悄悄发生变化。玻璃制品、太阳能电器,或者一盆绿色植物,都成为商家主推的“低碳”年货,既环保又实用。
“今年的春节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还会计算自己的碳足迹。”南京大学的小解说,“有时候算下来自己也很惊讶,原来个人碳耗量这么大,就会有意识地去改,去减少!”倡导低碳旅游的他还告诉记者,他在出行时还会选择就住绿色和碳中和的酒店,尽量做到少排碳甚至不排碳。
理财文化
春节理财:楼市、股市、金市,市市关心
春节理财已经成为了春节经济中“亮丽”的一环。众多银行纷纷推出专门设置的理财产品来争夺这一新兴的市场需求,而市场反响也非常踊跃。
在百度上搜索“虎年春节”和“理财”这两个关键词,相关的网页竟然达到超过200万个。虎年新春,“人闲钱不闲”成为最响亮的过年口号之一。
众多财经网站纷纷为人们的“春节理财”支招,教育人们把年终奖、压岁钱、红包等年末的大项收入投入投资理财。
虽然时值新春佳节,但是楼市、股市、期市、汇市、金市……仍然成为亲友欢聚的餐桌上最热门的话题,怎样投资理财,仍然是刚刚到来的虎年,人们最关心的重要经济事项。
开拓市场
春节经济:在浓浓“年味”中跨产业链延伸
“30年前的我们,过年就是吃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的人过年啊,天天都有新花样。”年过70的上海市民曾奶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己关于春节的“新发现”。
的确,现在的春节大变样,不仅文化、旅游、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跨越产业链实现延伸;形成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并开始向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领域“衍生”,展现了“春节经济”的升级“新定律”。
专家指出,虎年“春节经济”之变很有意义。唐朱昌认为,低碳春节最受关注,也是值得倡导的新风尚。
他认为,“中国人按传统方式过年,吃荤菜,放鞭炮等,这些都是有悖于低碳消费理念的。而现在经济盘子的不断做大,各行各业的环保理念日益增强,现代人更加有条件采用低碳生活的新方式,可以渗透在吃穿住行等各个领域”。
民俗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田兆元也对虎年的低碳春节深感认同。只不过,长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田兆苑指出,低碳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因此,“也是与崇尚节俭朴素的民俗传统相一致的生活方式”。
复旦大学历史系顾晓鸣教授认为,春节是中国最古老、最有文化内涵和最有生命力的节日,同时又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虎年春节的新鲜趋势很多。各种不同的过年新方式,都体现大家在自发地创造各种不同形式去寻找春节的年味儿,春节在一年四季当中凸显的内涵和意义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被体悟出来。而新的春节经济也正在萌发”。
春节文化消费
春节文化消费春节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春节期间,人群、资金、信息、艺术的大规模流动,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信、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全面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春节经济”。以2010年春节为例,假日期间,全中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达到3400亿元人民币,比2009年春节增长17.2%,创历年春节黄金周增长之最。国务院参事室、文史研究馆组织的多次春节文化专题调研还发现,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山东省组织的“好客山东贺年会”系列活动,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都增长20%。
2011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我国零售商场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4045亿元,同比增长19%,创近年新高。随着新兴消费观念的不断涌现,春节不仅是传统文化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过大年”,更是一个拉动市场经济动力的“新引擎”。要延续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将其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产品。眼下,春节这一传统民俗文化正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各行各业都自觉主动地围绕春节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不仅有鞭炮、春联、年画、贺卡、年糕等标志性的“年货”,还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从城市扩大到广大乡村,而且延伸到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产业化运作的有效支撑下,非物质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和提升。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红花乡,被称为“中国结艺之乡”,当地农民继承传统编结技艺,面向春节等节庆市场不断创新,目前已形成1000多个花色品种,带动全乡2万农民就业,2010年农民人均增收9800多元。“通过文化资源合理转化与利用,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效益。”舒乙说。
在安徽,“皖北风”等系列活动,将民间艺术和旅游相结合,体现了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的特点。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郭学东介绍,据统计,2010年春节期间安徽省共接待游客75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8.53%;旅游总收入达到22.61亿元,同比增长27.2%。
利用春节旅游黄金周,各景区推出的旅游新品丰富多样,同时举办大量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已成为春节旅游收入创新高的两个重要原因。构建‘春节经济’,并用‘春节经济’反推‘春节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将会收到良好效果。
特色经济
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春节无疑是最古老、最有文化内涵和最有生命力的,同时又是最能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消费的节日。每逢春节,不仅出现人群、金融、信息、文化在全国的大规模流动,也带动了文化、商业、交通、旅游、电讯、金融、餐饮等各行各业的全面繁荣,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春节经济”。
我国传统节日众多,为什么只有春节能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并由民俗文化而衍生出一种繁荣的经济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国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围绕春节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了产业化运作,开发出了各种节日产品和服务,客观上形成了以春节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面向全国人民、体现欢乐祥和及团圆和谐的主题、涉及多种产业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不仅有上游产品,也有中游、下游产品;不仅有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有众多非文化产品和服务;产业链不仅从城市扩张到广大乡村,而且扩张到全球有华人的地方。
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内因。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春节始终突出了欢乐祥和、团圆和谐的主题。春节顺应了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规律,迎合了炎黄子孙崇尚的“和而不同”理念,其文化内涵深深熔铸中华民族的记忆,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持续打造春节产业链的不竭动力,并推动春节从古到今,生生不息
运作方式
产业化运作是春节经济得以繁荣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年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经受时代风雨的侵蚀和历史的大浪淘沙,要想保持和延续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必须具有将非物质的年节文化物化为生活中实实在在产品的本领,即围绕年节文化进行产业化运作,开发出标志性品牌产品。我国早就创造性地开发出了鞭炮、彩灯、春联、年画、贺卡、年糕、香火等标志性的“年货”,后来更开发出具有春节喜庆色彩的影视、演艺、娱乐、出版、工艺、旅游等门类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形成了产业链,从而使春节风俗有了标志性物化产品。非物质文化形态衍生出物质个体,其生命的延续就有了产业支撑。
创新开发是春节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重要保证。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是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对春节服务及各种“年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方面要改革创新传统“年货”,使其符合当代大众的审美趣味,融入现代市场;另一方面要能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当代高新技术,生产新的“年货”。如将传统的登门或当面拜年的方式改为用电话、手机和电脑等现代科技设备互相拜年,贺岁电影、春节电视联欢晚会等现代文化欣赏和服务方式丰富了人们的春节娱乐生活,现代化的交通、餐饮、旅游、服务设施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春节服务能力、水平和效益,使古老的春节更加充满了生命力、影响力和无穷的魅力。
在中国年节文化的百花园中,春节这枝 “花”无疑是开得最绚丽夺目的。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年的祝福、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憧憬,而且给保护和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给打造中国品牌文化产品和推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启示。
节后经济
在传统文化中,过完元宵才算真正过完年,元宵被看作是过年的“压轴戏”。在以往,对很多商家而言,抢占元宵节消费市场就是抢占了春节经济的最后一块蛋糕。不过今非昔比,春节文化带给人们的兴奋点远不止短暂的几天假期,于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开始重视“后春节经济”的市场。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春节经济已经不再局限于一个以七天假期来计算的时间段,我们对‘后春节’经济寄予厚望,并充满信心。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春节论文 春节文化 关于春节的介绍 春节民俗文化 贴春联的习俗 春节的传承与变化 春节文化内涵 春节文化资料 中国春节文化习俗 中国春节传统文化 春节文化习俗 中国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首当其冲,为此我国大力推广节能灯以代替白炽灯,因为2021-04-01
- 家庭装修!要安装负离子节能灯,我想请教一下这个负离子节能灯有什么好2021-03-24
- 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一般情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v.2021-03-23
- 碳足迹包括哪些2021-03-23
- 什么是“碳足迹”2021-03-23
- 关于“碳足迹”音乐节起个什么口号好?2021-03-23
- 碳足迹认证一般哪些产品做的比较多2021-03-23
- 什么制造的越多,碳足迹就大2021-03-23
- 您好:我想问一下,生产PE母料大概要用煤多少?用电多少?我想算PE母料的碳足2021-03-23
- 碳排放强度和碳足迹有什么不同2021-03-23
- 碳补偿林”已经成为减少碳足迹普通的措施,种一数能补偿排放的78.5千2021-03-23
- 小天鹅洗衣机通过碳足迹认证,这是神马情况呀?2021-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