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在党的领导下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为题要原创
来源:碳中和网
时间:2021-03-22 23:01:37
热度:1
以在党的领导下低碳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为题要原创?
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低碳经济背景和概述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中国和谐社会概述
胡锦涛同志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还是从实践层面上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目前,中国社会在人与自然层面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时,人类理性从自然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理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类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无休止的欲望。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自己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把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变成了二元对立的两极。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无视自然的永恒的必然性权威,甚至常常自得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对于这种主体意识的短视,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述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警觉,人类由于加剧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些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因素的确实存在:①气候变暖。联合国的一份根据两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预言:地球气候在21世纪将上升1-3.6摄氏度,气温的这种细小变化,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和持久的热浪;②臭氧层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④酸雨蔓延,使农作物减产,林木枯萎,鱼类死亡;⑤森林锐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⑥土地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约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正受到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如今,黄河中下游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千克,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据1992年度的统计,我国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6%,但这个数据与世界水平31.3%仍相差甚远。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⑧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使大多数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城市污水未得到处理;⑨海洋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近海区氮和磷含量增加50%-200%,海水中营养物过量,导致沿海藻类迅速生长,形成赤潮;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面临的这十大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不断向自然界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我们开始寻求有效地经济发展途径,思考发展低碳经济对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3、低碳经济的作用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如何发展好低碳经济,构建好和谐社会
首先,在政策协调方面: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在居民生活方面。
一、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和教育。
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本着对人类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对未来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各级政府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广大的企业要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二、讲究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是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据计算,多耗1万度电,相当于多排放约10吨二氧化碳,多耗4吨标煤,多耗约4万升净水。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还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如:在建筑方面,推广采用太阳能光电、雨水利用、地源热泵系统等技术来打造绿色建筑。把空调的温度调高几度;将超市普遍采用的冰柜改为玻璃门冰柜,让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光线好的时候少开灯;使用节能灯;大规模采用太阳能路灯;近途上班不要开车,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提高“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的意识;少乘电梯多爬楼梯;提高对“限塑”意义的认识(意义不仅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讲究环保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一、低碳经济背景和概述
1、低碳经济的提出背景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CO2 )和二氧化硫( SO2 )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什么是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在一定意义上说,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延缓气候变暖,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1、中国和谐社会概述
胡锦涛同志曾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里,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还是从实践层面上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型形态,是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指人能动地适应自然规律,与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树立“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目前,中国社会在人与自然层面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当人类社会进入到近代时,人类理性从自然压迫和宗教神学的束缚下得到了巨大的解放。理性的高扬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类与自然抗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唤起了人类改善自己生存条件的无休止的欲望。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颠倒——人确立了自己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而自然则被降低为被认识、被改造甚至被征服和被掠夺的客体对象。把古代的人与自然的合一变成了二元对立的两极。人类只是片面地强调人是自然的主人,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自然不自然地将人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无视自然的永恒的必然性权威,甚至常常自得于对自然的征服和胜利。对于这种主体意识的短视,恩格斯早就提醒过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生产方式,都只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上述警告,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警觉,人类由于加剧激化人与自然的矛盾——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惩罚的程度不仅没有降低,反而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表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而更加严重了。目前,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正面临着十大环境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些人与自然相处不和谐因素的确实存在:①气候变暖。联合国的一份根据两千多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的报告预言:地球气候在21世纪将上升1-3.6摄氏度,气温的这种细小变化,将造成严重的干旱和持久的热浪;②臭氧层破坏,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③生物多样性减少,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从地球上消失;④酸雨蔓延,使农作物减产,林木枯萎,鱼类死亡;⑤森林锐减。据统计,全球平均每年有4000平方公里的森林消失;⑥土地荒漠化。荒漠化面积已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9%,约100个国家的10亿人口正受到日益严重的荒漠化威胁;如今,黄河中下游已经成为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立方米的黄河水中竟含有泥沙37千克,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水。由于泥沙淤积,黄河变成高高在上的"悬河",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近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据1992年度的统计,我国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3.6%,但这个数据与世界水平31.3%仍相差甚远。⑦大气污染日趋严重;⑧淡水污染严重,工业废水、生活废水使大多数江河湖泊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发展中国家95%以上的城市污水未得到处理;⑨海洋污染。人类活动造成近海区氮和磷含量增加50%-200%,海水中营养物过量,导致沿海藻类迅速生长,形成赤潮;⑩固体废弃物污染。全球面临的这十大问题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并不断向自然界的“征服者”们敲响警钟。也正是由于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我们开始寻求有效地经济发展途径,思考发展低碳经济对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3、低碳经济的作用
第一,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如何发展好低碳经济,构建好和谐社会
首先,在政策协调方面:
第一,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走低碳发展之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关键。因此,我国应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如可以在规划、项目批准、战略环评的技术导则中加入气候影响评价的相关规定,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应加强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索建立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效机制与政策措施,从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等方面推动低碳转型。借鉴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教训,制定气候变化国家规划,在条件相对成熟时创建碳市场,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制定财税激励政策,综合考虑能源、环境和碳排放的税种和税率,引导企业和社会行为,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为我国未来的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我国一些地方特别是有些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很高,应该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规范低碳经济的内涵、模式、发展方向和评价体系等。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与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其次,在居民生活方面。
一、加强低碳生活的宣传和教育。
开展全民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本着对人类乃至全世界人民福祉的大事,对未来的高度负责的态度,各级政府领导和科技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特别是广大的企业要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二、讲究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
节能减排是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据计算,多耗1万度电,相当于多排放约10吨二氧化碳,多耗4吨标煤,多耗约4万升净水。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还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如:在建筑方面,推广采用太阳能光电、雨水利用、地源热泵系统等技术来打造绿色建筑。把空调的温度调高几度;将超市普遍采用的冰柜改为玻璃门冰柜,让顾客购物时只需举手之劳;光线好的时候少开灯;使用节能灯;大规模采用太阳能路灯;近途上班不要开车,尽量采用公共交通工具;提高“节水也是节能”(即节约城市制水、供水的电能耗)的意识;少乘电梯多爬楼梯;提高对“限塑”意义的认识(意义不仅仅在于遏制白色污染,讲究环保意识,其实“限塑”的意义还在于节约塑料的来源——石油资源、减排二氧化碳。这是一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 什么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要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 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容包括有 和谐社会应该包括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和谐社会就是- 火力发电碳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别?2021-04-02
- 急求家庭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家庭用电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等于耗电度2021-04-02
- 节能减排,碳排放量2021-04-02
- 节能减碳和节能减排的区别是什么2021-04-02
- 节能减排的潜力有多少?算算碳排放2021-04-02
- 减少碳排放,节约能源首当其冲,为此我国大力推广节能灯以代替白炽灯,因为2021-04-01
- 以下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A.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2021-04-01
- 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方法是()A.限制工业生产中2021-04-01
- 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方法是()A.限制工业生产中2021-04-01
- 下列做法中,不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是A.合理使用燃料,减少二氧2021-04-01
- 在维持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方法是()A.限制工业生产中二2021-04-01
- 碳排放监视卫星的原理是什么?除了观测二氧化碳分布外还有什么其它意义202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