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放牧,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
来源:
时间:2022-07-03 10:01:09
热度:1
过度放牧,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作者:吴雅琼 苗润莲 李志男 黄勇 栏目:商·业·环·境 添加时间:2008-12-3 10:05:53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必须要走的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雅琼 苗润莲 李志男 黄勇 栏目:商·业·环·境 添加时间:2008-12-3 10:05:53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必须要走的发展之路。其内容包括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发展绿色消费、实施绿色GDP考核制度、扩大绿色信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七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统一的重要形式和新阶段,有力保障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11-0000-02
自1987年以来,国际团体已经将可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的化学品生产减少了95%;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条约,以及新形式的碳贸易及碳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加的陆地保护区,覆盖了全球大约12%的面积,有效改善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同时,各国提出许多重要的方法,对于控制沙漠化、废水污染、活生物器官贸易等问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的那样,有许多“顽疾”和难以处理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而且没有得到重视,如海洋中快速升起的氧“死区”、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等,以及应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机构或组织资源匮乏、管理无力等。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低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盲目发展导致的生态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步伐。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生态危机前提下,“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1],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文明倡导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2]。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3]。“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4]
3.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4.环境与发展的统一是生态文明最终目地。“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而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5],使生产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包括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发展绿色消费、实施绿色GDP的考核制度、扩大绿色信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近些年来,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环境摩擦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贸易出口严重的制约因素。2005-2006年,欧盟出台全球最严格的“双绿指令”—限制使用铅汞六种有害物质指令;关于报废电子设备的指令,影响我国2000多家企业、10大类20万个品种出口。这是我国传统产业经济与环境矛盾的现实表现,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状况。
以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绿色工业,会给人类带来和谐稳定,使人类享受到幸福安康,而毁林造田、过度地放牧和捕捞、随意地污染环境,只会给人类带来负价值。为了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清洁生产、绿色科技入手,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循环替代,为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证。
2.完善环境政策制度。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这些政策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并且逐步完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约束作用。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3.发展绿色消费。近10年来,绿色消费风靡全球。有人说,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吃、穿、用、住、行,均有大量的绿色消费品供应市场,进人居民消费领域。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也不断增加。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取得环保标志的产品不多,产品开发、营销和消费体系与制度不健全与完善等[6]。
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有限资源,使人们过上健康生活,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的概念。“发展生态消费,开拓生态消费品。这就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选好要开发的产业,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符合绿色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产品的发展,要向专业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推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优化旅游环境,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丰富人们的消费生活,提高消费质量。
4.实施绿色GDP的考核制度。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绿色GDP核算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7]。
“绿色GDP”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在社会中树立“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意识,深刻认识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绿色GDP不是GDP的补充与完善,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根本性革命,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更加文明和高级的新阶段。
5.扩大绿色信贷。2007年7月,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使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拒绝发放贷款。中国银监会发文向银行业机构公开了环保总局区域流域限批的名单,要求对污染严重的违法企业停止贷款;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等也计划与环保部门开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合作。在当前适度收紧银根的情况下,贷款向绿色产业倾斜,是绿色信贷的重要体现。
开征生态资源税、以及开征合理的生态环境税、噪音税,是实现绿色信贷的重要方式。这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长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仍然有艰苦的路途要走。如我国仅对7种矿产征收资源税,而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也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1972年美国率先征收二氧化硫税;瑞典等国还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石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进行征收;德国从1981年起开征水污染税;比利时于1993年开征固体废物税;荷兰、芬兰、英国先后开征垃圾税;美、德、日、荷等国开征噪音税。在金融信贷领域首先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
当前,我国针对生态环境补偿,展开了探索性的尝试:如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从而对土地资源实行了有效的管理与保护;通过制定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系等10大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通过制定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生态补偿;通过湿地资源保护行动,使全国各类湿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实施,使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但是,由于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理、依法进行,导致了补偿不到位,或者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如上下游地区财政得不到适宜补贴等不符合价值规律的现象。因此,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有比较大的进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同步、双赢”等重大决策有效推动了社会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民众。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态文化知识低,还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听说过“垃圾分类”、“白色污染”、环境污染中的“三废”、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人还不足半,因此,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势在必行。
通过公民的道德自律在人们心灵深处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改变以一种征服者的心态和姿态面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为着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现在,全国很多省份、地区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同时,开始从以上七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这不仅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高度统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与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洁.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9.1:8-1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陈淑芬,姚红,孙翠珍.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9-71
[6]宋林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3-9
[7]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2006.9:139-141
[8]李青.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21-22
作者:吴雅琼 苗润莲 李志男 黄勇 栏目:商·业·环·境 添加时间:2008-12-3 10:05:53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下,必须要走的发展之路。其内容包括建设绿色生态经济、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发展绿色消费、实施绿色GDP考核制度、扩大绿色信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七个方面,是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统一的重要形式和新阶段,有力保障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对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11-0000-02
自1987年以来,国际团体已经将可能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的化学品生产减少了95%;一系列温室气体减排条约,以及新形式的碳贸易及碳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加的陆地保护区,覆盖了全球大约12%的面积,有效改善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同时,各国提出许多重要的方法,对于控制沙漠化、废水污染、活生物器官贸易等问题,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的那样,有许多“顽疾”和难以处理的问题依然未能得到解决而且没有得到重视,如海洋中快速升起的氧“死区”、部分地区环境恶化、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等,以及应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机构或组织资源匮乏、管理无力等。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临的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代价过大”;低质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盲目发展导致的生态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继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步伐。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生态危机前提下,“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不仅彰显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1],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生态文明倡导价值观念的转变。生态文明以“人是自然的一员”为哲学依据,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力图在增值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生态文明要求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2]。以损害自然界的生物种群来满足人类无节制的需求,只能导致整个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枯竭,最终危害人类自身[3]。“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4]
3.保护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伦理道德的首要准则。生态文明的伦理道德是以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系统正常运转,保护自然生态的良好状态为准则。生态先于一切,告别传统的“物质主义”,这是生态文明条件下生态伦理道德的主题。
4.环境与发展的统一是生态文明最终目地。“生态文明要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性出发,以人类与生物圈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从而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经济新秩序”[5],使生产方式向着“生态化”的新形式发展,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发展的统一,实现社会、自然与人类的永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
生态文明的建设内容包括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发展绿色消费、实施绿色GDP的考核制度、扩大绿色信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几个方面的内容,而这些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1.发展绿色生态经济。近些年来,我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环境摩擦上升,环境问题已经成为贸易出口严重的制约因素。2005-2006年,欧盟出台全球最严格的“双绿指令”—限制使用铅汞六种有害物质指令;关于报废电子设备的指令,影响我国2000多家企业、10大类20万个品种出口。这是我国传统产业经济与环境矛盾的现实表现,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负面状况。
以生态现代化为目标导向的绿色工业,会给人类带来和谐稳定,使人类享受到幸福安康,而毁林造田、过度地放牧和捕捞、随意地污染环境,只会给人类带来负价值。为了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清洁生产、绿色科技入手,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将污染尽可能地在生产企业内进行处理,减少生产过程的污染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循环替代,为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和技术保证。
2.完善环境政策制度。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这些政策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并且逐步完善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约束作用。切实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
3.发展绿色消费。近10年来,绿色消费风靡全球。有人说,21世纪是绿色消费的世纪。在一些发达国家,无论吃、穿、用、住、行,均有大量的绿色消费品供应市场,进人居民消费领域。我国绿色消费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绿色产品的生产、消费也不断增加。但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产品开发的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取得环保标志的产品不多,产品开发、营销和消费体系与制度不健全与完善等[6]。
为了最大限度节约有限资源,使人们过上健康生活,最大程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必须提倡绿色消费的概念。“发展生态消费,开拓生态消费品。这就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其他生态产业,形成生态产业体系”,“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销售网络,发展绿色市场,更好地满足生态需要”。选好要开发的产业,建立“清洁生产”的完整体系,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产品的主要原料产地,符合绿色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产品的发展,要向专业化、系列化的方向发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推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优化旅游环境,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发展高层次的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丰富人们的消费生活,提高消费质量。
4.实施绿色GDP的考核制度。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与环境因素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它是在现有GDP的基础上计算出来的。绿色GDP核算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7]。
“绿色GDP”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在社会中树立“资源有价,环境有价”的意识,深刻认识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党政领导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由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真正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绿色GDP不是GDP的补充与完善,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根本性革命,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更加文明和高级的新阶段。
5.扩大绿色信贷。2007年7月,环保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联合发布了《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使一些商业银行通过查询征信系统,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拒绝发放贷款。中国银监会发文向银行业机构公开了环保总局区域流域限批的名单,要求对污染严重的违法企业停止贷款;一些外资银行如渣打银行等也计划与环保部门开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合作。在当前适度收紧银根的情况下,贷款向绿色产业倾斜,是绿色信贷的重要体现。
开征生态资源税、以及开征合理的生态环境税、噪音税,是实现绿色信贷的重要方式。这方面,我国已经开始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长效,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与发达国家、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仍然有艰苦的路途要走。如我国仅对7种矿产征收资源税,而俄罗斯、法国、瑞典等国将土地、森林、草原、滩涂、海洋和淡水等自然资源也列入资源税征收范围。1972年美国率先征收二氧化硫税;瑞典等国还开征二氧化碳税,对石油、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汽油和国内航空燃料进行征收;德国从1981年起开征水污染税;比利时于1993年开征固体废物税;荷兰、芬兰、英国先后开征垃圾税;美、德、日、荷等国开征噪音税。在金融信贷领域首先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
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实现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
当前,我国针对生态环境补偿,展开了探索性的尝试:如建立了耕地占用补偿制度,从而对土地资源实行了有效的管理与保护;通过制定森林资源保护的法规和林业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和长江流域防护林系等10大林业重点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通过制定草原法等法规,加强了草原资源的生态补偿;通过湿地资源保护行动,使全国各类湿地保护区的生态补偿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实施,使保护区建设规模与管理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大部分具有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但是,由于机制不完善,补偿不能完全依理、依法进行,导致了补偿不到位,或者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相脱节的问题。如上下游地区财政得不到适宜补贴等不符合价值规律的现象。因此,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的重要保障。
7.加强社会生态道德教育。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生态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倡导生态道德,已成为很多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有比较大的进展。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同步、双赢”等重大决策有效推动了社会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但是,我国的生态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民众。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态文化知识低,还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听说过“垃圾分类”、“白色污染”、环境污染中的“三废”、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的人还不足半,因此,培养公民的生态道德势在必行。
通过公民的道德自律在人们心灵深处构建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正确判断人与自然关系中是与非、善与恶的素养,让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成为全民的自觉行为,改变以一种征服者的心态和姿态面对自然的错误认识,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充分保障的前提下为着自身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现在,全国很多省份、地区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同时,开始从以上七个方面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这不仅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在实践中实现了环境与发展的高度统一,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研究与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张洁.浅析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9.1:8-10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高中华.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陈淑芬,姚红,孙翠珍.生态文明——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9-71
[6]宋林飞.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12: 3-9
[7]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2006.9:139-141
[8]李青.树立生态文明观,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凯里学院学报.2007.25.5:21-22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危害,目前地球遭到了怎样的破坏,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后果,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有哪些,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生态灾难的类型有哪些,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资料,治理沙尘暴的主要措施,温室效应带来的灾难和变化,环境污染现象有哪些,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上一篇:金融师是什么职业啊?介绍一下
- 马尔代夫环境与能源部部长如何回应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22-07-02
- 美国农业带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022-07-01
- 怎样减少温室气体2022-07-01
- 生态学上常用的估算土壤C、N量的单位Mg、Tg是多大?2022-06-29
- 以保护环境为题的英文演讲稿2022-06-29
-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2022-06-28
- 什么是生态系统碳汇能力2022-06-28
- 中国是世界第几大温室气体排放国?2022-06-25
- 2010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何2022-06-25
- 节能减排爱护环境的资料2022-06-25
- 求一篇关于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英语作文2022-06-25
- 人造纤维对环境有啥污染?20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