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候变化的博弈过程中,中国的原则立场是怎么样的
来源:
时间:2022-07-01 09:01:13
热度:1
在气候变化的博弈过程中,中国的原则立场是怎么样的?“全球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现在起要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
“全球变暖可能给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部门带来难以承受的、不可逆转的、持久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农业、水资源以及能源等方面,因此必须从现在起要把如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问题真正提上议事日程。”11月24日,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中国气象局联合召开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发言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及早研究、及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的趋势,减少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科学家对冰川、湖泊的考察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我国乌鲁木齐齐河源一号冰川,在1962年—1980年间退缩了80米,1980年到1992年间又退缩了60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根据1964年航测地形图计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时冰川面积减至40.9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专家估计,伴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我国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为显著可达52.2%.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显现。我国青海湖水位在过去500年曾有过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在1908年到1986年间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会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缩小。
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专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我国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秦大河说,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波动,据计算,到2050年,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多公里,
凡事都讲究个从娃娃抓起。社会责任感的树立、生态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小培养。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积极的环保志愿者,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推动社会应负有的责任,还是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的。这不仅仅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 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
升高的影响
(1)自然系统: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
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
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
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
(2)水文系统: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
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
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
(3)陆地生物系统: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
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
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
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
(4)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
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
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
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 pH值平均下
降了0. 1个单位。
1. 2 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可辨别
的影响
更多的证据表明,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发生的变化与
人为增暖相联系。尽管还无法完全把观测到的变化归因
于系统对人为增暖的响应,但观测到的和模式模拟的变化
相当一致,以及区域显著增暖与全球尺度相应影响的空间
一致性,都足以得出结论:过去30年的人为增暖,已经对
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
(1) 20世纪中期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很
可能是由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所致。
(2) 29 000多条观测资料显示,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
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89%与增暖有关。
(3)显著增暖区域与许多系统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
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一致,这种一致性很不可能是温度的自
然变率或这些系统的自然变率单独造成的。
(4)通过分离模式中的自然项(太阳活动和火山活
动)和人为项(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已有几项模式研究表
转自PDF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中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 多份研究报告呼吁关键在行动,注意你的衣食住行就可减半碳足迹
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发布的两份报告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实现“消除碳依赖”这一目标也许比想象的要容易:你只需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
这两份报告中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Kickthe Habit:TheUNGuideto Climate Neutrality),是以低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为《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and Mitigationinthe Tourism Sec-tor),是由同UNEP、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专家们共同编写的。
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报告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接踵而至的这几份报告,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一方面表明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努力减少碳足迹,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50年增长两倍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是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WWF(中国)的联合委托,由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报告分析了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总体开始出现的生态赤字,指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其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报告分析指出,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尽管生物承载力不断增加,中国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两倍多。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6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47个国家中列第69位,这个数字低于2.2全球公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但仍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事实上,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报告的结论显示,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能够产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动社会向着降低生态足迹的方向发展。而要彻底减少中国的生态赤字,需要考虑到现在所做出的很可能会有长期影响的决定。
报告还提出了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 ”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动(I)、减少潜在废弃物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
报告也指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本地区的总生态足迹在世界居于首位。
低碳生活方式:小举动带来大变化
生活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马上“消除碳依赖”——实际上,这并不难。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他在家里或在旅行中可以采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每人每天可以节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这样可以节省近1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
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时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
——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
——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
——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如何尽力减少航空旅游排放量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跨大西洋的飞行所造成的碳排放相当于驾驶汽车1年。
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长途公交车可能是市际旅行的很好选择,因为一些新的超高速铁路服务会造成可观的碳排放。同时,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效率。
《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业可能有助于过渡到低碳经济。
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建议:
——鼓励旅游经营者预订直航航线,而不是那些绕路或是中途需要经停的航线;
——鼓励航空公司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将载客率提高到80%,目前欧盟的平均载客率是65%;
——大幅增加公务舱旅客票价,以真正反映其占据的额外空间,这些空间可以被用来运送更多的旅客,从而使飞机更加环保;
——制定措施减少服役飞机的平均年龄。在瑞典,飞机的平均年龄刚刚超过10年,而在美国,1/3的飞机的平均年龄是25年。先进飞机可以减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达30%的废气排放量。
科学家对冰川、湖泊的考察更加清晰地揭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我国乌鲁木齐齐河源一号冰川,在1962年—1980年间退缩了80米,1980年到1992年间又退缩了60米。在乌鲁木齐河流域,根据1964年航测地形图计算到的冰川面积为48.2平方公里,1992年再次航测时冰川面积减至40.9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平方公里左右。专家估计,伴随着全球进一步增暖,我国山地冰川将继续后退萎缩,到2050年,我国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其中海洋性冰川减少最为显著可达52.2%.
湖泊作为降水和有效降水的历史和现代记录,能反映出气候变化的空间变化和区域特征。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湖泊水位下降和面积萎缩,已经在很大范围内显现。我国青海湖水位在过去500年曾有过较大的升降波动,但出现直线式下降趋势却是在近百年,特别是在1908年到1986年间下降了约11米,湖面缩小了676平方公里。
有关研究表明,在未来气候增暖而河川径流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平原湖泊由于水体蒸发加剧,入湖河流的来水量不可能增长,将会加快萎缩、含盐量增长,并逐渐转化为盐湖,对湖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利。高山、高原湖泊,会因冰川缩小融水减少而缩小。
我国海平面近5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上升的平均速率为每年2.6毫米,专家估计,到20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为1—16厘米,到2050年上升幅度为6—26厘米,预计21世纪末将达到30—70厘米。这将使我国许多海岸区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
秦大河说,气候变化将使未来农业生产面临三大突出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波动,据计算,到2050年,三熟制的北界将北移500多公里,
凡事都讲究个从娃娃抓起。社会责任感的树立、生态和环境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小培养。不能指望每个学生都成为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和积极的环保志愿者,但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对推动社会应负有的责任,还是需要学生们有所了解的。这不仅仅是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也是他们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 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
升高的影响
(1)自然系统: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
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
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
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
(2)水文系统: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
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
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
(3)陆地生物系统: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
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
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
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
(4)海洋和淡水生物系统: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
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
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
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 pH值平均下
降了0. 1个单位。
1. 2 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可辨别
的影响
更多的证据表明,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发生的变化与
人为增暖相联系。尽管还无法完全把观测到的变化归因
于系统对人为增暖的响应,但观测到的和模式模拟的变化
相当一致,以及区域显著增暖与全球尺度相应影响的空间
一致性,都足以得出结论:过去30年的人为增暖,已经对
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
(1) 20世纪中期以来大部分的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很
可能是由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所致。
(2) 29 000多条观测资料显示,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
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89%与增暖有关。
(3)显著增暖区域与许多系统发生显著变化的区域,
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一致,这种一致性很不可能是温度的自
然变率或这些系统的自然变率单独造成的。
(4)通过分离模式中的自然项(太阳活动和火山活
动)和人为项(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已有几项模式研究表
转自PDF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气候与人类社会有密切关系,许多国家很早就有关于气候现象的记载。中国春秋时代用圭表测日影以确定季节,秦汉时期就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完整记载。
气候变化对人类与自然系统有重要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年到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中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中国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中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
低碳生活其实并不难 多份研究报告呼吁关键在行动,注意你的衣食住行就可减半碳足迹
人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并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今年世界环境日发布的两份报告给出的答案出人意料——实现“消除碳依赖”这一目标也许比想象的要容易:你只需采用气候友好的生活方式,这不会对你的生活方式造成太大改变,更不用做出什么大的牺牲!
这两份报告中的一份名为《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Kickthe Habit:TheUNGuideto Climate Neutrality),是以低碳生活方式为目标的概略性指南;另一份名为《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and Mitigationinthe Tourism Sec-tor),是由同UNEP、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专家们共同编写的。
6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表明在中国推行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紧迫。报告指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持续增长了约两倍。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接踵而至的这几份报告,从不同角度呼应了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一方面表明如果人们能够改变传统的高排放生活方式,那么对于低碳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凸显,在全球变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努力减少碳足迹,以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中国人均生态足迹:50年增长两倍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是受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和WWF(中国)的联合委托,由全球生态足迹网络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完成的。
报告分析了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总体开始出现的生态赤字,指出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创新路径,以实现其长期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报告分析指出,作为一个国家,中国消耗了全球生物承载力的15%;尽管生物承载力不断增加,中国的需求仍是其自身生态系统可持续供应能力的两倍多。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6全球公顷,也就是说,平均每人需要1.6公顷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土地,来满足其生活方式的需要。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147个国家中列第69位,这个数字低于2.2全球公顷的全球平均生态足迹,但仍然反映出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事实上,中国消耗的资源已经超过了其自身生态系统所能提供资源的两倍以上。
报告的结论显示,中国如果希望减少生态赤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和优先解决见效慢的问题。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能够产生快速的、短期的收益,推动社会向着降低生态足迹的方向发展。而要彻底减少中国的生态赤字,需要考虑到现在所做出的很可能会有长期影响的决定。
报告还提出了减轻生态足迹的“CIRCLE ”方式:压缩城市发展(C)、个人行动(I)、减少潜在废弃物量(R)、碳减排战略(C)、土地管理(L)和提高能效(E)。
报告也指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亚太区的人均生态足迹相对较低。然而,庞大的人口数量使得本地区的总生态足迹在世界居于首位。
低碳生活方式:小举动带来大变化
生活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马上“消除碳依赖”——实际上,这并不难。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他在家里或在旅行中可以采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每人每天可以节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这样可以节省近1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
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提出,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时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
——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
——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将火车而不是汽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工具,仅仅8公里的路程,就可节省1.7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
——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如何尽力减少航空旅游排放量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跨大西洋的飞行所造成的碳排放相当于驾驶汽车1年。
对于经常飞行的人士——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短距离空中旅行与铁路相比较,每名旅客产生约3倍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作为一个行业整体,则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
长途公交车可能是市际旅行的很好选择,因为一些新的超高速铁路服务会造成可观的碳排放。同时,技术创新可以帮助提高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效率。
《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业可能有助于过渡到低碳经济。
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建议:
——鼓励旅游经营者预订直航航线,而不是那些绕路或是中途需要经停的航线;
——鼓励航空公司之间更加紧密的合作,将载客率提高到80%,目前欧盟的平均载客率是65%;
——大幅增加公务舱旅客票价,以真正反映其占据的额外空间,这些空间可以被用来运送更多的旅客,从而使飞机更加环保;
——制定措施减少服役飞机的平均年龄。在瑞典,飞机的平均年龄刚刚超过10年,而在美国,1/3的飞机的平均年龄是25年。先进飞机可以减少每名旅客每公里高达30%的废气排放量。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对可持续发展起着引领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对于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描述,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环境条约与协定,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工业源co2的主要去向是哪里,最早提出环境史这一术语的是,反映中国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世界上主要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常用的经济手段有,同学们可以到哪些组织进行非营利,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四个阶段,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上一篇:高一化学必修一课本105~106
- 怎样减少温室气体2022-07-01
-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2022-06-30
-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2022-06-28
- 疫情影响下,二氧化碳减少,全球变暖会缓解吗?2022-06-28
- 已知木炭燃烧成二氧化碳,能否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的氧气的含量?2022-06-28
- 硅酸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方程式2022-06-28
- 如何鉴别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2022-06-28
- 碳排放量是指的排放二氧化碳的重量吗2022-06-28
- 二氧化碳是优先跟偏铝酸根反应,还是优先跟一水合氨反应?2022-06-25
- 植树可以缓解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全球变暖吗?2022-06-25
- 过量、少量二氧化碳分别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2022-06-25
- 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化学方程式2022-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