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全球气温上升是否真实存在?

来源:
时间:2022-05-20 14:00:35
热度:1

全球气温上升是否真实存在??全球气候变化真实存在吗? 曹天元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8/28/655443_2.shtml 我觉得,想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光在网上看两派互相吵架是没

全球气候变化真实存在吗? 

曹天元 

http://www.dfdaily.com/html/1170/2011/8/28/655443_2.shtml 


我觉得,想要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问题,光在网上看两派互相吵架是没用的,那只会陷入更多的意气之争中。如果希望得到比较透彻的认识,我们还是应该回到最基本的起点,首先去了解一下科学界究竟是如何工作,如何提出一个基本气候模型,又是怎样得到一个具体推论的。此外,大家也必须弄清楚,在气候问题上,究竟有哪些结论属于基本可信,而哪些则不是。最后,我们更有必要把科学、经济和政治问题严格区分开来。因为如果总是将三者混杂在一起讨论的话,除了更多的阴谋论之外,不会得到任何结果。 

  目前,市场上关于气候变化的书很多,但真正从头介绍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的通俗著作却很少。从这个意义上讲,诺贝尔奖得主伯顿·里克特的《拨开迷雾》(Beyond Smoke and Mirrors)一书似乎可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里克特是斯坦福大学的物理教授,曾因发现ψ介子,与丁肇中一起获得了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之后,他的兴趣则转向能源与气候变化方面,并曾在多个相关国际委员会中任职。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科学理论,其次是经济计算,最后则是政治决策。里克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简洁的关于气候变化研究的综述,然后着重从能源分析的角度讨论了社会应当如何去应对这一问题。 

  和所有科学界的主流一样,里克特也认为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主要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关键在于,这一结论究竟是如何得出的?通过书中的描述,你会发现,这其实是科学家通过建立气候模型而得到的结果。比方说,为什么我们相信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导致了全球气温的上升?答案很简单,因为考虑了这一因素之后,建立起的气候模型才符合实际观测。而如果我们只考虑温度的自然变化,科学家就很难解释,为什么现在的气温会如此之高。 

  近一百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74℃。但是,如果我们忽略人为温室效应,而计算所有其他对气温可能造成影响的因素,比如太阳辐射、气溶胶、地表反照等等,计算结果解释不了为什么目前的气温会上升那么多,而且还在继续上升中。事实上,如果仅仅考虑自然变化,百年来的气温很可能应该略微下降才对。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构造了多个气候模型,所有的模型都给出了类似的结果。 

  但普通人很容易发出疑问:为什么气候模型就一定是对的?显然,由于科学对整个复杂的气候系统还没有全面认识,目前的气候模型肯定还有改进的余地,而各种不同模型给出的结果都会略有不同。然而,科学本来就是如此,它给出的结果从来不是“100%可信”的,只不过综合各种证据之后,其预测“很有可能”是对的而已,至于具体的可信程度,则随着证据的不断累积而逐渐增加,而这个过程正是科学的进步。

如果我们读一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报告,它的描述其实是这样的:人为温室气体“很可能”造成了近来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这里“很可能”的意思是指,在目前的证据下,我们对该结论的成立具备90%以上的信心。实际上,这一用词本身就显示了一种进步,因为在上一份报告中,IPCC的用词还只是“可能”(指66%以上的信心)。而随着各种证据的进一步增加,到了下一份报告中,我们或许会用到“极有可能”这样的词(指95%以上的信心),这显示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现在对气候问题已经有了更加精确的认识。   当然,非要钻牛角尖的话,任何理论“不成立”的可能性总是存在的,我们永远不可能保证说,某个预测“肯定正确”。科学家的尴尬就在这里,因为这种说法很容易被断章取义。如果有人一定要往死里追问:全球变暖到底“有没有可能”不成立?诚实的科学家只能回答:确实有某种可能。而那样一来,我们马上可以想见第二天的报纸头版标题:“科学家对全球变暖提出质疑!” 

  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如果一定要追究“可能性”的话,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可能”,而在于到底有“多大的可能”。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地球明天甚至“有可能”突然解体,然后随机组合成一头超级怪兽!但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几乎不值得拿出来讨论。同样,按照我们目前的知识,如果碳排放趋势持续下去,地球平均温度在未来绝对是“更有可能”继续上升,却“很不可能”保持不变。但人类当然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小概率的事件上,就算我明天确实“有可能”抽中一亿元的大奖,我也不会因此就冲出去借钱买下一幢豪宅,而把还贷的希望寄托在这笔虚无缥缈的奖金上。道理是一样的。 

  那么,气候变暖的可靠性究竟有多大呢?这还要参考科学界的主流意见。实际上,自从IPCC发布第四次报告以来,更多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该报告的主要结论。根据2010年的调查,在专攻气候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中,如今已有97%-98%的人支持IPCC的立场,几乎形成了一个压倒性的共识。当然,在任何科学领域,总有一些反对派存在,甚至有人声称气候变暖是科学界的一个“骗局”。对此,里克特警告说,最好不要去理睬他们,因为这些人永远也不可能被说服。在普通人看来,这似乎显得非常“霸道”(或许这就是为何科学家会输掉舆论的原因之一),但如果你在网络上经历过十年的争吵,然后再想一想,自己到底有没有改变过任何对手的观点,你或许会体会到一点科学家的无奈情绪。 

  当然,对那些没有太多预设立场的人来说,我的建议是,如果你在媒体上读到某些看似有理的“反驳”,不妨先去搜索一些有关气候变化的个人网站和博客。在那里,你几乎可以找到对任何常见“质疑”的详细回答(包括“气候门”事件、历史气候起伏、某阶段的变冷、各种不确定性问题等等)。就目前来说,私人网站和博客才是“支持者”和“否认者”争锋的主战场,这大概是因为科学家没时间总在电视上吵架的缘故吧。

最后,不管怎么样,大家至少可以确认一件事,那就是如今IPCC受到的关注程度与史上的任何一个机构相比都毫不逊色,它的每一步行动都暴露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之下。因此,如果未来几年IPCC没有爆出什么重大丑闻,其下一份报告的总体可信程度恐怕在整个科学史上也要算是名列前茅的了,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然而,承认气候变化是一回事,如何去应对又是另一回事。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70%来自于化石能源的燃烧,因此,要减少碳排放,我们的能源结构必定要经历重大的调整。作为能源方面的专家,里克特在这个问题上持比较实际的态度,他并不认为有任何一种单一的能源可以解决全部问题。现在有些环保分子总是片面地强调风能和太阳能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风能仅占全球主要能源供应的0.2%,太阳能更是仅占0.1%,而且这两种能源各自都有着重大的缺点,很难想象它们能在2050年,甚至2100年前完全取代传统化石能源。因此,里克特的意见是,要在不牺牲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碳减排,就必须加强对所有能源种类的利用,而不能盲目地去排斥任何一种。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退出舞台,但只要我们加强对碳捕获和储存技术的研发,让它们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这三种能源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完全可以继续利用。而对某些环保分子极力排斥的核电和水电,里克特也作了辩护,认为其潜在的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虽然他写本书时福岛事件尚未爆发)。 

  里克特把能源变革更多地当作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正如前述,我们必须把科学问题和经济问题区分开来,认同“全球变暖”是科学前提,但“怎样去阻止暖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考量。人们在行动之前,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要阻止全球暖化?”在我看来,这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要“环保”(实际上,为什么更暖和的地球就不环保呢?),而根本目的还是在于防止这一趋势在未来给我们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其中必然要进行损益分析,没有经济上的考量而空谈环保或者减排,那是没有意义的。借用里克特的说法,我们固然不要做“否认者”,但也不必滑向“超绿分子”的一边。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这从长远看显然非常必要,但其过程并不一定就越快越好。假如计算显示,投入大大超出了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这一投入就应该被重新考虑。 

  举例来说,詹姆斯·汉森是全球变暖论的领军人物之一,但他整天跑到火电厂前示威抗议,要求美国尽快关闭全国所有的煤电站,这个要求就很难说合理。有人曾算了一笔经济账,哪怕明天美国就把所有的煤电站关掉,换成最便宜的风电站(暂且不考虑实施的可行性),那么到了2100年,这也只能减少全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十个ppm,不考虑世界其他地方的减排,这点差距只能让全球气温少变暖0.08℃。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则是一点五万亿美元。但无论按照何种损益估计,一百年后这点微不足道的温差所造成的损失都不可能大过今天投入的一点五万亿,因此,马上关闭所有火电站其实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当然,有些问题很难从经济上量化,而且牵涉到更多的主观假设。斯特恩和诺德豪斯关于贴现率的估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贴现率是指社会财富随着时间增值的速率,类似于银

行的“利息”,比如说,今天的一万块肯定要比一百年后的一万块值钱。所以如果我今天投

入一万块去防止一百年后可能的一万块损失,

这就是非常不值得的。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

名经济学家都进行了损益估算,

以决定我们今天应该采取多大力度的行动进行减排。

斯特恩

采取了一个很小的贴现率(大约

0.1%

),并得出结论说,我们应该立刻全力投入资源,对

抗暖化。而诺德豪斯则采取了相对比较大的贴现率(大约

4%

),得到的结论就迥然不同。

他认为我们固然应该马上采取行动,但力度则完全不必那么大。


或许目前还无法客观地判断两人的估计究竟谁更准确,

但我想强调的是,

我们固然不要

否认全球变暖,

但也不必把它渲染成世界末日。

和任何自然灾害一样,

全球变暖造成的是可

估量的未来经济损失,

虽然数量可能非常巨大,

终究也不是无限的。

IPCC

未来的报告中,

它将会得到更为精确的估算,那时我们就可以更好、更经济地来规划对能源领域的改革。


最后,

当然还有政治上的问题,

就是各国之间如何来具体分配减排份额。

但本文不拟讨

论这个话题,里克特说得好,国际政治比起物理学,那可要难得多了。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全球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对南极的影响,南北极融化后的世界,全球气候变冷,海平面每年上升多少,地球气温变化图,全球气候变暖是骗局,北极气温升高,南北极冰川融化,北极冰川融化的后果,海是怎么形成的,全球气温变暖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