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古代佛教教导人们放弃七情六欲等欲望隐居山林,那么他们对国家的责任

来源:
时间:2022-04-24 10:01:55
热度:1

古代佛教教导人们放弃七情六欲等欲望隐居山林,那么他们对国家的责任?佛教对社会的责任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这样的一个论题,对于佛弟子而言,其实具有激励的作用。历来的佛教行者,会兴发起度众的心行,往往来自于对真理深刻的证悟,油然生起

佛教对社会的责任
  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
  

  这样的一个论题,对于佛弟子而言,其实具有激励的作用。历来的佛教行者,会兴发起度众的心行,往往来自于对真理深刻的证悟,油然生起与众生同体之感,“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要去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而一切关乎众生的社会行为,都是以此内证作为前导,才能有更为超越,更为洒脱,也更为坚定的作为。
  就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夜睹明星初成正觉的那一刹那,叹曰:“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便注定了佛弟子当生生世世以众生的慧命为念。佛弟子们一切度众利他的心行,都根植在这个石破天惊的证悟上,因为深切了知,众生与佛都具同等的生命本质﹕“含摄、映照、清净、无碍……”,是在与众生这同体无别的证悟里,佛陀发大誓愿,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于是有了往后49年间孜孜不倦的说法,而佛弟子的社会责任,是从佛陀成道的那一刻起,就沛然地展开了。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为偿多劫愿,浩荡赴前程。”当佛弟子从缘起的深观中体证空性,看到众生本是如梦如幻,但却执著实有,妄受生死,于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生起大悲,广度有情,而不疲厌,一切所作,皆能随作随扫,展现三轮体空的智慧。
  在佛世时代的声闻弟子们,就已然充分承接了佛陀那种与众生同体无别的胸怀,而坚定勇敢地展开弘法布教的愿行。世尊鼓励成就圣果的弟子们各个独行,弘化一方。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即深入到民风暴戾、打骂成习的乡邦,以他深厚的信心,无量的慈悲与智慧,终于调服了他们凶暴的民风。而目犍连尊者更是为法忘躯,在弘化的过程中,终至被外道砸成了肉酱。圣弟子们大无畏的精神,若非缘自于他们深刻的内证,与对众生光明的本质具足坚定的信心,实难至此。
  历来的祖师大德们,譬如玄奘三藏、太虚大师等,无惧艰险,为苦难世间,举大法幢、击大法鼓的种种示现,为后人最好的榜样。我们所学习的,也就是这种“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情怀。现在的社会,因物欲泛滥、人心迷失,这样的佛教情怀,正是现代佛子最急切的发心。从过去到现代,乃至未来,佛子的责任,都是建立在为众生与为正法的努力上。
  整个大乘经典的流布,更是将此精神发挥到了极处,而且,已经超越了单向度化利导的心行,在《普贤行愿品》里明白标举:“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而在六度万行中,更因众生的种种磨炼,才能真正圆满六波罗蜜。于是一个一心想成就道业的佛子,投入世间,贡献社会,也就成为必然的过程。
  为实践佛子的责任,依佛所教,无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依大乘经言,就是六度万行为纲领,三轮体空为方便,从布施、忍辱到无住生心,学习悲智双运的心行,在各种境界中,不断培养坚毅柔和的精神,历练出菩萨们自觉觉他的智慧,应当是佛弟子们深自的期许,如此才能为这社会作出的最清凉的贡献。
  《般若经》云:“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般若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菩萨行的展现,是落实在庄严国土与成熟众生的大用上。大乘的净土法门,诸佛菩萨们就树起榜样,为众生设计了教化土,像阿弥陀佛就是以他所内证的“清净平等庄严”的法身境界作为蓝本,而成就了一个“清净平等庄严”的外在世界。净土世界的成就,是同愿同行的佛菩萨共同努力的结果。心念越清净、愿行越广大,所成就的净土就越能容纳更多品类众生、寿量更长久。
  十方净土世界是我们人间净土的理想,佛弟子依着个人所偏重的悲智愿行,学习十方诸佛的本愿,在现实各类因缘的环境里,建立清净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像《观世音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何身得度,则现何身”,从国王、大臣、出家、在家、师长、学生、眷属、朋友,依各自的因缘,善尽职责,汇小流注大海,完成自觉觉他的大业。一个佛弟子,内心的清净光明,必须展现在外,菩萨度生的事业,才能真正恢弘地开展。
  身为一个在家居士,而且又是净土法门的奉行者,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城市、我的国家、甚至这个地球,都是我们可以成就净土的所在。四众弟子各有所长,专业的弘法师们,为净化众生的心性而奉献心力,而位居各行各业的居士们,以我们经过锤炼与净化的心行,更可以在不同的领域间,各自行持严土熟生的愿行。
  可喜近数十年来,佛法的确被巧妙地运用在各行各业之间,而以我身为一个企业经营者而言,更是受益于佛法的教导。每次所作的重大决策,绝不会陷在个人的利益得失中而作出褊狭的考虑,因为深知,这世间是个珠光交错的大因缘网,在我这一颗珠子里,总是能看到无尽的珠子也含摄在这里。从这无尽的大网中,我知道自己的微小,可是从这一颗人人本具的摩尼宝珠来看,自性功德的含摄力与映照力,却又无远弗届,今日的我与我的事业,都是由广大的因缘所成,于是感恩心常存,所做的一切,自然从此出发。
  当此世间每一个人都需要营生,却又因为处心积虑、患得患失而热恼不堪时,就在当下我所经营的事业中,就能运用佛法的智慧,示现出一种少忧少恼的经营心态。善财童子所参访的善知识,大部分都是在他们的专业中,培养广大的悲心与出世的智慧。“深观因缘”可以令各个领域的佛弟子,都成为一个睿智而慈悲的人。在当前这个变动快速信息爆炸的时代,佛弟子更当在“缘起性空”的实相观照中,稳住自己的心行,而让这样的见地能遍及各个阶层。具足这法界无尽缘起的正见,世间绝不至于轻启战端,一个生命,绝不可能粗暴无知地伤害另一个生命。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阿难在楞严会上发下的大愿,在家弟子们居家营生之处,便是我们奉献身心的所在。在这珠光相照生命同体的大因缘网中,每一个人都尽力让自己这一颗珠子发光发亮,法界无尽缘起的实相,自然会令此光明延展无尽,知因知缘的佛弟子们,善自珍重,净土不在他方,当下可期!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存天理灭人欲的例子,儒与道,发明本心是什么意思,佛学思想精髓,佛家思想的核心,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佛家思想,中国的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