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海南省博物馆的场馆特色

来源:
时间:2022-04-19 22:00:40
热度:1

海南省博物馆的场馆特色?海南是纯粹的移民岛,海南各民族人民在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及海外迁入并繁衍发展起来。汉至清代,海南岛曾经有几次大规模移民的历史时期。留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海南博馆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及海南历史的

海南是纯粹的移民岛,海南各民族人民在不同时期从祖国大陆及海外迁入并繁衍发展起来。汉至清代,海南岛曾经有几次大规模移民的历史时期。留下了具有海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海南博馆对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出及海南历史的发展都做了具体与详尽的展出。 海南省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民俗活动、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还有定期举行的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如歌圩、庙会、传统节日庆典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有传承性、民众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在本馆中所展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艺等。
  
 
 
1、传统表演艺术
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比如:儋州调声、崖州民歌、黎族民歌等)、民间舞蹈(比如:黎族打柴舞、苗族招龙舞、文昌盅盘舞等)、戏曲传统(比如:临高人偶、琼剧等)。
  
  
2、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1)军坡节
军坡节是海南人民纪念洗夫人的传统节日。冼夫人是南北朝至隋初岭南俚族女首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至二十六日,在“冼夫人庙”的所在地举行“装军”活动,仿当年冼夫人率军出征的壮观仪式。久而成俗,成为海南民间的传统节日。节日活动还有舞龙、舞狮、舞鹿,跳盅盘舞、八音器乐演奏,古代兵器武术表演等项目。
(2)黎族文身
目前,黎族文身妇女现存一千人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著名人类学家吴泽霖曾说过:“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世界上还不知道有哪一个民族这样保存了三千多年,至今还能找到它的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
黎族三月三节
黎族三月三节,是爱情的节日。对歌、饮酒、跳舞、彼此表达爱慕之情……
三月三节主要民俗活动有:黎族打柴舞、苗族招龙舞、黎族民歌等。
3、传统手工技艺
(1)黎族原始制陶
按照黎族的风俗,制陶业以妇女为主,这门手艺只传女不传男。独具特色的物物交换原始贸易方式:以物换物,即一般以陶器交换稻谷或鱼干。以该陶器容量平满为度进行交易。黎族钻木取火
黎族钻木取火技术是古代原始的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黎族钻木取火工具由两部分组成,一个为钻火板,一个为钻竿或弓木。取火时,板固定,棒或弓运动,由机械能转为热能,其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空气中的碳、氢或炭氢化合物燃烧。黎族的钻木取火技艺,是种“活态的”文化。传递着古老文化的许多信息和密码,对史前史、考古学区域类型和民族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黎族骨簪
白沙等黎族地区保留着较为古老的骨雕工艺。黎族骨簪制作有洗刷去油脂、截料、修整成型、磨制、钻孔雕刻、装饰着色等六道工艺。如今,北方狩猎民族的制骨工艺已经基本消失,海南岛的骨雕工艺在全国来说弥足珍贵,黎族骨雕制品中人形骨簪、骑灵兽纹骨簪、骨梳主要用作妇女头饰品。其图案内涵丰富,工艺精巧,是研究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3)黎族传统纺染织绣
黎族传统纺织技艺包括麻纺织、木棉纺织和草棉纺织、染色技术、刺绣工艺等丰富的内容,是人类纺织史的“活化石”,至今还是活态文化。
在清代黎族图像资料中有诸多反映。比如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琼州海黎图·纺织》。现藏于广州中山的图书馆《边蛮风俗杂抄·琼黎一览图·纺织》。 以上资料引自 海南先民自各个时期移民而并未繁衍发展,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海岛移民文化。汉代开始,随着中央封建统治不断加强,或有将士挥师南下。开疆拓土;或有逐客万里披荒,开启文明;更有海南名士巍然崛起,彪炳古今,创造了瑰丽奇特的海南人文历史。近代以来,海南得风气之先,浓郁的海洋气息和异域风情弥漫在海南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琼崖革命23年红旗不倒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激励海南人民奋斗的动力。在本馆中所展示海南历史陈列主要有下面几方面。
1、海口骑楼
海南是中国著名的侨乡。侨居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的海南乡侨有200多万。数百年来,他们拓殖海外,历尽艰辛,创下了辉煌的业绩,对居住国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爱乡爱国,一往情深,为祖国的繁荣和家乡的进步、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上世纪初,海南岛上海域来风劲吹,华侨在南洋取得的经济成功直接反映在海口老城中西合璧的建筑景观。海口的骑楼老街是上个世纪初海南人下南洋经商的产物,已有80多年历史。几乎每一扇门的后面,都隐含着或多或少的南洋故事,凝聚着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19世纪40年代,海口第一栋骑楼在原四牌楼街(现博爱北街)落成。民国十三年(1924年),海口酝酿从琼山县分出,设立海口市政厅。拆掉明代初年修建的海口所城,将5~6米宽的石板路扩建城能够行驶汽车的街道,大兴土木,扩大城市。在此前后,南洋华侨于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得胜沙路等地兴建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八百多栋,沿街商铺林立,成为民国时期海南岛上最繁华的、最具南洋风情的建筑街区。
海口骑楼外部立面檐口均为带孔洞的女儿墙,俗称“风洞墙”,造型主要是欧洲巴洛克式,多为横向三段对称式,组成一条条波浪般起伏的天际线;底楼为开敞的柱廊,以适应海南热带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外墙体上细雕的花纹,如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和腊梅等,体现了我国传统的雕刻艺术。当时由于商业发达,过往商轮频繁停靠在海口码头。此后的三十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 “广德堂”、“王昌行”、“永生号”、“精华公司”,著名的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这一带的骑楼里。
2、近代海南
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6年6月,中国共产党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海口市竹林村邱宅(今海口市龙华区竹林里131号)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有王文明、罗文淹、冯平、许侠夫、周逸、何德裕、李爱春、黄昌炜、陈三华、陈垂斌、罗汉等人,代表党员240多人;广东区委特派员杨善集出席会议进行指导。会议由王文明主持,杨善集传达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和广东区委的指示。
3、白沙起义
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海南岛,琼崖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抵抗无力,节节败退,逃入五指山区,对黎、苗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为了求生存、争自由,黎族大总管、白沙县红毛乡乡长王国兴挺身而出,决定1943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十七日)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起义总指挥部,推举王国兴为起义总指挥,王玉锦负责军事协调。
  
4、琼州府府城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琼州州治由旧州迁此,元代为琼州路安抚司、乾宁军民安抚使司。明洪武三年(1370年),升琼州为府,置府治于此,统辖整个海南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建置历史。
城址经宋代始建、明代改建、扩建,特别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琼北大地震,大部分城墙和建筑物倒塌,之后重建。
府城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5、海瑞
海瑞(1514~1578),自号刚峰,琼山朱桔里人。明嘉靖举人,由南平教谕历任淳安、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均徭,明察秋毫断疑案。任云南户部司主事时,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等,被逮入狱。任应天巡抚时,推行“一条鞭法”、令官吏退田,被革职闲居16年,71岁时再被启用,力惩贪污,病逝于任上。海瑞为官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代表人物。
6、落笔洞遗址
落笔洞遗址位于三亚市东北荔枝沟镇落笔村东的一处天然洞穴。洞的中央,原有两根钟乳垂吊,形如巨笔悬空,落笔洞遗址因此得名。
1992年和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落笔洞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察和两次清理发掘,共清理遗存面积70平方米,发掘出8枚人牙化石,上百件石制品、骨角制品标本,以及几百件动物化石和7万余件贝蚌壳,还有大量用火遗迹。这一发现在省内外引起很大的轰动。这8枚珍贵的牙齿化石,成为海南岛最早居民的实物见证。上百件大型的石质工具,用简单的锤击法加工,器类组合较为简单,磨制石器方面仅见少量的穿孔石器,表明落笔洞人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时期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经C14年代测定,距今约1万年。 以上资料均出自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简介,海南省博物馆官网,海口市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观后感,海南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网站,海南南海博物馆观后感,参观海南省博物馆有感,参观海南省博物馆心得体会,三亚圣旨博物馆,南海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