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土壤碳密度及储量

来源:
时间:2022-04-16 09:00:36
热度:1

土壤碳密度及储量?一、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及储量特征根据式(6-1)~(6-4),鲁东地区表层(0~20cm深)、中上层(0~100cm深)和全层(0~160cm深)土壤碳密度和储量见表6-2。表6-2 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与碳含量表从表6-2

一、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及储量特征

根据式(6-1)~(6-4),鲁东地区表层(0~20cm深)、中上层(0~100cm深)和全层(0~160cm深)土壤碳密度和储量见表6-2。

表6-2 不同深度土壤碳密度与碳含量表

从表6-2可以看出,土壤中TOC,TIC,TC储量和密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土壤层位的SIC密度分别为0.23kg/m2,1.62kg/m2,2.78kg/m2;SOC密度分别为2.12kg/m2,7.30kg/m2,9.63kg/m2。同全国典型地区SOC密度(表层3.19kg/m2、中上层11.64kg/m2、全层15.34kg/m2)相比,本区各层SOC密度均处于偏低水平。研究区陆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0.64%,而中层SOC储量(399.47mt)却仅占全国中层储量(185.7 Pg)的0.22%,说明研究区土壤还有很大的固碳潜力。

从土壤层次来看,表层 SOC储量占全层 SOC储量的 22.05%,这个比例与吉林(23.74%)、四川(17.01%)、湖南(21.84)、河北(21.30%)等多数省份相当,但与西藏(57%)、内蒙古(35.56%)等表层SOC含量丰富的地区相比偏低;中上层SOC储量占全层的75.80%,SOC主要集中在1m深度内,1m以下SOC储量有限;而表层SIC储量仅占全层的8.28%,中上层SIC储量占全层58.25%,这说明SIC主要分布在中层或深层土壤中,而表层土壤储量有限。

图6-1为SOC,SIC储量在不同土壤层次中占土壤TC储量的比例,表层SOC储量占到TC储量的90.21%,但随土壤深度的增加,SOC所占比例逐渐减小,SIC所占比例逐渐增大。这反映了不同深度土壤层TOC受地质背景(母岩、地形地貌等)的影响程度不同,接受外界输入的有机质量也有很大差别。

图6-1 TOC,TIC储量占TC储量的比例随深度的变化图

二、不同统计单元的土壤碳密度及储量

土壤中有机碳是直接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耦合的,它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环境变化,且表层土壤有机碳与农业种植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故以下将重点对土壤有机碳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密度及储量进行研究。

(一)不同土壤类型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SOC密度和储量见表6-3。由表6-3 可见,不同土壤类型间SOC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表层SOC密度较高的土壤类型有褐土(2.45kg/m2)、砂礓黑土(2.57kg/m2)、石质土(2.53kg/m2)、水稻土(2.90kg/m2),是山东省表层SOC密度(2.22kg/m2)的 1.10~1.31倍。石质土、褐土是主要的森林土壤,林木(草)凋落物和动物残体富足,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水稻土和砂礓黑土是优质农业土壤,在生产中需合理使用,使有机质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棕壤作为本区主要的土壤资源和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经长期耕种后有机质含量已明显下降,其表层SOC密度(2.04kg/m2)在各土壤类型中偏低,且低于全区表层SOC平均密度(2.12kg/m2)。表层SOC密度较低的土壤类型主要为滨海盐土(1.70kg/m2)、风沙土(0.91kg/m2),风沙土由于其物质组成和成土历史等原因,生物活动相对少,抑制了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是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滨海盐土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盐化或碱化对作物生长造成影响,需进行盐渍化治理。

表6-3 不同土壤类型TOC密度及储量表

从表层SOC储量来看,全区总储量为116.19mt,其中储量最丰富的为粗骨土(26.71mt)和棕壤(39.99mt),二者累计占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潮土(16.70mt)和褐土(12.33mt)储量也较丰富。潮土的SOC密度偏低,但由于分布面积广,约占全区面积的2/5,故储量丰富;褐土的SOC密度仅次于水稻土、砂礓黑土和石质土居第4位,分布面积也较为广泛,SOC储量也较高。值得重视的是水稻土,其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0.49%,而表层SOC储量却占全区的0.67%,碳效应明显,与水稻土相类似的还有砂礓黑土、褐土、石质土,也具有较好的固碳效应。

由图6-2可见,不同土壤类型的中上层、全层SOC密度大小顺序基本一致,但与表层土壤的排序规律不尽相同,如砂礓黑土表层SOC密度>褐土,而在中上层和全层中褐土SOC密度>砂礓黑土;不同层次的各类型土壤的SOC密度存在明显差别,其中表层水稻土SOC密度是滨海盐土的1.71倍,中上层石质土SOC密度是潮土的1.29倍,全层褐土SOC密度是潮土的1.21倍。

(二)不同地貌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由表 6-4 可见,不同地貌景观下,表层SOC密度以岛屿(3.26kg/m2)和中山(3.19kg/m2)最高,其次是山前倾斜平原(2.46kg/m2)低山(2.38kg/m2)和山间平原(2.26kg/m2),它们均高于全区表层SOC 平均值(2.12kg/m2),往下为丘陵(2.00kg/m2)、微倾斜低平原(1.85kg/m2)。就储量来看,山间平原面积占全区面积的35.60%,表层SOC储量最大,与丘陵一起,二者储量共有87.03mt,占到表层SOC总储量的71.46%;其次是中山和微倾斜低平原,SOC储量比例分别为7.21%,10.29%。SOC储量的这种分布特征同各地貌类型的分布面积比例基本一致。

图6-2 不同土壤类型及层位的SOC密度图

表6-4 不同地貌类型表层(0~20cm深)SOC密度和储量表

地貌类型SOC密度主要与土地利用方式有关。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山前倾斜平原则以园地或草地为主,山区雨量充沛,林被覆盖率高,植物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有机碳最终释放固定在山区土壤中;园地经长期熟化,土壤有机质高,同样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相比而言,微倾斜低平原区和丘陵区是主要的农业耕作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农作物收割、秸秆焚烧均会使碳从土壤中流失;丘陵区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导致碳的流失也最为严重。此外与成土母质也关系密切,较高 SOC密度分布区成土母质多为片麻岩类和花岗岩类风化物,如中低山区和局部丘陵区;而在风积物、河流冲积物和海相沉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碳密度则较低,如微倾斜低平原。

(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

土地利用变化是陆地生物圈碳循环最主要驱动力之一,即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变化将受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由表 6-5 可见,在耕地利用类型中,灌溉水田是表层 SOC密度最高的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值为 3.40kg/m2,是旱地(2.06kg/m2)的1.65倍,且高于全国水田(3.21kg/m2)和旱田(2.84kg/m2)SOC 密度,水浇地(2.27kg/m2)SOC密度接近全省表层SOC密度(2.22kg/m2),旱地最低,为2.06kg/m2;其他用地类型表层SOC密度按林地(2.26kg/m2)、草地(2.22kg/m2)、园地(2.16kg/m2)依次降低,且均>全区表层SOC密度;而居民及工矿用地(1.94kg/m2)SOC密度偏低,未利用地(沙地和盐碱地)最低,仅为 1.27kg/m2。由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介质为土壤样品,水域类型统计数据可理解为河渠、湖泊、水库坑塘等周边土壤的TOC密度,而非水域本身,由表6-5 可知,该用地类型的SOC密度偏低,仅为 1.63kg/m2。由以上可见,植树造林扩大林地、草地和绿化地面积及旱地在现有条件下转为园地,可以起到土壤碳汇作用,保护灌溉水田不被破坏,同时也是保护土壤碳库。

表6-5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表

从储量来看,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一半以上,表层SOC储量最高,其次为水浇地,二者储量累计 92.51mt,占表层SOC总储量的 79.62%,成为本区表层 SOC的主要储库;尽管灌溉水田的SOC密度最高,但由于分布面积小,其储量仅占山东省的0.74%。

三、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

由研究区表层SOC密度空间分布图(图6-3)可知,昌邑市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带盐碱地和沙地占优势,土壤类型为滨海盐土和新积土,SOC密度最低,<0.73kg/m2;胶莱盆地以水浇地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砂礓黑土,SOC密度整体处于中等或偏高水平,在1.70~3.73kg/m2之间,鲁东中低山区,包括崂山、牙山、伟德山、沂山等,土地利用以林地和园地为主,SOC密度较高,>3.73kg/m2;其他地区土地利用以旱地为主,SOC密度整体处于偏低水平,在0.73~1.70kg/m2之间。

图6-3 表层(0~20cm)SOC密度空间分布图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国际制土壤质地分级标准,土壤粒级划分标准,土壤颗粒分级标准,土壤粒径分类标准,土壤容重一般是多少,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中国土壤分类标准,田间持水量与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含盐量单位,土壤砂砾含量,土壤孔隙度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