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炼化上升渠道
来源:
时间:2022-04-14 14:00:48
热度:1
镇海炼化上升渠道?从镇海炼化看中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近10年来,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阶段,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等石油资源国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逐渐加强,美国通过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实施“能源独立”,进而推动“制造业回归”战略,国际竞
从镇海炼化看中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近10年来,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阶段,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等石油资源国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逐渐加强,美国通过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实施“能源独立”,进而推动“制造业回归”战略,国际竞争格局不断重构和演化。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禀赋的特点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随着现代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技术和装备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产业发展遭遇不小挑战。炼油、乙烯、芳烃作为我国石化产业的主体,对资源依赖性强,占用环境容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其一体化布局、整体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简称镇海炼化)为例,总结了国际先进炼化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对标我国行业发展实际,指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出路。
一、镇海炼化的先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镇海炼化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储运条件,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达到了世界炼化企业的一流水平,现已成为我国石化行业的标杆。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石化产品市场低迷、企业效益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镇海炼化近年来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13年,该企业实现利润71.3亿元,占中国石化炼化板块利润总额的95%。2014年,在乙烯装置大检修45天,同时面临国际油价自6月中下旬快速震荡下跌而消化高油价的形势,镇海炼化仍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中国石化其他炼化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不到其2/3。究其原因,主要是镇海炼化在生产规模、炼化一体化水平、经营管理和节能环保方面均已步入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行列。
从生产规模看,镇海炼化目前具备年加工原油2300万吨、年产乙烯100万吨、年产芳烃100万吨的规模。国际权威机构评估结果显示,其炼油、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绩效均列全球第一群组,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镇海炼化扩建工程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届时其炼油能力将扩大至3800万吨/年,年产乙烯240万吨、芳烃200万吨,单个企业炼油规模将进入世界前五名,整体炼化一体化规模达到世界级水平,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均将显著增强。
从炼化一体看,2010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后,镇海炼化真正做到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显著提高了炼油和化工生产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炼化一体化率(化工轻油占原油加工量的比率)已由6%提高到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仅通过炼化一体化优化,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对石脑油的依赖度从87%降至45%以下,每年增效约10亿元;实施蒸汽、电、水和氢气等资源优化,每年节约成本超过5.5亿元。
从经营管理看,镇海炼化不断强化内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且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8%,居同期乙烯工程领先水平,大幅节省了建设投资,同时实现首次开车49个月连续满负荷生产;二是差异化产品策略,突出了乙烯装置副产品丙烯、碳四、碳五等优势,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充分借鉴国际“分子管理”理念,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
从节能环保看,镇海炼化实现了每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水耗仅分别为44.64千克标油和0.3吨,居世界领先水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远低于我国最严格的标准,已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水平,真正创建了安全无异味工厂。
在近三年国际油价跌宕震荡、石化产品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镇海炼化走出了一条规模效益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路子,对我国炼化企业乃至石化产业未来发展均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正是基于炼化一体化发展理念,镇海炼化在百万吨乙烯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方面表现卓越,“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获“菲迪克2014年度工程项目优秀奖”。
二、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镇海炼化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在坚持基地化布局、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狠炼内功,实现精细化管理,积累了成功经验,不仅成为我国炼油工业乃至石化产业发展史上的旗帜和标杆,也为我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路径,更为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指明了发展方向。
1.布局规模化、基地化,解决“多、小、散、乱”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炼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利用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2014年,全国已建成28个千万吨级炼油、1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其中,西部地区建成3个千万吨级炼油、2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炼油、乙烯能力分别达到3050万吨/年、200万吨/年,分别占全国总能力的4.1%和11.1%。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化集聚区初具规模,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能力分别占11.1%、13.4%、8.5%,小计33.0%;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能力分别占25.8%、22.3%、11.1%,小计59.2%。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家,除藏黔滇晋渝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建有炼油厂,平均规模为308万吨。相比之下,全球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742万吨。世界石化大国多以集聚发展模式发展石化工业,例如美国44%的炼油能力、95%的乙烯能力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85%的炼油和89%的乙烯能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规模普遍在4000万吨级以上。从欧洲看,荷兰鹿特丹基地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乙烯能力300万吨/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石化基地炼油能力3700万吨/年、乙烯能力250万吨/年。从亚洲地区看,韩国蔚山炼油能力4200万吨/年、乙烯能力340万吨/年、对二甲苯(PX)能力1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则分别达到6300万吨/年、387万吨/年、87万吨/年。
虽然我国乙烯行业大型基地布局相对集中,例如上海形成200万吨级乙烯基地,且杭州湾地区炼油总规模达到5000万吨、乙烯总规模达到300万吨,大连形成3000万吨级炼油规模,但与国际先进石化产业发展格局相比,我国炼化行业整体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均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炼油行业集约度较低,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明显偏低,呈现“多、小、散、乱”格局。国家制定并推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扭转我国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基础、地域和环境容量、安全防护纵深、港口集疏运条件等因素,集聚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今后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七大基地。七大基地全部投射沿海重点开发地区,瞄准现有三大石化集聚区,同时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三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区域经济活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是石化下游产品消费中心,也是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关键交汇区域。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两大基地位于泛珠三角地区,面向港澳台,区位独特,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承载腹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是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集中辐射区域。
从现有基地综合条件来看,预计2020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宁波、上海两大基地可望率先达到4000万吨级炼油、200万~300万吨级乙烯和芳烃的规模;珠三角地区惠州基地通过加快发展,也有望形成同类规模。与此同时,上海高桥石化将向上海漕泾基地迁移,南京金陵石化将向连云港转移,而大连地区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应逐步向长兴岛基地集聚。与长兴岛同处环渤海地区的曹妃甸,将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石化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舟山新区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交汇点,利用海岛及航运等优势条件,将作为宁波基地拓展区,重点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聚焦发展以化纤原料为特色的石化基地。预计2025年左右环杭州湾地区炼油规模将达到1亿吨以上,乙烯及芳烃规模均达到600万吨以上,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石化产业集群。
随着《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顺利实施,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7.9亿吨/年,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分别为3350万吨/年、3065万吨/年;2025年炼油、乙烯、芳烃生产加工能力分别为8.5亿吨/年、5000万吨/年和4000万吨/年。届时,七大基地炼油、乙烯、芳烃产能将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40%、50%和60%,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石化产业由大到强,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推进炼化一体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炼油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采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联合布局,原油加工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同时,按照炼化一体化模式发展,可在供水、供热、供电、节能、环保及安全等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面实现共享,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提高节能减排效果15%左右。发展炼化一体化可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是国内外石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提出的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要求,推动了我国炼化一体化发展进程。全国相继建成投产了福建炼化、新疆独山子石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四川石化等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联合布局为标志的紧密型一体化企业,加上通过老厂改造扩建,陆续形成了以上海、扬子、茂名、燕山、齐鲁、吉林、抚顺、大庆、武汉石化等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为代表的一批一体化企业。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形成23套炼化一体化(包括炼油、乙烯、芳烃)联合装置,其中14家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9家企业实现了炼油、乙烯、芳烃联合生产,全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约为10%,整体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制约了整体石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削弱了我国石化产业资源利用总体水平。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规模化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大部分炼油企业及50%以上炼油能力不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甚至近十年先后建成的大连石化(产能为2050万吨/年)、青岛炼化(产能为1000万吨/年)、广西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中化泉州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等千万吨炼油企业,也未配置化工能力。由于炼化一体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炼油、乙烯能耗分别为每吨63千克、641千克标油,分别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严重削弱了石化产业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二是影响了乙烯、芳烃产能扩大和有效供给。除成品油、合成纤维基本实现自给外,目前我国主要化工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对二甲苯、乙烯当量自给率仅不足5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约为30%。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石化产品需求依然增长较快,若不能提高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增加了物流成本。东北、西北地区由于国产原油资源较为集中,两个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的29.0%,也是两个调出成品油最多的地区,每年合计调出成品油近5000万吨,增加物流成本100亿元以上。辽宁省炼油能力为778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2014年原油加工量为6327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3707万吨、1292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15万吨。山东省2014年加工原油(含燃料油)7754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4500万吨和2100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00万吨。正是区域炼化一体化水平较低,油品产销不平衡,致使我国成品油主要流向长期呈现“北油南运、西油东送、东北向西南推进”的局面。
结合《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实施,未来我国炼化一体化应成为石化行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首要任务。应明确规定新建石化项目必须进行炼化一体化配置,严格控制燃料型炼油项目,鼓励现有燃料型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化企业转型,油品质量改扩建项目也应统筹规划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炼油装置产出的重石脑油、轻石脑油和芳烃资源,力求“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适当加快乙烯、芳烃发展速度。力争2020年全国炼化一体化率提高到15%,2025达到20%以上。
鉴于国产原油资源增产有限,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进口原油资源,单纯依靠炼油装置所产化工轻油作为原料发展乙烯、芳烃能力,将难以满足我国乙烯、芳烃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资源来源稳定可靠的前提下,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条件许可的地区,可统筹规划、适当布点发展以轻烃、凝析油、甲醇为原料制烯烃等乙烯项目;根据自主研发技术成熟程度,适度规划发展甲醇制芳烃项目,作为我国乙烯、芳烃发展新型途径和有益补充,实现原料多元化。
3.压缩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我国炼油行业已经显现产能过剩,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计,201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7.5%,其中部分地方炼油企业受原料供应和二次加工装置匹配能力限制,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33%,而发达国家通常为85%左右。若扣除加工沥青、燃料油等地方小炼厂,全国综合原油加工能力为5.92亿吨/年,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5%。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惠州炼化等炼油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若按照综合配套能力计算,开工负荷约90%。因此,客观来看,我国炼油行业整体呈现表观产能过剩,或者说炼油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是低效落后产能明显偏大。我国炼油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在现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中,低于500万吨/年的低效落后产能达2.02亿吨,占总能力的27.2%,炼油企业达184家。在500万吨/年能力以下、200万吨/年能力以上企业中,中央企业占了28家,多数是并购控股地方炼油企业。低于200万吨的落后产能达1.02亿吨/年,占总能力的13.8%。其中中央企业27家,产能为2567万吨/年;地方企业124家,产能为7610万吨/年。主要原因是地方炼厂受利益驱动无序过快扩张,造成长期以来国家淘汰低效落后炼油能力的目标难以落实。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炼油轻质油收率平均为78%,大型炼油企业达82%以上;综合商品率分别为94.9%、93.7%。地方炼油企业轻质油收率在55%以下,综合商品率为81%左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油综合能耗平均值分别为57.20千克标油/吨、64.02千克标油/吨,地方炼油企业则高达90千克标油/吨。我国中小型炼厂几乎都是燃料型企业,难以实现炼化一体化。
三是油品质量和安全环保压力大。地方炼油企业总体实力弱,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0%~90%。加上原油供应短缺、开工率不足、亏损严重,难以适应国家质量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的要求。由于二次加工装置不配套,地方炼油企业非法勾兑车用汽油,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加快油品质量升级要求,我国炼油企业急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先推进满足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措施,汽油升级重点是催化汽油深度脱硫和增产高辛烷值组分,柴油升级重点是深度加氢脱硫和改质。同时,我国炼油行业应加紧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为适应2020年前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Ⅵ标准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要求主动做好升级技术储备,提前谋划技术改造措施。
从成品油需求看,以201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2.87亿吨为基数,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及限行措施、天然气及电力替代等因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2020年全国成品油需求量约为3.75亿吨。按成品油产率60%、开工率80%计算,预计2020年需加工原油6.25亿吨,需相应配套加工能力7.81亿吨。
考虑未来成品油市场需求,结合国家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炼油行业500万吨/年以下低效产能、特别是200万吨/年以下落后产能势必面临淘汰或转产,实施高水平优质产能替代升级任务十分艰巨。要狠下决心,有计划、有步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这一目标。
4.有效稳定原油对外依存度
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面对的客观事实。长期以来,业界在计算原油对外依存度时,往往仅统计原油净进口量,由此计算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58.9%,2014年达到59.6%。实际上,现有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缺陷。从维护产业整体安全的角度,除成品油外,乙烯、对二甲苯等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也必须立足国内供给为主。因此,从战略和全局看,应将重要基础原料的进口加以折算一并考虑,计算出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这样更贴近客观实际。按此口径,如果将对二甲苯考虑在内(目前进口乙烯主要来自非原油原料,可不予折算),2013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为60.1%。
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稳定石化产业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是认真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炼化一体化水平提高到15%,乙烯、对二甲苯自给率分别达到50%和80%;二是落实各种节能和能源替代政策措施,有效降低成品油消费增速;三是积极推行原料多元化,实现部分石油替代。如果以上几项措施均能落实到位,那么到2020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稳定在66%左右是可能的。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作者:杨上明)
近10年来,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深刻调整阶段,以沙特为代表的中东等石油资源国产业发展明显加快、优势逐渐加强,美国通过大规模开发页岩气实施“能源独立”,进而推动“制造业回归”战略,国际竞争格局不断重构和演化。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禀赋的特点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随着现代煤化工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等技术和装备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产业发展遭遇不小挑战。炼油、乙烯、芳烃作为我国石化产业的主体,对资源依赖性强,占用环境容量大,物料互为供需,装置相互关联,其一体化布局、整体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简称镇海炼化)为例,总结了国际先进炼化企业的发展模式,并对标我国行业发展实际,指出问题并寻求解决出路。
一、镇海炼化的先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发展,镇海炼化充分发挥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突出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储运条件,由小到大,由大到强,达到了世界炼化企业的一流水平,现已成为我国石化行业的标杆。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全球石化产品市场低迷、企业效益整体下滑的大环境下,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的炼化一体化企业,镇海炼化近年来经济效益连年增长。2013年,该企业实现利润71.3亿元,占中国石化炼化板块利润总额的95%。2014年,在乙烯装置大检修45天,同时面临国际油价自6月中下旬快速震荡下跌而消化高油价的形势,镇海炼化仍实现利润总额34亿元,中国石化其他炼化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不到其2/3。究其原因,主要是镇海炼化在生产规模、炼化一体化水平、经营管理和节能环保方面均已步入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的行列。
从生产规模看,镇海炼化目前具备年加工原油2300万吨、年产乙烯100万吨、年产芳烃100万吨的规模。国际权威机构评估结果显示,其炼油、石脑油裂解乙烯装置绩效均列全球第一群组,竞争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镇海炼化扩建工程将于2020年左右实施,届时其炼油能力将扩大至3800万吨/年,年产乙烯240万吨、芳烃200万吨,单个企业炼油规模将进入世界前五名,整体炼化一体化规模达到世界级水平,国际竞争能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均将显著增强。
从炼化一体看,2010年乙烯装置建成投产后,镇海炼化真正做到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显著提高了炼油和化工生产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油资源的综合利用。炼化一体化率(化工轻油占原油加工量的比率)已由6%提高到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当。仅通过炼化一体化优化,乙烯等基础化工原料对石脑油的依赖度从87%降至45%以下,每年增效约10亿元;实施蒸汽、电、水和氢气等资源优化,每年节约成本超过5.5亿元。
从经营管理看,镇海炼化不断强化内功,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水平。一是技术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高,且乙烯装备国产化率达到78%,居同期乙烯工程领先水平,大幅节省了建设投资,同时实现首次开车49个月连续满负荷生产;二是差异化产品策略,突出了乙烯装置副产品丙烯、碳四、碳五等优势,延伸产品链,提高附加值;三是充分借鉴国际“分子管理”理念,实现了整体效益最大化。
从节能环保看,镇海炼化实现了每吨原油加工综合能耗、水耗仅分别为44.64千克标油和0.3吨,居世界领先水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排放指标远低于我国最严格的标准,已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企业的水平,真正创建了安全无异味工厂。
在近三年国际油价跌宕震荡、石化产品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镇海炼化走出了一条规模效益好、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环境友好、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强的路子,对我国炼化企业乃至石化产业未来发展均具有典型借鉴意义。正是基于炼化一体化发展理念,镇海炼化在百万吨乙烯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方面表现卓越,“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公司100万吨/年乙烯工程”获“菲迪克2014年度工程项目优秀奖”。
二、我国炼油工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镇海炼化作为我国培育发展的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在坚持基地化布局、一体化发展的同时,狠炼内功,实现精细化管理,积累了成功经验,不仅成为我国炼油工业乃至石化产业发展史上的旗帜和标杆,也为我国炼化企业转型升级探索出了一条路径,更为我国石化产业由大到强指明了发展方向。
1.布局规模化、基地化,解决“多、小、散、乱”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炼化产业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利用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2014年,全国已建成28个千万吨级炼油、1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其中,西部地区建成3个千万吨级炼油、2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炼油、乙烯能力分别达到3050万吨/年、200万吨/年,分别占全国总能力的4.1%和11.1%。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石化集聚区初具规模,千万吨级炼油基地能力分别占11.1%、13.4%、8.5%,小计33.0%;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能力分别占25.8%、22.3%、11.1%,小计59.2%。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共有炼油企业240家,除藏黔滇晋渝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建有炼油厂,平均规模为308万吨。相比之下,全球炼油企业平均规模为742万吨。世界石化大国多以集聚发展模式发展石化工业,例如美国44%的炼油能力、95%的乙烯能力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85%的炼油和89%的乙烯能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全球大型石化基地炼油规模普遍在4000万吨级以上。从欧洲看,荷兰鹿特丹基地炼油能力5000万吨/年、乙烯能力300万吨/年;比利时安特卫普石化基地炼油能力3700万吨/年、乙烯能力250万吨/年。从亚洲地区看,韩国蔚山炼油能力4200万吨/年、乙烯能力340万吨/年、对二甲苯(PX)能力1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则分别达到6300万吨/年、387万吨/年、87万吨/年。
虽然我国乙烯行业大型基地布局相对集中,例如上海形成200万吨级乙烯基地,且杭州湾地区炼油总规模达到5000万吨、乙烯总规模达到300万吨,大连形成3000万吨级炼油规模,但与国际先进石化产业发展格局相比,我国炼化行业整体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均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炼油行业集约度较低,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规模明显偏低,呈现“多、小、散、乱”格局。国家制定并推行《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彻底扭转我国重大石化项目布局分散的局面,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产业基础、地域和环境容量、安全防护纵深、港口集疏运条件等因素,集聚建设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七大世界级石化基地。今后新建大型炼化项目,原则上优先布局在七大基地。七大基地全部投射沿海重点开发地区,瞄准现有三大石化集聚区,同时立足于海上能源资源进口的重要通道。上海漕泾、浙江宁波、江苏连云港三大基地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区域经济活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是石化下游产品消费中心,也是当前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关键交汇区域。广东惠州、福建古雷两大基地位于泛珠三角地区,面向港澳台,区位独特,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承载腹地。大连长兴岛、河北曹妃甸两大基地位于环渤海地区,是国家实施京津冀协同战略的集中辐射区域。
从现有基地综合条件来看,预计2020年左右,长三角地区宁波、上海两大基地可望率先达到4000万吨级炼油、200万~300万吨级乙烯和芳烃的规模;珠三角地区惠州基地通过加快发展,也有望形成同类规模。与此同时,上海高桥石化将向上海漕泾基地迁移,南京金陵石化将向连云港转移,而大连地区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应逐步向长兴岛基地集聚。与长兴岛同处环渤海地区的曹妃甸,将积极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石化产业集聚发展。
此外,舟山新区立足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交汇点,利用海岛及航运等优势条件,将作为宁波基地拓展区,重点应对国际市场竞争,以民营资本为主体,聚焦发展以化纤原料为特色的石化基地。预计2025年左右环杭州湾地区炼油规模将达到1亿吨以上,乙烯及芳烃规模均达到600万吨以上,成为独树一帜的世界石化产业集群。
随着《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的顺利实施,预计2020年我国炼油综合加工能力为7.9亿吨/年,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分别为3350万吨/年、3065万吨/年;2025年炼油、乙烯、芳烃生产加工能力分别为8.5亿吨/年、5000万吨/年和4000万吨/年。届时,七大基地炼油、乙烯、芳烃产能将分别占全国总产能的40%、50%和60%,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石化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化、基地化布局,增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推动石化产业由大到强,从根本上推进产业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推进炼化一体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炼油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采取炼油、乙烯、芳烃一体化联合布局,原油加工产品附加值可提高25%。同时,按照炼化一体化模式发展,可在供水、供热、供电、节能、环保及安全等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方面实现共享,节省建设投资10%以上,提高节能减排效果15%左右。发展炼化一体化可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最大化,是国内外石化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石化产业“十三五”期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产业政策明确提出的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园区化发展要求,推动了我国炼化一体化发展进程。全国相继建成投产了福建炼化、新疆独山子石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四川石化等以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基地联合布局为标志的紧密型一体化企业,加上通过老厂改造扩建,陆续形成了以上海、扬子、茂名、燕山、齐鲁、吉林、抚顺、大庆、武汉石化等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为代表的一批一体化企业。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形成23套炼化一体化(包括炼油、乙烯、芳烃)联合装置,其中14家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一体化企业,9家企业实现了炼油、乙烯、芳烃联合生产,全国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约为10%,整体水平仍然明显偏低,制约了整体石化产业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削弱了我国石化产业资源利用总体水平。受炼油行业布局分散和规模化水平较低的制约,我国大部分炼油企业及50%以上炼油能力不具备一体化发展条件。甚至近十年先后建成的大连石化(产能为2050万吨/年)、青岛炼化(产能为1000万吨/年)、广西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中化泉州石化(产能为1200万吨/年)等千万吨炼油企业,也未配置化工能力。由于炼化一体化率较低,目前我国炼油、乙烯能耗分别为每吨63千克、641千克标油,分别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0%、5%,严重削弱了石化产业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二是影响了乙烯、芳烃产能扩大和有效供给。除成品油、合成纤维基本实现自给外,目前我国主要化工产品供应严重不足,对二甲苯、乙烯当量自给率仅不足50%,高端石化产品自给率约为30%。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石化产品需求依然增长较快,若不能提高石化产业炼化一体化率,乙烯、芳烃等化工产品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三是区域油品产销不平衡增加了物流成本。东北、西北地区由于国产原油资源较为集中,两个地区炼油能力占全国的29.0%,也是两个调出成品油最多的地区,每年合计调出成品油近5000万吨,增加物流成本100亿元以上。辽宁省炼油能力为7780万吨,位居全国第二,2014年原油加工量为6327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3707万吨、1292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15万吨。山东省2014年加工原油(含燃料油)7754万吨,成品油产量、消费量分别为4500万吨和2100万吨,调出成品油约2400万吨。正是区域炼化一体化水平较低,油品产销不平衡,致使我国成品油主要流向长期呈现“北油南运、西油东送、东北向西南推进”的局面。
结合《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实施,未来我国炼化一体化应成为石化行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的首要任务。应明确规定新建石化项目必须进行炼化一体化配置,严格控制燃料型炼油项目,鼓励现有燃料型炼厂向燃料-化工型炼化企业转型,油品质量改扩建项目也应统筹规划乙烯、芳烃生产能力。充分利用炼油装置产出的重石脑油、轻石脑油和芳烃资源,力求“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适当加快乙烯、芳烃发展速度。力争2020年全国炼化一体化率提高到15%,2025达到20%以上。
鉴于国产原油资源增产有限,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60%,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进口原油资源,单纯依靠炼油装置所产化工轻油作为原料发展乙烯、芳烃能力,将难以满足我国乙烯、芳烃下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在资源来源稳定可靠的前提下,特别是在资源环境条件许可的地区,可统筹规划、适当布点发展以轻烃、凝析油、甲醇为原料制烯烃等乙烯项目;根据自主研发技术成熟程度,适度规划发展甲醇制芳烃项目,作为我国乙烯、芳烃发展新型途径和有益补充,实现原料多元化。
3.压缩低效落后产能,加快油品质量升级
我国炼油行业已经显现产能过剩,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计,2014年产能利用率仅为67.5%,其中部分地方炼油企业受原料供应和二次加工装置匹配能力限制,平均产能利用率只有33%,而发达国家通常为85%左右。若扣除加工沥青、燃料油等地方小炼厂,全国综合原油加工能力为5.92亿吨/年,炼油行业产能利用率约为85%。其中,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中国海油惠州炼化等炼油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5%;若按照综合配套能力计算,开工负荷约90%。因此,客观来看,我国炼油行业整体呈现表观产能过剩,或者说炼油产能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需加以重视。
一是低效落后产能明显偏大。我国炼油行业存在的关键问题是,在现有一次原油加工能力中,低于500万吨/年的低效落后产能达2.02亿吨,占总能力的27.2%,炼油企业达184家。在500万吨/年能力以下、200万吨/年能力以上企业中,中央企业占了28家,多数是并购控股地方炼油企业。低于200万吨的落后产能达1.02亿吨/年,占总能力的13.8%。其中中央企业27家,产能为2567万吨/年;地方企业124家,产能为7610万吨/年。主要原因是地方炼厂受利益驱动无序过快扩张,造成长期以来国家淘汰低效落后炼油能力的目标难以落实。
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炼油轻质油收率平均为78%,大型炼油企业达82%以上;综合商品率分别为94.9%、93.7%。地方炼油企业轻质油收率在55%以下,综合商品率为81%左右。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的炼油综合能耗平均值分别为57.20千克标油/吨、64.02千克标油/吨,地方炼油企业则高达90千克标油/吨。我国中小型炼厂几乎都是燃料型企业,难以实现炼化一体化。
三是油品质量和安全环保压力大。地方炼油企业总体实力弱,部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0%~90%。加上原油供应短缺、开工率不足、亏损严重,难以适应国家质量升级、节能减排、安全环保的要求。由于二次加工装置不配套,地方炼油企业非法勾兑车用汽油,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加快油品质量升级要求,我国炼油企业急需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先推进满足国Ⅴ标准的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措施,汽油升级重点是催化汽油深度脱硫和增产高辛烷值组分,柴油升级重点是深度加氢脱硫和改质。同时,我国炼油行业应加紧开展技术研发攻关,为适应2020年前全国范围内实施国Ⅵ标准车用汽柴油质量升级要求主动做好升级技术储备,提前谋划技术改造措施。
从成品油需求看,以2013年我国成品油消费量2.87亿吨为基数,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汽车保有量及限行措施、天然气及电力替代等因素,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预测,2020年全国成品油需求量约为3.75亿吨。按成品油产率60%、开工率80%计算,预计2020年需加工原油6.25亿吨,需相应配套加工能力7.81亿吨。
考虑未来成品油市场需求,结合国家全面实施节能减排的要求,我国炼油行业500万吨/年以下低效产能、特别是200万吨/年以下落后产能势必面临淘汰或转产,实施高水平优质产能替代升级任务十分艰巨。要狠下决心,有计划、有步骤,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这一目标。
4.有效稳定原油对外依存度
原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是我国石化产业发展面对的客观事实。长期以来,业界在计算原油对外依存度时,往往仅统计原油净进口量,由此计算201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上升至58.9%,2014年达到59.6%。实际上,现有统计口径存在一定缺陷。从维护产业整体安全的角度,除成品油外,乙烯、对二甲苯等重要基础化工原料也必须立足国内供给为主。因此,从战略和全局看,应将重要基础原料的进口加以折算一并考虑,计算出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这样更贴近客观实际。按此口径,如果将对二甲苯考虑在内(目前进口乙烯主要来自非原油原料,可不予折算),2013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为60.1%。
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稳定石化产业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一是认真实施《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炼化一体化水平提高到15%,乙烯、对二甲苯自给率分别达到50%和80%;二是落实各种节能和能源替代政策措施,有效降低成品油消费增速;三是积极推行原料多元化,实现部分石油替代。如果以上几项措施均能落实到位,那么到2020年我国原油综合对外依存度稳定在66%左右是可能的。
(来源:国际石油经济 作者:杨上明)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镇海炼化地址,宁波镇海炼化,镇海炼化,镇海炼化官网,宁波镇海炼化官网,镇海炼化公司,宁波镇海炼化公司,宁波中金石化,镇海石化,宁波大榭石化,镇海炼化论坛,镇海石化工程- “十三五”节能减排的措施有哪些2022-04-14
- “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主题活动方案2022-04-13
- 十一五节能减排的目标2022-04-10
- 节能减排的好处?2022-04-10
- 如何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如何将煤转化为清洁的能源并从煤中提取宝贵2022-04-09
- 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申报材料2022-04-08
- 中石化下属中韩石化烟气脱硫脱硝项目现在排放标准是多少?2022-04-07
- 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政策有哪些2022-04-05
- 中国石化碳资产管理技术交流会在哪个石化召开?2022-04-04
- 节能减排的好处?2022-04-04
- “四轮驱动”推进中石化绿色低碳发展指的是什么?2022-04-04
- 节能减排判断题2022-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