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黑龙江地理地貌?

来源:
时间:2022-04-09 13:00:57
热度:1

黑龙江地理地貌??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介于东经121°11一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南北相距1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的东北部,是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它介于东经121°11'一135°05',北纬43°26'-53°33'之间。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南北相距1120公里,跨10个纬度,两个热量带;东西相距930公里,跨14个经度,三个湿润区。土地总面积约47.3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9%,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四川,居第六位。它的版图,形似一只昂首高翔的天鹅,加之黑龙江省三江地区和乌裕尔河等地是天鹅度夏地,故天鹅被定为省鸟,天鹅的形象也被广泛用作富饶美丽黑龙江省的象征。

黑龙江省由本省最大河流黑龙江得名。黑龙江古称黑水,满语称“萨哈连乌拉”。“萨哈连”是“黑”的意思,“乌拉”是“江”的意思。清建国初期定名为黑龙江。

黑龙江省的东端在抚远以东、乌苏里江注入黑龙江的汇流处(东经135°05'),西端至兴安岭北部的大林河源头以西(东经121°11′),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北纬53°33′),南至东宁县的南端(北纬43°25′)。东西长930公里,跨14个经度,时差约54分;南北相距约1120公里,跨10个纬度。黑龙江省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苏联相望,与苏联的水、陆边界长达3045公里,是中国东北从陆路沟通东北亚和东欧,特别是俄罗斯的窗口和阵地,也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向独联体及欧洲大陆的连接带和重要通道。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

黑龙江省的地形,大致是西北部,北部和东南部高,东北部、西南部低。西北部为北东 --南西走向的大兴安岭山地;北部为北西--南东走向的小兴安岭山地;东部为北东-- 南西走向的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兴安山地与东部山地的山前为台地。东北部为三江平原(包括兴凯湖平原),西部是松嫩平原。松嫩平原循着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一线相通(黑龙江省山地海拔高度大多在300-1000米),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8%;台地(海拔高度200-350米)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4%;平原(海拔高度50-200米)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28%。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

黑龙江地区的现代地形,是在长期地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地构造运动对一个地区的地质历史演化、构造格局和地貌形态起主导作用。

在元古代时期,黑龙江地区为海洋环境,沉积了海相碎屑岩、化学岩和火山喷发岩。但在元古代末期,由于部分地壳回返和相应的造山运动,使现在的老爷岭、松辽平原、三江平原和乌云地区(含嘉荫)形成了古陆地(地质构造上称为东北地块)。原先的海洋沉积物,在地下经长期高温高压形成了今天所见的变质岩,包括结晶片岩、大理岩、石英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等,总厚达1700-4500米。这些变质岩可成为元古时代地质历史的见证。

古生代时期,黑龙江地区除有上述陆地外,大部分地区还是处于海洋环境,在这些地区沉积了海相地层,其中含有许多海洋生物的化石。例如密山县金银库等地的早古生代寒武系地层中,有浅变质的泥质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火山岩等,含有海生动物腕足类化石。小兴安岭西北部的南坡出露有奥陶纪和志留纪海洋沉积形成的石灰岩、大理岩、砂板岩等化石。在木兰、通河、海林、汤原等县也有志留纪的岩层分布,产珊瑚、腕足类、三叶虫及苔藓虫等海生动物化石。在伊春、尚志等地出露的泥盆系地层中产腕足类、珊瑚类、头足类、瓣腮类等化石。上述情况说明黑龙江地区古生代时期地壳变动频繁,海洋时浅时深,在长期的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构造运动的迭加和沉积物的再覆盖,当时海陆变迁的面目已变得不那么清晰了。

古生代后期,黑龙江地区的大地构造已基本确定。全地区除那丹哈达岭外,大部上升为陆地,海水退出,大兴安岭、东部山地的地貌轮廓已基本形成。此后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局部凹陷、断裂及火山活动,因而形成了中生代和第三纪的许多地堑型大盆地和部分玄武岩台地。中生代的侏罗纪时期,黑龙江地区气候炎热,植物在大盆地中生长十分繁茂,加之盆地地壳缓慢沉降,大量植物生长、积累和埋藏,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地质条件下,形成了鸡西、鹤岗、双鸭山等大煤田。在中生代后期的白垩纪,黑龙江地区有许多大的湖泊,如松嫩平原上的大湖--古松辽湖,以及嘉荫一带今黑龙江两岸古代的大湖。由于湖泊中大量生物体的积聚和变化,为今日大庆等地的石油储藏打下了物质基础。本世纪在嘉荫县黑龙江畔的龙骨山曾多次发现恐龙化石,除装架成多具大型鸭嘴龙骨架外,同时发现的有栉龙类、霸王龙类、似鸟龙类、龟鳖类、鱼类及叶肢介、介形虫等无脊椎动物化石和多种被子植物化石,反映了晚白垩世时期黑龙江地区处于温暖、潮湿、湖泊众多、动植物十分繁茂的自然环境。白垩纪时期的古松辽湖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厚达6000余米的含油碎屑岩,形成今日松辽平原的基本轮廓。

在古生代末到中生代时期,黑龙江地区大部已是陆地。但在那丹哈达岭地区,即虎林、宝清、饶河和龙爪沟一带,仍被海水占据,沉积了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龙爪沟群。在燕山运动末期,这一带回返为陆地,从此黑龙江地区全境均上升为陆地。

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使大兴安岭隆起再次活化和台升,松嫩平原继续下沉,形成了第三纪地层。第三纪末地壳又沿老的断裂活动,山区上升、平原区下降,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因而第四纪平原区沉积物厚而地势平坦,山区则沉积物少而地形起伏。

第四纪以来,山区继续上升,平原继续下降。平原在下降过程中有间歇性的上升,形成了山前台地及阶地。中更新世初期,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松辽分水岭与小兴安岭隆起。松辽分水岭切断了松花江水系与辽河水系的联系,使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分开;小兴安岭切断了结雅河、布列雅河同嫩江的联系,使松嫩平原成为一个独立的盆地。同时,黑龙江汇合松花江向东北流,从而使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区的主要水系形成,地貌形态也基本定型。

黑龙江地区在晚更新世地层中曾出土大量披毛犀、猛犸象等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它们属于耐寒的草食兽类,其绝对年代经碳-14测定为1-4万年不等,反映出黑龙江地区当时大部为寒冷的干草原环境,也说明在更新世黑龙江地区有过冷暖交替的变化。

黑龙江省年平均气压为970-1000百帕。受地形影响,山区气压较低,平原、河流沿岸气压较高。三江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中、下游沿岸地带多在1000百帕以上,松嫩平原次之,大兴安岭北部不足970百帕。一年内冬季气压较高,夏季气压偏低。

全新世以来,平原区普遍处于下降阶段,因而形成广泛的河漫滩和大片的沼泽地。河道多变,河曲发育,出现众多的牛轭湖,形成了一些没有明显河身的河流;山区河流进入平原时,形成一些无尾河。这些都是平原大面积下降的结果。黑龙江省地区今日复杂的地形,就是上述地质历史演化,内营力(如地壳升降、褶皱断裂等作用)和外营力(融冻、风化、风雨流水侵蚀等)长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黑龙江地形,黑龙江省地形图,黑龙江省地形图高清版,黑龙江省山脉地形图,黑龙江地理位置,黑龙江地形图,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图,黑龙江省河流分布图,黑龙江流向,大兴安岭地形图,大兴安岭地理意义,黑龙江流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