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和湖泊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河流和湖泊
来源:
时间:2022-04-07 13:00:36
热度:1
河流和湖泊会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人类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河流和湖泊?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等一句话,水的富营养化是含磷洗衣粉大量使用含磷钾氮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水体营养元素过剩,使水藻疯长,最后导致水体中氧不足,鱼虾缺氧
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等等
一句话,水的富营养化是含磷洗衣粉大量使用
含磷钾氮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水体营养元素过剩,使水藻疯长,最后导致水体中氧不足,鱼虾缺氧死亡!
1 我国水体造成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洗衣粉年产量在2 0 0 万吨左右,以平均1 5 %磷酸盐含量计算,每年约有3 0 万吨含磷化合物排放到地面水中,而1 克的磷就可使藻类生长1 0 0 克。据权威部门调查:因含磷过多,我国湖泊目前几乎都处于富养化状态。我国五大淡湖之一的巢湖由于含量超标3 .4 倍,致使水藻长满全湖,每到夏天腥臭味熏人;中外游客游览胜地滇池由于无节制排放磷,湖水超过国家5 类地区地面水水质标准,再也无法饮用;“赤湖”发生在近海,因磷使红色浮游生物繁殖而引发的海水变色现象,仅1 9 9 2 年在我国就发生了5 0 起。
在1990年、1994年和1995年,由于太湖底泥中的氨、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曾发生严重污染事件:无锡梅园水厂一带的水质变劣产生恶臭,水厂停工、市民无水饮用,造成的损失多达数十亿元。昔日碧波荡漾的太湖水已变得浑浊发黑、腥臭难闻,让人无法与记忆中所描绘的太湖美景联系到一起。
而在河网密布的广东潮汕地区,近年来竟发生了“守着江水买水喝”的“奇闻”;潮汕地区第二大河——枫江下游,由于赖以饮用的江水水质剧降到了“不适饮用”的地步,两岸十几万揭阳市和潮州的群众每年不得不花费二三千万元购买饮用水,而这一切都是上游潮州市每年直接排放的3000多万吨含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造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洗衣粉生产企业上百家,年产销量近2 0 0 万吨,而申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的无磷洗衣粉生产的仅5 家,其产量不到总量的5 %。就是这5 家,在生产无磷洗衣粉的同时,还生产着含磷洗涤用品。
2.水体富营养化
污垢的衣服在洗衣粉的魔力下变得清洁干净。但是合成洗衣粉中的增净剂磷酸盐是造成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
所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造成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水体中的溶解性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和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富营养化现象通常发生在湖泊、河口、海湾等水流缓慢,营养物质容易积累的封闭或半封闭性水域。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会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各种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则叫“水华”。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曾出现过多起“水华”及“赤潮”事件,如北美洲的伊利湖富营养化严重,面临“死亡”的危机;日本的濑户内海因频繁发生“赤潮”,给渔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调查,全国因受污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已占全部湖泊的63.6%,其中污染严重的有太湖、滇池、巢湖等;天津附近的渤海湾也曾出现过多起“赤潮”。
富营养化污染的根源在于含磷和含氮废水的大量排放,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如食品、化肥生产工业等)以及农田排水。生活污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水、厕所冲洗水、洗澡水等,一般氮和磷浓度都很高,而含磷洗衣粉是生活污水中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危害呢?首先是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会使原本水清如镜的水体变得浑浊有色。其次是藻类等浮游生物死亡后的残骸被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溶解氧降低。再有是部分浮游生物残骸沉积在水体底层发生腐化,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此外一些浮游生物还会分泌出毒素。所有这些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此外,富营养化水体由于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较高,人畜长期饮用,也会中毒致病。
参考资料:http://www.***.com/teacher/excellent/mingshi_fc/teacher/xscz_chem_00010.htm
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在考古学领域,一般称这个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随着现代环境危机的加剧,环境与人类关系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其表现之一,而这种战略的科学依据就是考古学、古环境科学、气候学等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成果。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古环境科学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加成熟,并取得了相当多的重要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地质学学者就开始重视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古环境和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在现有基础上,如果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借鉴欧洲的一些成功经验,将会把我国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推向一个新阶段。本文将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两个大的方面简要介绍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现状。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联合攻关研究。主要是考古学、第四纪环境科学、古气候学等多学科结合。最常见的是在一个考古学研究综合项目下,设立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子课题,根据综合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绝大多数考古学课题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课题组成员不仅有考古学家,还有古环境、古气候等方面的专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第四纪古环境研究课题,邀请考古学家参加,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结合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的进行,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考古遗址本身、遗址周围局域范围内和区域内的古环境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在结合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遗址中古环境信息的提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分析人类活动的特点和环境状况。
对考古遗址中土壤样品进行孢粉和植硅体等古植物遗存分析,通常能够提供遗址周围局域或者区域植被方面的信息。遗址周围的人类活动总是要直接(农业活动等)或者间接地(放牧,践踏活动增加等)影响植被组合。通过为人类提供食物或者为牲畜提供草料、准备建筑材料和燃料以及进行装饰或者仪式性活动等目的,也可以将植物采集或者搬运到遗址中。因此,孢粉和植硅体分析能够为认识古代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提供证据。在英国orkney曾经有一个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orkney 古冢项目”[2],旨在加强对墓葬遗迹的管理,同时深入探讨青铜时代的丧葬礼仪和墓地的地貌特点。对一处青铜时代墓地的孢粉组合研究结果揭示:在这处墓地形成以前,这里曾经是开阔的草地,可能是作为牧场,还有零星的农作物种植在附近,这可能说明在聚落附近有足够的草场,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墓地,同时还反映人们更愿意将死去的人埋葬在聚落附近[3]。
此外,对考古遗址中保存的炭屑进行种属分析,还可以为认识古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特别是植被环境提供重要证据。对葡萄牙东部estremadura 地区的buraca grande 洞穴遗址的炭屑分析,提供了重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植被的资料,结果显示,植被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松属和黄杨属植物的出现,第二阶段这种组合被更喜温的木犀榄属植物代替,考古遗址中木犀榄属植物的减少标志了第三阶段的开始。上述结果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气候较现在干冷,而全新世阶段的气候则与现今相似[4]。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炭屑进行树木的种属鉴定,不仅能够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环境背景,还为第四纪的古环境重建增加新的资料,这可以说是环境考古研究对第四纪环境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对法国南部的abeurador 和 font-juveanal 两处洞穴遗址出土炭屑的分析,结果揭示了13000年以来地中海西北地区的植被变迁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植物种类作为建群植物[5]。
考古遗址周围局域古环境重建能够获得人类与环境关系,特别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直接证据。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附近湖泊类沉积物进行孢粉、植硅体、硅藻等生物指标的分析,重建当时的环境,特别是植被特征,分析其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在挪威西南部jearen 地区,靠近史前时代遗址和中石器时代至中世纪遗迹的地区,有两个小湖泊,对其沉积物进行的孢粉等古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清楚地显示,在大约距今3000年前后(大约公元前2500-2200年),混交林突然转变为石楠属植被。这个突然的变化,正好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二段向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转变过程中农牧业经济的引入对应[6]。苏格兰东南部地区一些青铜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周围发育了泥炭沼泽,孢粉分析揭示了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有放射性碳测年结果的孢粉谱与考古和历史记录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比的结果表明,第一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发生在铁器时代,这是导致这个地区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的一次重要事件,后来的几次森林变迁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7]。对芬兰东部的karelia 北部地区一个湖泊(poettoelampi)沉积物进行的孢粉和炭屑分析,提供了延续1300年的森林火灾的历史记录,在人类影响开始以前,火灾是控制这里的森林变迁的主导因素,但从大约公元1600年开始,由于刀耕火种农业在这个地区的开始,沉积物中的炭屑含量明显增多,而且孢粉和炭屑的分析结果共同证明,在大约公元1720年到20世纪初,是刀耕火种农业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农业活动而引起的火灾发生间隔的缩短,引起了这里的森林结构的变化,云杉明显减少,松树成为主要树种[8]。
区域范围内古环境重建,能够为分析人类活动特点、古文化发展与变迁提供环境背景,比如农业起源的环境背景,古代社会复杂化的环境背景等。对第四纪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能够为研究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科学可靠的古环境资料。对全球范围内末次盛冰期以来主要植被演化历史的综合研究,为研究不同地区环境与人类关系提供了古植被方面的信息[9]。对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和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明显[10]。对西北欧洲的全新世考古学文化发展及其古环境背景的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气候变化是古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11]。西北欧洲的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距今5900,5500,4500,3800,3000-2800,1500 和1100 cal.,将其与根据太阳辐射、冰期活动、湖泊海洋水位、泥炭发育、树轮生长等环境指标重建的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人类影响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过程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由于年代学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使得精确的对比还比较困难,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对湖泊沉积的年层进行分析和高分辨率测年序列的建立,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这里大致介绍了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仔细检索现有的文献,我们还能找到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由于众多考古学与古环境科学、古气候学联合项目的实施和一些科学研究结果的公布,在欧洲的学术界和公众中,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主要表现就是这类研究项目能够得到政府和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不论是考古学项目还是古环境、古气候研究项目,在项目设计论证的过程中就把多学科合作作为一个重点,从而保证了这类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一句话,水的富营养化是含磷洗衣粉大量使用
含磷钾氮的污水大量排放造成水体营养元素过剩,使水藻疯长,最后导致水体中氧不足,鱼虾缺氧死亡!
1 我国水体造成污染的现状
目前,我国洗衣粉年产量在2 0 0 万吨左右,以平均1 5 %磷酸盐含量计算,每年约有3 0 万吨含磷化合物排放到地面水中,而1 克的磷就可使藻类生长1 0 0 克。据权威部门调查:因含磷过多,我国湖泊目前几乎都处于富养化状态。我国五大淡湖之一的巢湖由于含量超标3 .4 倍,致使水藻长满全湖,每到夏天腥臭味熏人;中外游客游览胜地滇池由于无节制排放磷,湖水超过国家5 类地区地面水水质标准,再也无法饮用;“赤湖”发生在近海,因磷使红色浮游生物繁殖而引发的海水变色现象,仅1 9 9 2 年在我国就发生了5 0 起。
在1990年、1994年和1995年,由于太湖底泥中的氨、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曾发生严重污染事件:无锡梅园水厂一带的水质变劣产生恶臭,水厂停工、市民无水饮用,造成的损失多达数十亿元。昔日碧波荡漾的太湖水已变得浑浊发黑、腥臭难闻,让人无法与记忆中所描绘的太湖美景联系到一起。
而在河网密布的广东潮汕地区,近年来竟发生了“守着江水买水喝”的“奇闻”;潮汕地区第二大河——枫江下游,由于赖以饮用的江水水质剧降到了“不适饮用”的地步,两岸十几万揭阳市和潮州的群众每年不得不花费二三千万元购买饮用水,而这一切都是上游潮州市每年直接排放的3000多万吨含磷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造成的。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一定规模的洗衣粉生产企业上百家,年产销量近2 0 0 万吨,而申请国家环境标志认证的无磷洗衣粉生产的仅5 家,其产量不到总量的5 %。就是这5 家,在生产无磷洗衣粉的同时,还生产着含磷洗涤用品。
2.水体富营养化
污垢的衣服在洗衣粉的魔力下变得清洁干净。但是合成洗衣粉中的增净剂磷酸盐是造成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的“元凶”!
所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含有大量的磷、氮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造成藻类和其他浮游生物爆发性繁殖,水体中的溶解性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和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富营养化现象通常发生在湖泊、河口、海湾等水流缓慢,营养物质容易积累的封闭或半封闭性水域。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会使水面呈现红色、棕色、蓝色等各种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中则叫“水华”。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地曾出现过多起“水华”及“赤潮”事件,如北美洲的伊利湖富营养化严重,面临“死亡”的危机;日本的濑户内海因频繁发生“赤潮”,给渔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据调查,全国因受污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的湖泊已占全部湖泊的63.6%,其中污染严重的有太湖、滇池、巢湖等;天津附近的渤海湾也曾出现过多起“赤潮”。
富营养化污染的根源在于含磷和含氮废水的大量排放,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如食品、化肥生产工业等)以及农田排水。生活污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包括厨房洗涤水、厕所冲洗水、洗澡水等,一般氮和磷浓度都很高,而含磷洗衣粉是生活污水中磷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后会带来什么后果和危害呢?首先是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会使原本水清如镜的水体变得浑浊有色。其次是藻类等浮游生物死亡后的残骸被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得溶解氧降低。再有是部分浮游生物残骸沉积在水体底层发生腐化,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此外一些浮游生物还会分泌出毒素。所有这些都会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严重影响渔业生产。此外,富营养化水体由于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较高,人畜长期饮用,也会中毒致病。
参考资料:http://www.***.com/teacher/excellent/mingshi_fc/teacher/xscz_chem_00010.htm
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它关注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活动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在考古学领域,一般称这个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随着现代环境危机的加剧,环境与人类关系问题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其表现之一,而这种战略的科学依据就是考古学、古环境科学、气候学等多学科联合研究的成果。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随着古环境科学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在理论和方法上更加成熟,并取得了相当多的重要研究成果。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考古学和古生物学、地质学学者就开始重视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随着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成为古环境和考古学等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在现有基础上,如果能够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借鉴欧洲的一些成功经验,将会把我国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推向一个新阶段。本文将从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内容两个大的方面简要介绍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现状。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和方法的主要特点是从多学科的角度联合攻关研究。主要是考古学、第四纪环境科学、古气候学等多学科结合。最常见的是在一个考古学研究综合项目下,设立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子课题,根据综合研究课题的目的和任务,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绝大多数考古学课题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课题组成员不仅有考古学家,还有古环境、古气候等方面的专家。也有一种情况就是第四纪古环境研究课题,邀请考古学家参加,通过整理分析已有的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是结合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项目的进行,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考古遗址本身、遗址周围局域范围内和区域内的古环境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在结合考古学材料进行综合研究。
考古遗址中古环境信息的提取主要是指通过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分析人类活动的特点和环境状况。
对考古遗址中土壤样品进行孢粉和植硅体等古植物遗存分析,通常能够提供遗址周围局域或者区域植被方面的信息。遗址周围的人类活动总是要直接(农业活动等)或者间接地(放牧,践踏活动增加等)影响植被组合。通过为人类提供食物或者为牲畜提供草料、准备建筑材料和燃料以及进行装饰或者仪式性活动等目的,也可以将植物采集或者搬运到遗址中。因此,孢粉和植硅体分析能够为认识古代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提供证据。在英国orkney曾经有一个考古调查和发掘项目“orkney 古冢项目”[2],旨在加强对墓葬遗迹的管理,同时深入探讨青铜时代的丧葬礼仪和墓地的地貌特点。对一处青铜时代墓地的孢粉组合研究结果揭示:在这处墓地形成以前,这里曾经是开阔的草地,可能是作为牧场,还有零星的农作物种植在附近,这可能说明在聚落附近有足够的草场,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墓地,同时还反映人们更愿意将死去的人埋葬在聚落附近[3]。
此外,对考古遗址中保存的炭屑进行种属分析,还可以为认识古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特别是植被环境提供重要证据。对葡萄牙东部estremadura 地区的buraca grande 洞穴遗址的炭屑分析,提供了重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植被的资料,结果显示,植被变迁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松属和黄杨属植物的出现,第二阶段这种组合被更喜温的木犀榄属植物代替,考古遗址中木犀榄属植物的减少标志了第三阶段的开始。上述结果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的气候较现在干冷,而全新世阶段的气候则与现今相似[4]。对考古遗址中出土的炭屑进行树木的种属鉴定,不仅能够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环境背景,还为第四纪的古环境重建增加新的资料,这可以说是环境考古研究对第四纪环境科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对法国南部的abeurador 和 font-juveanal 两处洞穴遗址出土炭屑的分析,结果揭示了13000年以来地中海西北地区的植被变迁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植物种类作为建群植物[5]。
考古遗址周围局域古环境重建能够获得人类与环境关系,特别是人类对环境影响的直接证据。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附近湖泊类沉积物进行孢粉、植硅体、硅藻等生物指标的分析,重建当时的环境,特别是植被特征,分析其中的人类活动因素。在挪威西南部jearen 地区,靠近史前时代遗址和中石器时代至中世纪遗迹的地区,有两个小湖泊,对其沉积物进行的孢粉等古环境指标分析结果清楚地显示,在大约距今3000年前后(大约公元前2500-2200年),混交林突然转变为石楠属植被。这个突然的变化,正好与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二段向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转变过程中农牧业经济的引入对应[6]。苏格兰东南部地区一些青铜时代以来的考古遗址周围发育了泥炭沼泽,孢粉分析揭示了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有放射性碳测年结果的孢粉谱与考古和历史记录有比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比的结果表明,第一次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发生在铁器时代,这是导致这个地区森林几乎被砍伐殆尽的一次重要事件,后来的几次森林变迁也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7]。对芬兰东部的karelia 北部地区一个湖泊(poettoelampi)沉积物进行的孢粉和炭屑分析,提供了延续1300年的森林火灾的历史记录,在人类影响开始以前,火灾是控制这里的森林变迁的主导因素,但从大约公元1600年开始,由于刀耕火种农业在这个地区的开始,沉积物中的炭屑含量明显增多,而且孢粉和炭屑的分析结果共同证明,在大约公元1720年到20世纪初,是刀耕火种农业迅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农业活动而引起的火灾发生间隔的缩短,引起了这里的森林结构的变化,云杉明显减少,松树成为主要树种[8]。
区域范围内古环境重建,能够为分析人类活动特点、古文化发展与变迁提供环境背景,比如农业起源的环境背景,古代社会复杂化的环境背景等。对第四纪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能够为研究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提供科学可靠的古环境资料。对全球范围内末次盛冰期以来主要植被演化历史的综合研究,为研究不同地区环境与人类关系提供了古植被方面的信息[9]。对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和古环境研究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表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衰落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而其中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明显[10]。对西北欧洲的全新世考古学文化发展及其古环境背景的分析,结果显示,全新世气候变化是古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环境因素[11]。西北欧洲的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划分为7个阶段:距今5900,5500,4500,3800,3000-2800,1500 和1100 cal.,将其与根据太阳辐射、冰期活动、湖泊海洋水位、泥炭发育、树轮生长等环境指标重建的气候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发现人类影响自然环境/土地利用的过程与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尽管由于年代学的结果不尽如人意而使得精确的对比还比较困难,但是,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对湖泊沉积的年层进行分析和高分辨率测年序列的建立,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这里大致介绍了欧洲的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的主要方面,如果仔细检索现有的文献,我们还能找到很多相关的研究成果。由于众多考古学与古环境科学、古气候学联合项目的实施和一些科学研究结果的公布,在欧洲的学术界和公众中,环境与人类关系研究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其主要表现就是这类研究项目能够得到政府和基金会的大力资助,不论是考古学项目还是古环境、古气候研究项目,在项目设计论证的过程中就把多学科合作作为一个重点,从而保证了这类项目的顺利实施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水圈的组成,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水葫芦是原产于南美洲的外来入侵物种,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非可再生资源有哪些,对于二氧化碳与全球变暖关系的描述,受人类活动干扰和影响最大的大气圈层是,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上一篇:求QQ炫舞里答题所有问题的答案。
- 环境污染已经是现在讨论的特点,其中汽车尾气排放也是空气污染的一部2022-04-07
- 嘉宝莉漆520外包装上怎么没有中国环境标志?2022-04-04
- 通过SWOT分析,比较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投资环境?很急!!!2022-04-04
- 帮忙找一篇描述国外的关于桉树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的文章2022-04-03
- 在石油的开采、运输、提炼和使用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2022-04-03
- 请你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组织一次系统内各单位参加的演讲比赛。你会怎么2022-04-02
- 几个地球能承载人类的生态足迹?2022-04-02
- 汽车的能源消耗情况及对环境的影响2022-04-02
- “绿色金融”是指商业银行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2022-04-02
- 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于环境的影响2022-04-02
- 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环境?2022-04-02
- 找一篇人类与气候的文章2022-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