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托克托县永飞农业牧业合作联社名誉怎样

来源:碳中和网
时间:2021-06-09 13:02:37
热度:1

托克托县永飞农业牧业合作联社名誉怎样?

研究小麦的李振声  1931年2月25日出生,山东淄博人。遗传学家。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玉米的李登海  生于1949年11月18日,山东省莱州市人,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0年开始从事玉米研究,率先利用紧凑型玉米开创了我国玉米高产道路,后又育成了一大批高产、超高产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登海”系列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有25个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掖单13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对我国玉米生产做出重大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别人叫他“中国科学家首富”,可站在眼前的他却像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了参加颁奖大会,他“昨天刚理了发,刮了脸,换了身干净衣服”。  李登海的玉米的确高产。从1970年开始研究玉米,8年后,他培育的品种亩产就达到750公斤,10年后,他的玉米亩产达到了1000公斤,又是一个18年,他培育成的“超级玉米”已达到亩产1200-1400公斤,目前正处于国家品种审定实验中。  李登海说,有时候他忍不住跟计划生育站的人开玩笑,说“都种上我的玉米,能养活不少人呢”。但更多时候他感觉到的是身上肩负的使命感,他说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接见他和袁隆平,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人多地少,比任何一个国家更需要提高单产。”这让李登海感觉到他手底下的玉米有了生命,也代表了一种希望。  单看外表,没人相信李登海是个身价用“十亿”来计算的富豪,而在内心深处,李登海说他对现在拥有的财富没什么感觉。  不管有没有感觉,李登海的生活的确没发生改变,他依旧呆在海南等地的实验基地里,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摆弄玉米,6月3日好不容易回莱州家里呆上几天,也要忙着播种,两个多月没顾上理头发。  这些年,虽然有关李登海成就和财富的报道越来越多,但李登海却越来越少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很多时候他连手机都不开,处事低调,这里面既有他躲避出名后的种种烦恼,也有他的一些困惑。  “我们这代人和你们观点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我都是在党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可现在别人叫我科学家首富,是不是认为我成资本家了?”李登海诉说着他的感受:“我有钱了,身价通过上市提升了,但我从没有这种感觉,当初美国公司与我们合作的条件就是李登海控股,所以我的股票从来没有动过,我对钱也没什么追求。”  “以前,革命者节约是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我是为了研究玉米节约每一分钱,今后,我的钱也还是主要用到这里,我就是想把我的事业干下去。”  李登海家是“玉米之家”,他的儿子也搞玉米研究,李登海管儿子叫“拱玉米地的”。今年年初,他的孙子出生了,看见孙子生着一双单眼皮,李登海非常高兴,他说孙子将来肯定是个搞科研的料,单眼皮能聚光,得好好培养。  李登海研究了大半辈子玉米,独独没有研究过自己,他说自己如果有啥特点的话,那就是还有点志气。1970年,他还在农村,听人家说美国玉米比中国产量大得多,就一头钻进玉米地里研究。转眼30多年过去了,他有28个春节是在海南实验基地里度过的,一开始没地方住,他就在玉米地里搭个草棚,就跟个打工的差不多。  没事时,李登海也经常回忆这些往事,他说他这辈子是“三无”: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没有八小时工作制。玉米培育只有12万分之一的成功率,而他的玉米就是从这12万分之一中一点一点淘换出来的。  但李登海又不同于一般的专家。李登海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是在“文革”以前,初中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现在在履历表上填写的“大专”学历,是函授得来的。那时他已是全国知名专家了。  李登海的科研成果是大批直接用到生产实践上的良种,而不是等身的巨著宏论。  专家同行说:像李登海这样连续26个春节(冬季)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的,别说全国,全世界也只有他一人能做到!  如今的登海种业南繁基地已是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科研基地。27个冬季,李登海象追逐太阳的候鸟,从山东到海南,培育出了一个又一个玉米新品种,一次次创造我国玉米高产的新纪录,在实践中实现了玉米育种理论的创新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突破。  李登海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种质资源,而且自己创新培育了大批骨干玉米自交系,被全国众多育种单位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紧凑型玉米的育种和高产培创方面,连续不断地创出新业绩、创造新纪录,用实践确立了自己在育种界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紧凑型玉米育种之父”。  研究油菜的傅廷栋  男,1938年生,广东郁南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现任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农业部种植业顾问、湖北省科协常委、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2005-2009)。瑞典SW AB油菜育种顾问。1965年华中农业大学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1982年在德国Go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傅廷栋教授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认为“是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Fan and stefasson, 1986; Downey等,1989;Robbelen, 1991);1985-1994年,加、澳、中、印、丹审定(注册)22个油菜三系杂交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就有13个是利用Pol cms育成的。育成并审定油菜低芥酸或低芥酸、低硫苷三系杂种“华杂二号”、“华杂三号”、“华杂四号”、“华杂7号”、“华协一号”、“华皖油3号”、“新油16号”等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6000万亩。1999年开始,在我国西北地区研究、推广“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该项目已通过甘肃省及农业部科技鉴定,正在大面积示范、推广中。最近,他发现一种新的芥菜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6-102A, 是一种新型油菜细胞质类型。  在油菜遗传育种研究上,于1991、1995年分别获得国家教委和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亿利达基金科技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发现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及对发展国际杂交油菜作出的卓越贡献”,1991年被国际油菜研究咨询委员会授予国际油菜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章”,他是该奖近20年来国际上获奖5人中唯一的亚洲油菜科学家。2001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最高科技奖-科技杰出贡献奖。2002年被人事部、科技部、中组部联合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还先后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TWAS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意大利)农业科学奖。2005年,他主持的“农学专业复合型人才模式的培养与实践”课题,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研究果树的束怀瑞  束怀瑞 Shu Huairui (1929.9.26 -) 果树学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1950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曾任山东省园艺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农业专家顾问团副团长、林果分团团长、山东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园艺学科组副组长。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对果树根系生物学、果树碳、氮营养有较深入研究,有多处创新理论联系实际,先后创造了《山丘果园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平原地起垅沟草制》,前一项被列入国家科委重点推广项目,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果树根系生态变异大,环境反应极敏感的不全整功能补偿结构”,“看碳施氮,以氮促碳,养根壮树,优质丰产”论点指导果树生产创造百万亩果园节水节肥,平均产量由129公斤/亩提高到1010公斤/亩,是全国苹果平均产量的2.6倍,创效益56亿元,《山东百万亩苹果幼树优质丰产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果园土肥水与优质丰产关系研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编有《果树栽培生理学》,副主编《果树研究法》高等农业院校统用教材,编著有现代科技专著《苹果学》等,发表果树根系、碳氮营养等主要学术论文30余篇。培养博士36人,硕士28人,指导博士后22人。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蚕学专家仲怀  仲怀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农业部蚕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重庆市武隆人, 1937年7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蚕学专业。先后任国务院第四、五届学位委员会委员、畜牧学科评审组召集人,中国蚕学会理事长,重庆市科协主席、名誉主席,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中共重庆市委委员,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向仲怀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蚕学专业。1982年,由教育部公派到日本信州大学留学,进行家蚕遗传育种研究。1984年学成归国,先后任西南农学院(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助教、讲师、教授,蚕桑系主任,蚕桑丝绸学院院长,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校长,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蚕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蚕丝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重庆市蚕业研究所所长,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成员,重庆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委员,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代表,中共重庆直辖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重庆直辖市第一届科协主席。  2003年主持完成世界第一张高质量家蚕基因组框架图,框架图覆盖了家蚕基因组95%的区域,获得16948个完整基因,其中约有6000个为新发现。同时,在家蚕基因组结构特征、基因的组织、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方面,也获得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成果,研究结果于2004年12月在《Science》上全文发表。该成果为中国科学家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后的又一重大贡献,入选中国高校2003年十大科技进展,2004年被《科技日报》社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55个世界第一之一,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向仲怀院士主持创建了农业部蚕学重点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攻关课题、省部级课题20余项,获日本蚕丝学会特别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技进步奖、香港桑麻基金会纺织科技大奖、中华农业科教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学成果奖等20余次,获“科学中国人(2004)年度人物”,“2005中国纺织行业年度创新人物”,2006年度荣获“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主编学术专著4部,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高层次科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并组织获得了国家“973”、“863”、“948”等重大项目资助,为我国蚕业科学与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  等等,以上都是研究农业的,下面的是种植的,  陈建军  全国种粮大户。  42岁的陈建军是婺城区蒋堂镇黄碧垄村人,自2004年开始规模种粮以来,每年种植的早中稻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2007年承包土地1260亩,种植早稻500亩,单季稻700亩。几年来,在各级农技部门的支持下,从原来的手播,到后来的抛秧,陈建军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取得了粮食生产的连年丰收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陈建军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8万公斤,种粮效益30余万元。  谈及多年来的种粮心得,陈建军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心得之一,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去年,陈建军种植了500亩早稻,25亩油菜、300亩蔬菜,实行油—稻、菜—稻的轮作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复种指数。心得之二,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去年,陈建军全面采用轻型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行无害化栽培。春粮和早稻全部采用直播技术,使得亩均产量大幅度提高,如早稻亩产达到410公斤,单季稻达到610公斤。心得之三,选好品种。陈建军十分注重水稻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效应。如去年早稻采用新品种金早47,单季晚稻采用两优培九,这为水稻的高产、优质提供了保证。心得之四,全面应用机械化收割。陈建军和金华市顺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全面应用机械化收割,实现水稻生产的节本增收、高产稳产。  陈建军告诉记者,现在政府对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视,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进一步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这让他对发展粮食生产充满了信心。今年,他打算种植早稻700亩,单季稻600亩。除了选择良种外,他还打算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劳动效率。  贾连海,河北省景县龙华镇贾吕村人,景县津龙良种猪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1998年他承包本村废弃窑坑及重盐碱地540亩,自筹资金创建景县津龙良种猪养殖场。多年来,通过优良品种引进、积极内引外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贾连海已先后承包本村及周边5个村的农民土地5683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今年粮食总产达到5774吨。  2002年,贾连海出资8万多元翻盖了贾吕村小学。2003年,自筹资金10万多元为本村打了一眼深机井,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该村80%的农民农闲时到他的公司打工,年平均工资收入6000元左右。  任远国  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左旗种粮大户  任远国,1977年成为农牧场一名工人。1989年他正式下海创办家庭农场,在海拉尔郊区租赁了7000亩的耕地种植小麦,经过3年的辛勤耕耘,积累了他成就事业的原始资金。  任远国历尽艰辛、兢兢业业,换来了农场规模的不断壮大。累计向国家交售粮油作物5亿多斤,上缴税费8000余万元;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320余万元;安置下岗职工320人;培训从业农牧民1500人(次);农牧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10000余元以上。企业现已拥有耕地近13万亩,全部实施机械化作业,年产值4000万元,总资产1.16亿元,是呼伦贝尔市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郝富霞  吉林省梅河口市种粮大户  郝富霞是梅河口市中和镇东夏村的一位普通农民,是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86年,山城镇驻军有一部分水田对外承包,她签订了210亩的合同。1988年,她又增包了600亩水田,总计达到2000多亩。1991年到现在,她又承包了5000多亩水田,发展绿色优质米,每年都收获水稻100多万公斤。  2003年经吉林省农委批准,她创建了吉林省富霞农业种子有限公司,配有大型选种机,各种化验器械和各种农业机械50台套,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管理。带动省内外部分县市20万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每吨优质水稻比普通水稻增收400元,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5亿元。  赵福和  黑龙江省泰来县种粮大户  赵福和,泰来县大兴镇青岗村村民。1990年赵福和便试着租赁无人耕种的土地发展粮食生产,承包耕地1000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大豆,由于科学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较低,当年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尝到从未有过的甜头。从此以后,赵福和坚定了种粮的信心和决心,至1993年种植面积突破10000亩,2008年粮食产量达9900吨,销售粮食9890吨,家庭收入584万元。  赵福和不仅自己步入了种粮大户之列,而且带动全村15个村民组、420户、1450人走上了种粮致富之路,涌现出了年播种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30户,极大地带动了村民种粮积极性。  丁养锐  江苏省铜山县种粮大户  丁养锐,江苏省铜山县柳新镇青年农民。于2001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系,条件优越,但他一年后便辞去令许多人羡慕的工作,回家承包了铜山县柳泉镇农民流转的3000亩土地,当上了农民。  2003年原柳新镇万亩农场改制,丁养锐又积极参与竞标,竞拍到镇万亩农场的承包租赁权。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他现在已拥有15950亩稻麦良种繁育基地。年产稻麦优质良种14553吨,平均亩产高达1009公斤,年纯收入393万元。  丁养锐不仅是苏北地区屈指可数的科技种田大户,同时也是种子生产经营大户,他每年销售的小麦种、水稻种、大豆种都在1000万公斤左右。  冯泽宝  浙江省义乌市种粮大户  冯泽宝,义乌市义亭镇枧畴村人。1998年始自主承包连片土地268亩,进行农业规模经营,2000年12月创办了义乌市义宝农庄,现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优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企业现拥有资产总额74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318万元,注册有“义宝”牌商标,配备有成套稻米加工先进设备及多种农业机械,在义乌、金华和吉林省共建有2.31万亩优质稻米基地,其中自主承包8400亩,年加工、销售优质大米0.56万吨,年销售收入1890万元,带动基地农户7500余户,实现农户年增收470余万元。企业先后被评为“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义乌市十佳农业龙头企业”、“义乌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葛浩新  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种粮大户  葛浩新是阜阳市颍州区颍西办事处人,从1998年开始依法流转承包农户耕地,到2008年秋种,共全权承包农民耕地10079.4亩,还技术承包小麦高产攻关田13000余亩,以不同形式总计承包农民耕地23079.4亩。多年来他在小麦高产种植、良种繁育、产销衔接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全市小麦品质和产量的提高和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葛浩新利用光碟、广播、培训班、科技直通车等多种形式,积极带动周边群众科学种田,在2008年夏季玉米和大豆生长期间和秋种时共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16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次,带动周边4个乡镇3万多农户建立了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田,粮食单产相应提高到17%左右。  黄小明  福建省龙海市种粮大户  黄小明,福建省龙海市海澄镇溪北村人,省级农民技师。2003年他发起创办龙海市农鑫果蔬专业合作社,目前拥有股东社员156户,固定资产460多万元,承包耕地6280多亩。近年来,合作组织充分利用山东寿光及我国中东部城市马铃薯营销网点,重点发展冬种马铃薯生产。2008年,黄小明承包耕地面积达6280亩,为福建省承包面积最大的种粮大户。2008年春收马铃薯6280亩,平均亩产鲜薯2393.5公斤,鲜薯总产达15031.2吨。  在黄小明的生产经营理念里,十分注重优良品种、脱毒种薯和农机化作业。他在黑龙江的讷河、克山等地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1300多亩,良种覆盖率达100%。  唐开平  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种粮大户  近年来,唐开平在发展粮食生产上,不断探索新路子,在自己承包的4200亩土地上,一方面发展优质小麦生产,另一方面发展有机大米,实现了粮食生产的优质、高效。2008年共生产粮食4189吨,实现效益126万元,带动近2万户农民增加收入4000余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  为实现粮食生产的优质高效,唐开平实行粮食两作两收,一季生产小麦,并全部推广应用了优质专用品种济麦20,亩产达410公斤,纯收入80多万元,比普通小麦效益增加一倍。另一季水稻,在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同时,拿出了600亩耕地发展有机水稻种植,产品现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经济效益连年翻番,产品供不应求。  闫世民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种粮大户  闫世民,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李庄乡潘堂村闫庄人。2008年承包土地4300亩,重点发展粮食生产,出售商品粮3910吨,实现种粮收入122万元。  为了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他先后创建了商丘市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商丘市农作物品展中心、河南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展示中心商丘分中心、河南省华慧种业有限公司、华慧智能生物生态庄园创新科技项目。他创建科普试验、示范、展示基地4300亩,其中海南育种基地600亩,北京新品种展示基地500亩,每年展示农作物新品种820多个,举办了22届农作物新品种展示交流会,年接待参观观摩人次达1.2万人次,带动7.8万多农户靠科技、靠新品种走向致富之路。  周翼  湖南省湘阴县种粮大户  湘阴县白泥湖乡种粮大户周翼,从2004年起就承包了白泥湖垸内地势较低的1047亩湖田,2005-2008年连续3年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变低产田为高产田,粮食单产、总产和生产效益稳步提升。2008年双季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产粮850吨,年纯收入达53.6万元。  他先后投入近26万元购置农机。同时,他聘请县植保站技术人员设立了病虫测报点,对承包的水田进行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着力建设高产稳产的粮田。他已投资60万元,新建了一个优质大米加工厂,年加工能力1.5万吨;建立无公害优质稻米基地1万亩以上,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带动全乡双季优质稻生产的发展。  黄英胤  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种粮大户  黄英胤,广西桂林市临桂县茶洞乡登云村人。2008年他种植水稻890亩,总产465吨,向国家和市场出售粮食417吨,纯收入31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投入30多万元购买了各种农机具,种田全部实行农业机械化,既节约了成本和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黄英胤规模种植的经验、科学种田水平均得到当地农户的认可。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农民小打小闹的分散种植模式也逐渐改变,临桂县目前已有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000多户。此外,黄英胤的承包田一年用工达1500多人次,当地许多农民在家门口打工实现了增收。黄英胤种粮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临桂发展粮食生产带来生机和活力。  梁兴国  重庆市奉节县种粮大户  梁兴国,重庆市奉节县红土乡红土村三社农民。2008年,梁兴国发挥自身懂技术、会经营等优势,规模流转农村撂荒土地1859.3亩,开发、种植优质稻。粮食总产量1012.6吨,加工、出售优质大米607吨,实现种粮总收入104.51万元。同时,辐射奉节县公平镇、红土乡、石岗乡及云阳县桑坪镇等毗邻区域发展优质稻种植5万亩,带动1.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680元。  目前,由梁兴国领办成立了奉节县红土地优质稻合作社,建有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5000亩,科研示范园1000亩,年产优质稻8000吨,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1.5万农户发展优质稻生产,总面积达5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2万吨。  冷世模  四川省广汉市种粮大户  冷世模,家住四川省德阳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一社,是当地的种粮大户、农业新技术和农作物新品种推广的科技带头人。在冷世模的带动下,全镇不断涌现规模化种、养业大户350户。  1993年底,冷世模向当地外出务工的农户承包了10多亩田种粮,每亩净赚400元。2008年冷世模种植粮食951亩,粮食总产达到488.8吨,粮食销售收入85.5万元。冷世模还把自己探索出的各种高产栽培新技术无偿传授给广大村民。在冷世模的带动下,全镇涌现规模化种植大户178户,每户种粮30亩以上的有7户,为农业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田见所  云南省沾益县种粮大户  田见所,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盘江镇人。2004年他承包荒地348.6亩,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山区,特别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制约比较严重。为此,田见所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生产知识。2008年田见所承包了580亩耕地,种植马铃薯60亩、玉米378.6亩,其中采用马铃薯单垄双行栽培技术种植178亩,采取玉米与魔芋间套种旱作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种植200.6亩,全部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当年收获粮食246.35吨,实现家庭收入29万元,较采用常规种植技术增产100余吨,增收11万元。  王淑琴  黑龙江农垦总局八五四农场种粮大户  王淑琴是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的一名家庭农场场长。2007年她来到八五四农场第一管理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两年来累计生产粮食1.2万多吨,每年经济效益400多万元,商品率达100%。  她一方面舍得投入,把每年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购买先进的农业机械,农机资产达800多万元,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100%。另一方面,依托机械力量的增强和种地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把别人不愿种植的耕地自己承包下来,逐步扩大承包规模,到2008年承包耕地达到了18000亩,种植麦类5000亩,大豆7000亩,玉米6000亩,实现粮豆总产7975吨,纯赢利460万元。  等等,全国每年都评选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青贮玉米品种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项目    内蒙古正缘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    鄂尔多斯农牧业局    内蒙古农业公司    内蒙古鲜农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    内蒙古蒙新农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巴彦淖尔农牧业局信息网    鄂尔多斯农牧业信息网    内蒙古利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内蒙古畜牧业信息网    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