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家说

有哪些作家或书籍研究或记载了温州方言,并用国际音标标出?

来源:碳中和网
时间:2021-05-22 17:01:07
热度:1

有哪些作家或书籍研究或记载了温州方言,并用国际音标标出??

温州话的探索与传承

  --------------------------------------------------------------------------------

  作者:沈克成

  温州市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加上温州方言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温州方言和温州话在汉语诸方言里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受到海内外研究汉语方言学者的普遍关注和一致重视。

  温州古称“瓯”,春秋战国为瓯越地。后来瓯越人虽融入汉族,但语言上仍留下影响。今天的温州话里仍可找到瓯越语的底层。据文献资料推测,温州话形成于唐五代,南宋时稳固下来。

  历代有不少学者对温州方言卓有研究,如宋代戴侗、明代姜准、清代余国光、谢思泽、林大椿、陈虬、近人张玉笙、叶蘅、黄绍裘、谢用卿、杨绍廉、包筱清、郑衡等,还有在歌谚、剧注中使用温州词韵的潘穷明、陈适、王季思等。其中很多有关温州话写录形式的介绍、评定及词源材料,不仅对温州方言,也对吴语研究和近代汉语研究颇有价值。

  最早记录温州话的是:
  △南宋戴侗的《六书故》。戴侗(1200-1285),字仲达,永嘉楠溪人,淳佑元年进士。《六书故》共33卷,分“数、天文、地理、人、动物、植物、工事、杂、疑”九部,每部按六书分列,收录了大量俗字、俗音、俗义,对研究温州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此后,比较重要的有:
  (一)词汇方面:
  △明代姜准的《岐海琐谈》。姜准字平仲,原系永嘉楠溪人,随其父迁居温州城内。《岐海琐谈》十六卷,其中第八卷以记录土语方音为主。
  △清代余国光的《俗字编》。余国光字元观,康乾年间瑞安人,所著《俗字编》一卷,以记录瑞安方言词语为主。依义分类列词,原分43部。后经洪守一道光七年辑补重版。
  △黄绍裘的《补正俗字编》。本书对余国光原书补正凡四百余条,并改为分条列目领列次,而对原释文颇有删削。全书估算3万字。
  △清林大椿的《海澨方言》。全书共四卷。根据词汇意义内容,分天文、时序、地理等57类,收词约一万来条,记录了大量的乐清方言土语,使用了许多不常见的方言杂字,同时也收进了为数不少的书面语词。该书虽未行,但有抄本流传,今温州图书馆和郑张先生有藏本。
  △清陈虬《瓯谚略》。陈虬字志三,号蛰庐,原籍乐清,久居瑞安,光绪举人,系清末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全书分20门分列,原为“利济丛书”刻本,文字改革出版社曾于1958年影印。
  △杨绍廉的《瓯海方言》。绍廉号拙庐,瑞安人,本书为《拙庐遗稿》八种之一,书分14类列词。温图有藏。
  △包筱清的《温州方言稿》。包氏(1894-1962)名彻,鹿城南郊人,曾任瓯报主笔,该书分类列词,但未标类名。温图有藏。
  △潘穷明的《永嘉童谣集》。潘氏系永嘉一小教师,1929年编成该书,1930年由永嘉民众教育馆出版。书后附“谚语一束”计10页。
  △郑嘉琛的《温州俚语解释》。郑氏(1921-1989)别署家心,永强人。本书将温州俚语各分篇解释其意义、用例、来源及与民俗关系,近10万字。郑张藏217篇。
  (二)音韵方面:
  音韵是我国传统“小学”的组成部分,温州话的音韵研究自然受到特别重视。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清谢思泽的《因音求字》。谢氏(1836-1909)字邦崇,号文波,永嘉蓬溪人。书成于光绪初,1914年初版。本书记永嘉楠溪音兼及温州城区音韵,分列33韵。韵内依23声母分条排列同音字。
  △谢思泽的《四声正误》。将温俗误读字用直音或反切注明与传统韵书的差异。
  △谢思泽的《瓯音求字》。将温州音作了韵图式的音韵分析。
  △清末瑞安人陈虬编的《瓯文音汇》。此书用陈氏自创的篆体字母“瓯文”来拼瑞安方音字汇。
  △谢用卿的《重编因音求字》。谢氏(1898-1944)原名庆生,是烈士。民国16年(1927),在乐清任教的永嘉人谢用卿将其曾祖谢思泽的《因音求字》“治瓯腔而译成乐音”,由邑人蔡微校正后交温州世界书局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用传统方法编写的乐清语音专著。因音求字极为方便,有较大影响。
  △叶蘅的《音画字考》。叶氏字桐卿,平阳荆溪人。该书依平阳方音分22韵列字。1922年石印。全书181页。
  △张兆麟的《温州音识字捷法》。张氏(1883-1938)字玉笙,鹿城新桥人。宣统元年拨贡。该书1913年编成,1924年单独成书。本书是不释义的方音同音字表,分30声母、16韵母。
  △汤璧垣的《瓯音字汇》。汤氏名联奎。1925年编成,收1万5千余字。
  △温州内地会的《温州土话初学》。系教会罗马字教本。
  (三)民间杂字方面:
  计有《杂字簿》、《东瓯童蒙认字簿》、《韵语杂字》、《四言蒙童杂字》、《增计通考杂字》、《婚姻生育杂字》、《六言杂字》、《上帐杂字》、《物类记名录》、《簿记适用》等。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的语言学发生了重要变化。最早用现代科学方法调查研究温州话的是我国现代方言学的奠基人之一赵元任。他在《现代吴语的研究》一书(清华学校研究院一九二八年出版)里,第一次正确地把温州话归入吴语。
  五、六十年代以后,温州话和温州方言的研究逐步走上高潮,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温州方言的学者,其中最为著名的郑张尚芳、潘悟云、游汝杰、温端政、颜逸明等人。他们的造诣不可谓不深,他们的贡献不可谓不大,但他们都是六十开外的人了,急盼着能有学术的继承者和接班人。博大精深的温州方言也急待着有人去发掘和整理。
  当代学者对温州方言的研究对象以温州话为主,其中研究温州话语音的有:
  △颜品仁的《温州语音和北京语音的对应关系》(《温州师院学报》1963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音系》(《中国语文》1984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的连读变调》(《中国语文》1964年第2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一、二)(《方言》198O年第4期、1981年第1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歌韵读音的分化和历史层次》(《语言研究》1983年第2期);
  △傅佐之和黄敬旺的《温州方言端、透、走王母的腭化现象》(《方言》1980年第4期)等。
  研究温州话词汇的有:
  △鸦片战争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西方传教士在我国普设教堂,广泛开展传教活动。他们设计和推行了多种方言教会罗马字,并用以拼写出版《圣经》。温州方言教会罗马字,是英国传教士苏慧廉(W.E.Soothill)设计的。他于1882-1907年任温州偕吾会传教士。来温半年后,就能用较纯正的温州话登台传道,是一位比较急进而又富有才干的学者。他向英籍友人发起捐资,在温州创建了艺文学堂和白累德医院,主张“必须用罗马字拼音代替汉字”,并用自己设计的温州方言罗马字拼写了两本书:《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和《新约圣书》。据说当时一些原不识字的教徒,通过几星期的学习,不但能阅读圣经,而且能用罗马字写信记帐,在教会中曾盛行一时。当时汤联奎历充艺文中校、艺文女校校长兼教员,复充永嘉劝学所劝学员及简易学塾劝导员等职。继受西人之聘,为苏慧廉撰译《华英论语》。后又为白累德医院院长施德福编写《瓯音字汇》(1925年)。

  《瓯音字汇》是按温州方言音序排列的一本汉字字汇,收字15000余个。在每组同音汉字的上端,书有苏慧廉式方言罗马字,而在每个汉字后面,则用罗马字标出该字的北京读音。《瓯音字汇》收字之多、标音之准确、编排方法之科学,超出比它早出和晚出的任何一本温州方言字汇。在当时,它对外国人学习温州话,确是极好的工具;而现在,它又成了研究温州方言的珍贵史料。
  △邱子静的《由温州话成语说起》(台湾《中华文艺》1981年22卷4期);
  △中岛干起(日)的《浙南吴语基础语汇集》(1983年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出版)等。
  研究温州话语法的有:
  △傅佐之的《温州方言的形容词重叠》(《中国语文》1962年第1期);
  △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及其历史渊源》(《复旦学报》1980年增刊语言学专辑);
  △游汝杰的《温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及其在台语里的对应表现》(《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杨乾明的《温州方言量词》(《吴语论丛》同上);
  △潘悟云的《温州方言的指代词》(《温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形容词表示法》(《温州会刊》1991年第7卷第2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的构词和词序特点》(《温州会刊》1991年第7卷第6期);
  △陶梨梨的《温州方言助词的运用》(《温州会刊》1992年第8卷第2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话中相当“着”“了”的动态接尾助词及其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
  研究温州话历史的有:
  △张琨(美)的《温州方言的音韵历史》(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三十二本,1971年,台北);
  △吴其安的《温州方言的壮侗语底层初探》(《民族语文》1986年第4期);
  △郑张尚芳的《温州方言源流探索》(《温州探索》1990年第1期)等。
  除研究温州话外,还有研究平阳瓯语的:
  △颜逸明的《平阳瓯语音系》(《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颜逸明的《瓯语称谓录》(《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陈承融的《平阳方言记略》(《方言》1979年第1期);
  研究蛮话的有:
  △傅佐之和郑张尚芳的同名文章《平阳蛮话的性质》,同时发表在《方言》1985年第2期。
  研究浙南闽语的有:
  △温端政的《浙南闽语里形容词程度的表示方法》(《中国语文》,1957年第12期);
  △温端政的《浙南闽语里的“仔”“子”和“助手”》(《中国语文》1958年第5期)。
  另外,温氏著有《苍南方言志》(语文出版社1991年出版),为温州地区第一部方言志专著,以同时介绍一个县的五种不同方言而别具特色。
  建国后,对乐清方言的调查研究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50年代末,杭州大学中文系曾用现代语言学方法对乐清方言作了初步调查,整理了乐清方言音系,并与普通话音系比照,刊于《浙江方音集》。

  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推动力。全球一体化、生活快速化、网络现代化、语言信息化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方言研究也应跟上时代的步伐。温州方言在汉语言中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温州发展模式在中国经济中又具有特殊的现实地位。如何在整理温州话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把温州方言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我们已经成立温州方言信息CAI研究课题组。继此书之后,我们还将推出系列多媒体CAI软件、温州方言丛书、温州方言语音资料库、温州方言语音智能识别系统,我们甚至有计划将温州话这一中国方言文化中的奇葩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英语辅音表    语言的发展    国际音标    语言接触有哪些类型    语言学的分类    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流音变的类型    词类的划分标准    汉语与英语的差异    我国方言的现状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