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举办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政策吹风会
钢铁行业减碳的核心是解决用能问题
钢铁行业减碳的核心是解决用能问题: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又是在我国所有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由于煤、焦炭占能源投入的比重接近90%,以煤为主的用能结构直接影响排放,全行业减碳的核心实质在于用能问题。近期,陕西、云南、湖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又是在我国所有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由于煤、焦炭占能源投入的比重接近90%,以煤为主的用能结构直接影响排放,全行业减碳的核心实质在于用能问题。
近期,陕西、云南、湖南等地纷纷印发碳达峰实施方案或行动措施,部署重点领域碳减排工作。其中,钢铁行业成为多地不约而同关注的焦点。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之一,又是在我国所有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领域。由于煤、焦炭占能源投入的比重接近90%,以煤为主的用能结构直接影响排放,全行业减碳的核心实质在于用能问题。如何客观认清当前形势?减碳又该如何有效推进?记者就此专访了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范铁军。
除了能源结构呈高碳化特征,当前在我国钢铁行业,工艺流程仍以碳排放较高的高炉—转炉法为主,进一步加剧压力。按照吨钢碳排放量为1.7-1.8 吨二氧化碳计算,全行业排放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15%,仅次于电力行业。推进实现“双碳”目标,是不是就不能继续大力发展钢铁产业?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钢铁行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与绿色低碳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全行业通过集约化发展,不但有利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还能推动单位能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指标降低,实现高效绿色发展。”范铁军表示,这是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到企业的共识。
同时,出于自身规律及特点,钢铁行业确实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不容忽视。范铁军举例,在部分地区,钢铁是稳就业、促发展的支柱产业,主管部门对其发展寄予厚望。一旦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不深刻、不到位,不乏有地方、企业将认识停留在简单追求规模的初级阶段,进而影响减碳工作。“不管在前期去产能、能耗‘双控’工作,还是当前超低排放改造、碳减排任务中,钢铁行业都是排头兵、主战场。”
范铁军进一步称,钢铁行业减碳,既有共识,更有基础。“十三五”以来,我国钢铁行业提前两年超额完成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优质、绿色产能占比显著提高。现阶段,全行业正在开展全球规模最大的钢铁超低排放改造,目前已纳入255家钢企约7亿吨粗钢产能。“通过推广应用高参数煤气发电技术,加快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利用,行业形成了多能互补与储能相结合的创新能源系统,原料及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有了基础,同时也要直面问题。结合现状,范铁军总结了五个关键点——
一是流程结构待调整。“二氧化碳排放与大气污染物同根同源,在钢铁领域,排放主要集中在铁前工序。”范铁军解释,行业公认的电炉短流程碳排放相对较低,但该工艺目前在我国仅占到10%左右,发展仍受限于资源相对短缺、成本不具优势等因素。
二是产业布局需优化。范铁军表示,钢铁冶炼副产能源资源,可广泛应用于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但当前二次利用水平整体偏低。推动钢铁与相关行业深度循环耦合,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才能实现能源资源梯级利用和产业循环衔接,促进行业之间协同减污降碳。
三是能源结构要转型。“我国钢铁行业能源结构呈现高碳化特征,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导致碳排放主要来源为燃料燃烧。如何减少在钢铁冶炼阶段的煤炭资源消耗量,对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范铁军称。
四是污染治理持续优化。范铁军认为,全面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势在必行,但若是一味依靠堆砌末端治理设施来追求达标,不仅浪费大量建设投资,加大运行管理难度,还将显著增加能耗。对此,突出结构调整和源头控制,强调全流程、全过程环境管理,正是下一步优化的重点方向。
五是核心技术须真突破。解决碳排放问题,背后离不开技术支撑,突破性低碳创新技术则是真正实现大规模减污降碳的最重要途径。范铁军坦言,现阶段,我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支撑能力仍显不足,尚未形成可工业化、规模化应用的创新低碳技术。加快绿色低碳关键工艺创新,开发重大行业性颠覆性技术并加快推广应用迫在眉睫。
在范铁军看来,解决高碳排放问题,离不开每一家钢铁企业的努力。
“企业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反过来,绿色低碳转型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范铁军提出,钢企需在技术改造升级、创新技术研发应用、系统能效提升等方面发力。具体包括,完善技术改造项目库,分阶段、有步骤统筹全工序技术改造升级,提升全流程能源利用效率;加强交流合作,选取氢冶金、“源网荷储”等重点低碳技术,开展研发及产业化试点示范;落实能效提升行动方案,建立能效提升技术清单,全方位对标挖潜等。
数字技术亦可赋能。范铁军提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明确提出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以及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完全可以和钢铁行业深度融合,借此减少能源与资源消耗,实现生产效率与碳效率双重提升。建议研究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的超低排放与低碳协同管控数字化平台,实现碳素流可视可管可控,以及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监测、统计、对标,以碳效率为核心优化生产工艺及管理,实现生产工序碳排放过程目标管控、碳排放预警管控和减碳降污协同管控。
“目前,钢铁行业暂未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但未来,碳资产必将成为发展、竞争的重要元素。”范铁军提醒,企业应及早梳理潜在碳资源,开发有价值的碳资产。“比如,紧跟全球各类碳定价工具发展趋势,主动参与国内外自愿减排碳市场交易,为将来加入碳市场积累管理经验,实现碳资产长期稳健的保值增值目标。”
-
3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收盘价与前一日持平2023-03-18
-
全球火灾碳排放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关键因素之一2023-03-16
-
《重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出台2023-03-16
-
CBAM下欧盟核算的碳排放量包括哪些?2023-03-15
-
中国启动“星空地”监测碳排放项目 空天信息技术助力“双碳”2023-03-1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碳排放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关键测量技术及标准研究"项目启动为碳监测数据质量制定“标尺”2023-03-15
-
中国启动“星空地”监测碳排放项目 空天信息技术助力“双碳”2023-03-14
-
(两会声音)李学林:统一闲置品交易碳排放标准,鼓励交易平台科学有序发展2023-03-08
-
为什么全球各国家普遍比较认可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来做减排2023-03-08
-
企业需要了解的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清单2023-03-07
-
AI大模型背后,竟是惊人的碳排放2023-03-07
-
研究:北方针叶林野火或是碳排放计时炸弹2023-03-06
-
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 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2023-03-06
-
全国政协委员、普华永道中国及亚太区主席赵柏基:建设统一的碳排放管理体系2023-03-06
-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证监局局长杨宗儒:加快推进碳市场立法进程 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2023-03-06
-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 专家:高耗能领域的碳排放和绿色转型将更加引起重视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