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消费端已占碳排放总量53% 个人碳账本能否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来源:封面新闻
时间:2022-08-15 15:31:07
热度:1

消费端已占碳排放总量53% 个人碳账本能否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消费端碳排放已占到碳排放总量的53%。实现‘双碳’目标,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这是8月12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提到的数

“消费端碳排放已占到碳排放总量的53%。实现‘双碳’目标,消费端碳减排不容忽视。”这是8月12日,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在一次媒体见面会上提到的数据。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中国科学院相关报告中也提到——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已超过总量的五成。

虽然,这一数据已引发环保领域的高度重视,但公众端碳减排却面临着过于分散、难以定量等诸多问题。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重点领域消费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绿色消费制度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基本健全。

在此背景下,能否借助数字化方式探索公众参与碳减排的新路径?能否将碳普惠与绿色消费相对接?能否探寻一种共赢模式,在推动公众践行低碳行动的同时,促进全社会绿色生活方式形成?

日前,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上线。这一多元化碳普惠机制落地的城市创新案例,在杜少中看来,“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上线。

8月13日,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席女士利用周末陪孩子前往一家商场参加亲子活动。和往常一样,她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开到商场地下室的充电桩,通过快电平台进行充电。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她注册了“绿色生活季”小程序,“充一度电,能在个人碳账本中查看到460克碳减排量。积分还能在一些商家和影院使用,这下减排真是看到回报了。”

席女士提到的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由“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提供技术支持。绿普惠创始人陶岚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以“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为载体,围绕新能源汽车、出行、餐饮、旅游及金融、智慧家居等,设置了绿色低碳生活和消费减排场景及绿色积分制,希望在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激发绿色消费潜力。

她同时透露,基于中华环保联合会发布的《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团体标准,系统应用了包括绿色出行、绿色餐饮、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绿色行为减排量标准和算法,保证了市民践行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行为减排量化的科学性。

与席女士一样,冯先生经常骑行美团共享单车,这次北京碳普惠平台 “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推出后,冯先生在碳账本里看到了很多碳减排量,他说,“最近才知道每骑一公里可以获得250g减排量”。他在8月13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后我的减排行为都可以在小程序上查看了,要把这个小程序用起来,其实能不能兑换积分倒是其次,重要的是想知道自己为减排做了多少贡献,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碳账本。”

记者在“绿色生活季”小程序上注意到,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包括绿享生活、绿碳积分、绿畅出行、绿助光盘、绿动京城等板块。记者以和市民生活相关度较高的“食”为例,在绿助光盘一栏中,点开饿了吗入口,便可跳转链接点餐,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减排量每次45.72g。选择“小份餐或者半份餐”,每次减排量302g。

在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的行政人员周女士告诉记者,最近查看了这个小程序的“减排手册”,“才知道我们公司坚持多年的无纸办公、在线会议,竟然都是减排行为,也都将可以记录成为减排量。”

“反映企业对消费端碳减排量的贡献,数字化实时展现全市公众减碳量,并在政府侧为每个人建立碳账本。”陶岚表示,这都是她们正努力做的事。据介绍,为了向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市民发放绿色积分,已引入的消纳积分企业已包括苏宁、大中、国美、京东物流、京东零售、美团、城市铁建、快电、小鹏、北汽、华为、饿了么、建设银行、北京银行、交通银行、鼎泰丰、大地影院、麦德龙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4日,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已记录减排人数达900余万人,减排次数1.9亿次,减排量近8万吨。

大型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比重较高,碳普惠能否成为推动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等自愿开展绿色低碳、资源节约行动的激励机制?

关注碳减排多年,在陶岚看来,如何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如何将绿色消费与碳普惠对接,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支持全民绿色低碳,都是各地推进消费端碳减排时遇到的共性问题。

“消费端碳排放过于分散、涉及面广、难以定量,而且还要取决于公众的消费意愿和行为,有很多难题需要突破。”陶岚举例,比如碳普惠就面临不同企业和平台之间不兼容、应用场景数据分散、减排标准不一甚至减排行为重复计算等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绿普惠尝试的解决路径是——搭建“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平台,采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分散的消费端碳减排予以量化,打通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行等绿色场景,解决不同企业、平台之间互补兼容及应用场景数据分散等问题。

在分析“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时,杜少中类比了一个“漏斗”——从上到下四层,最上层实现多场景集合,涉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碳减排场景。数字化企业将市民的减排行为记录下来,并反馈到绿普惠云的碳账本上,而后形成政府、企业、个人的三本账。

在这位深耕环保领域多年的“老环保人”看来,碳账本不仅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还能影响企业、个人的减排行为。

而对于减排行为如何转化为碳减排量的问题,陶岚表示,由“漏斗”底下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等制定的团体标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供的国家标准作为支撑。

陶岚还举例说,北京冬奥会期间,用户通过冬奥碳普惠平台“低碳冬奥”,不仅可以记录绿色出行等低碳行为,还能获得碳积分并兑换奖励。数据显示,至2022年2月28日,有260余万人参与冬奥碳普惠行动。

“北京的碳普惠实践表明,政府组织、技术赋能、平台承载、用户响应、市场推动、合作共赢的低碳社会建设模式,可以实现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多重互动。”杜少中说。

据了解,绿普惠项目资金既有社会资本,也有来自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等方面的支持。

而关于盈利模式,据悉也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变现。比如,地方政府获得碳普惠业务服务,支付部分费用。比如,为企业量化用户减排行为、开发相关标准,企业支付一定费用。比如,实现消费场景、产生减排量的企业,与有减排量购买需求的企业进行碳交易,可以获得一定费用。比如,实现个人碳积分的消纳和应用,获取相关收入。比如,通过云平台助力政府和企业开展绿色传播,获得相应收入,等等。

在陶岚看来,“绿色生活季”在政府引导下,拉动了绿享生活、绿畅出行等多个板块企业跨行业的参与和互动,打通了企业间的合作壁垒,不仅是新形势、新环境下新型治理模式的一种体现,也是《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印发以来,地方政府层面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