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碳排放新闻资讯

近零碳排放 “绿色”副中心这样建

来源:北京商报
时间:2021-10-20 06:02:34
热度:1

近零碳排放 “绿色”副中心这样建:“如果说前四十年我国最重要的事是改革开放,那么未来四十年,最重要的就是双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10月19日召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 绿色发展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

“如果说前四十年我国最重要的事是改革开放,那么未来四十年,最重要的就是双碳。”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10月19日召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

绿色发展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主基调。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将打造副中心首个近零碳排放组团,其绿色经验也将在台湖、宋庄、张家湾小镇的建设中推广。

绿色发展研究院揭牌

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论坛自2019年起已成功举办两届,作为城市副中心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品牌活动,本届论坛与服贸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一起被列入北京市委常委会2021年度工作要点。

“相比前两届,本次论坛把双碳作为中心议题,同时更加全面系统谋划国家绿色示范区的建设。论坛汇集了各界力量,共同商讨加快副中心建设,也更好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九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研究院在本次论坛上揭牌。作为民办非企业机构,将借助副中心绿色发展咨询委员会的专家资源,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更多专家学者加入,进一步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根据“十四五”规划,副中心将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副中心的各项绿色指标正快速进步。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2%······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副中心在全市率先提出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定位,绿色金融生态圈加速构建,北京绿色交易所入驻,中美绿色基金、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获批设立。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30家,较“十二五”末增加626家,产业发展向绿色、创新、高端加快转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37%和28%。

绿心“近零排放”经验将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论坛首次选择在城市绿心活力汇举办,体现了论坛主题与论坛地点的高度契合和相得益彰。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是城市副中心最具生命力的地标,将打造城市副中心首个近零碳排放组团。而由原东亚铝业厂改造而来的城市体育休闲服务综合体——活力汇,是“绿心”4处工业老厂区中第一个完成转型升级的投用项目,该综合体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提供篮球、网球、羽毛球室内场地,并配有体育主题酒店和餐饮中心,已成为城市副中心新的活力地标。

“在城市绿心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北投集团贯彻了绿色发展理念。目前整个城市绿心已经实现了绿色能源的全覆盖,主要运用光伏发电等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40%以上,每年可以节约二氧化碳1.15万吨以上。据权威部门绿色低碳情况评测,城市绿心现在每年的碳汇量达5000余吨,碳排放只有3000吨左右,相当于每年可以富碳2000多吨。”北投生态环境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魏国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魏国表示,下一步将把城市绿心绿色低碳能源的经验做法提炼总结,并形成相关标准,在台湖、宋庄、张家湾等地的建设中将低碳的经验复制推广,进一步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

除了城市绿心,副中心城市框架正逐渐成型,大量新建筑正在建设中。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变得尤为重要。

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隋振江表示,结合“十四五”实际,城市副中心将优先抓住绿色能源和绿色建造两大重点,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市场力量,深入推进绿色发展。

在绿色建筑方面,副中心将推进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建造,建立健全覆盖设计、生产、施工、验收、交付等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标准体系,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扩大绿色建材应用比例,有序开展建筑节能改造。

目前,副中心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既有建筑和老旧小区改造全面达到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同时,在行政办公区等重点区域开展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力争2025年新增100万平方米,2030年起具备条件的新建建筑全部按照超低能耗标准设计建设,有序开展老旧小区既有建筑和农村住宅绿色化改造。在张家湾、宋庄、台湖等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碳中和示范项目、示范社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主体结构已于7月全部完成,未来将成为北京新地标。“绿色建筑”也被贯彻在建设过程中。

如副中心图书馆项目注重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实时监控,整合运用多种“主被动”技术,打造“简能”的绿色建筑。图书馆立面设计采用陶板幕墙与玻璃幕墙组合,充分考虑自然采光与夏季遮阳效果,科学合理优化一层至三层大空间及公共空间的声、光、热环境。

据测算,项目投入运行后的实际碳排放约78.5公斤/平方米/年,减碳比例约33%。相对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将减少约2945吨二氧化碳排放。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